APP下载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2013-08-16陆玉凤

实践新课程 2013年5期
关键词:中学数学同学数学

陆玉凤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我们有的教师却往往在实际教学中不知不觉地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一下子传给学生。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不是很好,因为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器,他们不可能对老师传授的知识照单全收,而是有选择地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所以,如要想让学生真正获取知识,就要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学会学习,自己去获取知识。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小小的经验。

一、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学生的天性就是好“玩”,作为教师有责任让数学一改过去那古板的面孔,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好好地、有目的地“玩”!

“玩”数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学习主体处于愉悦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主动自觉地去“做”。它和被动地“记”数学相比,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而“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要主要是表现在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榆快的体验,学生才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愿意学、越爱学。

但必须指出的是 “玩”必须是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之下的“玩”。在这种情景之下的“玩”,才能使学习数学的课堂,变成数学研究和人与人合作交流的场所,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流连忘返,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如在讲授七年级数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设计了“火柴棒搭正方形”的实践活动。在学生搭建过程中,我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观察、探究正方形个数的增加与火柴棒根数之间有什么内在规律?随着活动逐步深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达到极致,此时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达所发现的规律也就轻而易举了。

又如在教学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这一节时,为进一步巩固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我把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中的“二十四点游戏”引入课堂。我自制几张纸牌,每张纸牌的四个角各写一个数字,每次抽出一张牌,用这张牌四个角上的数字通过加减乘除运算得出24(可添括号)。学生分组交流,采取分组比赛的方式进行,抢答对的组得分,有不同的解答方法的小组加分。游戏开始后,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每个学生都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列出不同的算式,可以说,通过这一环节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了开发,激活了每个学生的探究思维,连老师事先未想到的算式也一个个被列了出来。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在“问”中学数学

因为学生提问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是独立思考的开始。善于质疑和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学习的主人,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是求知道路上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是一个有主见、思维活跃的学生。学生往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困难,因为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境界,即使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也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再创造和扩展。学生的提问有时很简单甚至没多少意义,教师应当根据情况因势利导,让学生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比如:在学习“轴对称”时,我先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再让他们阅读课本材料,然后问学生:“当你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你的同学?”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有不少学生提出了比较好的问题。如:“圆的对称轴是什么?”“为什么要说所在的直线?”等。因此,教师应关注课堂的每时每刻,只要是能触发学生积极思维之处,就要为他们创设条件,让学生善问。为了让学生随时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可专门设置质疑这一环节,也可以开展提问题比赛,比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有价值。有意识地训练和无意识地培养,学生就会善于提问题,提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在提问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

三、让学生在“悟”中学数学

“悟”是数学以及其他任何学习的重要阶段。只有当学生有所“悟”的时候,才是真的有所收获。而“悟”不能由别人说出或代替,必须是在主观努力之下的自身的一种体验和顿悟。教师只能通过合理的情景创设,合理的原形启发,引导他们自己去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方法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告诉,也不是简单的暗示或引诱。要采取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来“悟”。

如在学习垂径定理的推论后,特意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在学习过程中的成与败。一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觉得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这句话有点问题。”(以往讲这个知识点时,在课上讲清楚了,学生也理解了,可是到做题时就忘了,所以我故意在这里设下一个“陷阱”)听了这个同学的疑议,原对此深信不疑的学生也开始思索这个问题。想了一会儿,有学生惊讶地发现:“是不对,如果这条弦是直径,虽然相互平分,但这两条直径不一定要互相垂直。”甚至有学生上黑板把这种情形画了出来。越来越多的学生看着我寻求答案,我笑着说:“看来是老师错了,那这个结论应怎样修改才能变成真命题?”马上有学生提议在弦的前面加一个“不是直径”的定义。以后作业表明,学生凡涉及到这个知识点,没有出错过,其效果远胜于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作业来强化学生的记忆。

四、让学生在“用”中学数学

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它的许多概念、定理和方法都从现实中来。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分析、直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最终的目标。因此,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有关的问题,这样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个“用”数学的过程可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实践,也可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其萌发学好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

比如在讲一次函数的应用时,为了巩固新知,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习题:最近老师想以贷款的方式购买一套住房,在走访了几个同类小区之后,老师把目光锁定在相同条件下这两个小区:A小区,首付5万元,每月还款1483.8元;B小区,0首付,每月还款1985.8元。要求:贷款年限不少于3年,但不得超过30年。请同学们帮老师拿拿主意,看我究竟该选哪个小区?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有把函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哪个省钱选哪个小区;有的同学使用函数图像分析;有的同学考虑到交通问题;还有的同学问我手中是否有5万元钱,如果有,你有两种选择方式,如没有,只能选B小区;有的同学用发展的角度来看,因为现在经济发展迅速,货币会贬值一些,你可以贷款时间长些,把钱用在其他方面获利。由于学生观察点不同,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做到了把数学学活,使数学真正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这样一来,能使新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一次函数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才能让学生学好数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中学)

责编/张晓东

猜你喜欢

中学数学同学数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中学数学竞赛数列求和的探究
中学数学竞赛数列求和的探究
构造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