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医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道德认同机制构建

2013-08-15严光菊

学理论·中 2013年6期
关键词:医学生

严光菊

摘 要:道德认同机制的有效运行是医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关键。目前,医学生礼仪行为失范凸显道德认同机制的不和谐。以医学生为主体,基于礼仪的理论与现实维度,依据内外因辩证关系,培养符合礼仪道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道德认同机制的有效运行,从而提升医学生的礼仪素质,提升医生职业的社会认同度和医患关系的和谐度。其路径是:完善道德体系;加强礼仪道德教育;构建扬善抑恶机制。

关键词:医学生;礼仪素质;道德认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88-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1]。作为公民的医学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参与者,是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的主动者。医学生良好的礼仪素质是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正面反映,是新医改背景下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更是“美丽中国”、“美丽公民”、“美丽白衣天使”在道德层面的要求。然而,目前,医学生礼仪素质现状令人担忧,凸显道德认同机制的不和谐。以医学生为主体,基于礼仪的理论与现实维度,依据内外因辩证关系,培养符合礼仪道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道德认同机制的有效运行,这对于提升医学生的礼仪素质,提升医生职业的社会认同度,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道德认同机制”的界定

道德认同机制既是伦理学理论问题,也是道德实践问题。界定道德认同机制的关键概念,是构建道德认同机制的前提。

(一)认同

哲学范畴的“认同”指“同一性”,即“变化中的同态和差别中的同一”;心理学中的“认同”,是“一种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趋同的过程”;社会学视野的“认同”,是指“人在社会中塑造成的,以人的自我为轴心而展开和运转的,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它围绕着各种差异轴(如性别、年龄、阶段、种族、国家等)展开,其中每一个差异轴都有一个力量的向度,人们通过彼此的力量的差异而获得自我社会差异,从而对自我身份进行识别。”[2]

本文所指的“认同”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是指人们立足于个人与社会的现实关系,从自我出发而寻求共同性的过程和结果。它体现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统一,强调在某种价值的取舍、认定和接受方面,个人与他人有共同的思维。

(二)道德认同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认同则是“指生活于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人们对社会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和所提倡的道德规范从理性和情感上予以认可并内化的过程。”[3]这是内外因耦合作用机制的产物,是社会道德系统和自我系统一定程度的和合过程,是主体道德层次提升的动态过程。本质上,道德认同是一种价值认同,是道德主体在道德生活中的价值定位。

(三)道德认同机制

“机制”本义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现引申为事物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道德认同机制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等因素的相互协调运行和道德主体对道德体系及其规范的内心体悟、心理认同和自觉践行。

二、医学生道德认同机制构建的礼仪因素

道德认同机制的构建基于一系列丰富而复杂的原因,从礼仪的理论和现实维度出发,分析医学生道德认同机制构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理论维度:礼仪与道德之关系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礼仪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礼节仪式,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律己敬人的社会规范总和。

礼仪与道德密不可分,德诚于中,礼形于外,礼德相济,礼德相融,统一于人的思维和行为。

首先,道德是礼仪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礼仪是一种价值观和处世态度,烙有意识形态的印记,依赖于道德,受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没有道德就没有高尚,没有教养就没有文明;缺失内在的修养,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

其次,礼仪是道德的要求。一方面,礼仪是道德的外化。“道德仁义,非礼不成”,以礼相待是道德高尚的体现。从国家层面看,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从个人层面看,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外在表现。因此,礼仪使抽象的道德真实具体化,礼仪行为体现道德的真善美。

另一方面,礼仪属于道德范畴。在古代,在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体系中,礼仪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范畴;当今,在社会道德道德体系中,礼仪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中共中央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明礼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文明礼貌”是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这正式地把礼仪作为道德规范,明确礼仪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良好的礼仪行为实质就是对道德的认同,是对道德规范内化。医学生作为我国公民,应该遵守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家庭生活和公共场合践行礼仪,做一个讲礼重义的合格公民;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应重视礼仪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功能,践行礼仪,符合新医改背景下职业道德的要求和真善美的要求。

(二)现实维度:医学生礼仪之现状

随着现代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当代医学生的礼仪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总体较好,但有部分医学生礼仪思维方式、礼仪行为方式的缺失与社会对医学生礼仪素质标准的高要求之间存在不容忽视的矛盾。医学生的礼仪缺失主要表现如下。

从思维方式看,有相当部分医学生对礼仪特别是社交礼仪和医务礼仪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医术精湛是好医生唯一的评价标准,医学专业功底过硬才是优秀医学生的根本,把礼仪、医德之类的人文素养当作“浮云”、“小儿科”。

