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3-08-15高萌
高萌
摘 要:从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指导思想的变化,采用新经济政策及其引起的争论,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等方面分析,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内容,从而为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
中图分类号:A2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15-02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指导思想的变化:由“直接过渡”变为“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
(一)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到1918年3月外国武装干涉以前,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指导思想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列宁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中指出:“从1917年底到1918年初所做的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声明,都是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这种设想出发的,这种设想也许不是每次都公开讲出来,但始终是心照不宣的。”[1]219-212“当时设想不必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1]221“当时根本没有提出我们的经济同市场、同商业的关系的问题。”[1]221当时设想“实行了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的经济制度也就直接进入了一个与以前不同的生产和分配的经济制度。”[1]221“所谓直接过渡的思想实质上就是不给旧经济一个适应社会主义的准备期,而直接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2]2列宁指出“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这种设想是失败的。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过渡”思想和战时的紧急措施相结合
“1918年3月,英、美、法等国家开始对新生的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势力也发动武装叛乱。布尔什维克领导俄国人民进行抗争,实行了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主要目的是动员国内一切资源以保证国防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2]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的内容是:“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在城市扩大国家所有制,在分配中实行阶级口粮制;对经济生活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废除商品、货币关系,实行配给制和义务劳动制。”[2]6-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保证战争的胜利,保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迂回过渡的指导思想
当战争结束后,人们越来越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降低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当列宁在实践中认识到:“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1]176。“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3]70迂回过渡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有:“允许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存在并主张利用外国资本;在国家调控下开放市场、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转变;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这个中间环节,才能实现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过渡。”[2]8-11
二、采用新经济政策及其引起的争论
(一)采用新经济政策
“1920年由于四年的帝国主义的战争和三年的内战,苏俄国民经济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农业的总产量只相当战前的50%,工业的总产量只相当战前的1/7;粮食、衣服极端缺乏。”
“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为了满足人民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俄共(布)十大,做出了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2]12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如下。
1.在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税的形式仍然是以粮为主的实物税,但是粮食税额低于余粮收集额的50%。每一农户的税额取决于他家占有土地的数量、人口的多少、收成和财产状况。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他即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消费水平,也可以拿到市场上出卖,交换工业品和手工业品。”[2]12这个政策大大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在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
“最初只允许在规定的地方范围内,农产品与小工业商品进行实物交换。但是,这种交换一展开,很快就突破了地区限制,并使货币交换自发地恢复和发展起来。苏维埃政府后来便取消了地区限制,并使商品交换、工资、税收等逐步货币化。”[2]13当时,列宁认为:“目前商业竟是我国经济生活的试金石,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是促使经济开始全面高涨的唯一可能的纽带。”[1]347-348列宁认为在经济生活中要运用商业进行自由贸易,提高苏俄的生产力水平,从而提高人民的水平。
3.在工业方面,由全部国有化到实行部分工业企业私有、实现国家资本主义
“尚未收为国有的小企业,仍归原业主经营;已经收归国有的小企业,则通过租借合同,租给私人企业资本家或合作社经营。某些国家尚难以经营开发的厂矿、企业,可以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对双方都有利的厂矿、企业、油田、森林等等,坚决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或者与外国资本家建立联合股份公司。”[2]14苏维埃政府在工业方面,由全部国有化到实行部分工业企业私有、实现国家资本主义。
4.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开始运用价值规律、货币、财政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对国营企业实行了企业经济核算制,改变了平均实物分配制,在承认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按照工人劳动熟练程度和生产能力为标准的劳动报酬极差制度,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2]14苏维埃政府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开始运用价值规律、货币、财政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5.引导农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1921年随着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底的过渡,列宁提出了利用消费合作社发展工农业之间的流转。从此消费合作社向农村供销社方向上发展。1921年到1923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例如:销售合作社、农业信用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等,数量由12 850个发展到31 137个。合作社变成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途径。”[2]15苏维埃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列宁强调合作社这种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没有独立起到过作用的经济形式,由于政权性质的根本变化和全部主要生产资料掌握在工人国家手里,它的性质也就根本变化了,所以列宁说单是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了合作社就有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一切,”[4]211“在我国条件下合作制往往是同社会主义完全一致的。”[5]686
(二)采用新经济政策引起的争论
“实行新经济政策取得了空前重大的成就,首先是生产力迅速的恢复,1924到1925年度农业总产值达到了战前的87%;1925年的大工业产量相当于战前的75%。其次,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社会稳定,市场繁荣。”[2]15
新经济政策的实践的成功,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和广大的劳动群众继续执行经济政策的信心。但在制定和执行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却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攻击。“孟什维克分子和社会革命党人叫喊说,实行新经济政策意味着布尔什维克共产主义的破产。党内的一些反对派也死抱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放,攻击实行新经济政策是放弃十月革命的成果,回到资本主义;有的人则拜倒在资本主义面前,主张对私人资本做更大让步,建议把关系国家生存的大工业部门都粗让给外资本家。”[6]300列宁制定的新经济政策一直施行到1929年。
三、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
(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列宁认为,在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最困难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的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7]399列宁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可以被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劳动生产率。”[8]18
(二)列宁晚年主张利用国外资本、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列宁晚年提出实行对外贸易;强调引进外国的资本和技术;提出了向资本主义专家学习组织托拉斯的任务。列宁晚年主张利用国外资本、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三)提出必须把工农业生产成果和生产者的利益挂钩,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列宁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出“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共同讨论,专人负责。由于不善于实行这个原则,我们的每一步都吃到了苦头。”[1]191列宁提出必须把工农业生产成果和生产者的利益挂钩,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列宁通过办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实践,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的主要的理论贡献是破除了追求单一公有制的模式,主张从流通领域入手把小农组织起来,活跃小农经济,发展生产力,创造出完全合作化所必需的文化、物质条件,逐步地引导农民实行生产联合,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形成用各种形式联系和联合起来的合作社组织网,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列宁的合作社理论:建设共