从行为方式看,有部分医学生对自身礼仪修养水平提升的关注率低,获取礼仪知识仅限于传统的言传身教、课程学习,不主动利用媒体、参加培训和礼仪活动。有部分医学生不注重个人卫生,做实验前后不规范清洁消毒。有部分医学生着装随心所欲,不分场合,如穿背心、拖鞋进出教室;实验课却不穿白大褂、不换鞋。有部分医学生站、坐、走姿态不得体,上课时使用电子产品、考试作弊,破坏公物,无秩序行为等;有部分医学生不能正确使用电话礼仪、言谈礼仪、电梯礼仪、礼品礼仪、网络礼仪等社交礼仪。实习期间,有部分医学生不能正确使用医务礼仪,出现许多不当行为,严重影响医生的职业形象以及医患和谐。

因此,医学生礼仪缺失现象,与“新医改”的要求格格不入,与社会对医学生礼仪形象的期望相差甚远。表面上,这是礼仪教育、医德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实质上,这是道德认同危机及其机制未形成的问题。

三、构建道德认同机制,培养医学生礼仪素质的路径

道德、礼仪是一种非直接强制性的约束方式,通过约定俗成的文化认同等来实现。医学生对于礼仪道德的内化和认同程度,取决于礼仪道德体系科学性、医学生自律程度和道德客体他律程度等维度的互动和谐程度。

(一)完善道德体系,加强内容建设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道德的教育功能和礼仪的道德功能弱化,出现道德认同危机。因此,加强礼仪道德内容体系建设,凸显科学、合理、合情的统一,是构建道德认同机制,培养医学生礼仪道德素质的前提。

1.从制度维度,培养“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管从经济基础还是阶级性视角看,“社会主义”彰显了我国新型道德体系建设的“制度自信”。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培养医学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从信仰层面真正认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体系。

2.从价值维度,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承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地指出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和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为人们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实现道德认同,提升礼仪道德素质,医学生必须认真学习社会主义道德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谦恭礼让的道德情操,构筑抵御不端行为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加强礼仪道德教育,提升主体自律能力

自律是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律的约束力和驱动力,源于理性、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作。自律能力的培养是以教育为基本手段。培养医学生礼仪素质,实现道德认同,提升自律能力,礼仪道德教育是关键。

1.从内容维度,融礼仪于道德教育。

纵观中古,礼仪本身属于道德范畴。加强礼仪教育就是落实道德教育,礼仪教育使道德教育具体化。因此,规范医学生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礼仪道德形象,一方面,在医学生礼仪教育中,实现礼仪教育的道德价值功能;另一方面,将礼仪教育纳入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只将《现代礼仪学》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内容整合。

2.从载体维度,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和谐互动

提升礼仪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医学生的自律能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是不可或缺的四个层面。家庭礼仪道德启蒙教育是内在根基,从小抓起,父母应该自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学校是主阵地,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培养理性自律的大学生;社会是大课堂,宣传礼仪道德文化,建设良好的文明生态环境;医学生的自我教育是根本,树立正确的礼仪道德观,提升自身修养。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的教育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实现道德认同和自我管理。

(三)构建扬善抑恶机制,实现道德法治化

构建道德认同机制,提升医学生礼仪素质,既要靠教育,还要靠法治。构建扬善抑恶机制,实行道德法治化,为医学生提供明确的行为模式,提高行为文明程度,是构建道德认同机制,提升医学生礼仪素质的重要保证。

1.加强宣传,普及道德法制知识

实现道德法治化,既强化道德实践,又增强法治观念。一方面,加强法律宣传,使医学生充分认识法律的教育、协调、指引、评价等功能,深刻理解道德法治化的现实价值。另一方面,普及道德的法律规范,如关于最基本的具有法律形式的社会公德规范的《宪法》、关于以社会公德为渊源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以“诚实信用”为基本原则的《民法通则》,使医学生知法守法护法。

2.扬善惩恶,加大执法力度

借鉴国外如新加坡、瑞典等国家道德法治化的成功经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否则,就无法实现法律褒善抑恶、扬善惩恶、扶正祛邪的目标,无法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因此,借制度强制力对不道德行为进行制裁,维护法制的尊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德治和法治的统一,使医学生将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内化为思想道德观念,借用他律的效力实现自律,达到道德认同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加]查尔斯·泰勒(Taylor,C.).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3]沈琴.道德认同[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医学生
浅析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疫情背景下医学生群体心理干预机制的研究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时期医学生临床思维评价体系的实践与评价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医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心态研究
某医学院校构建医学生成长档案的思考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论以思想政治课培养医学生创新人格的目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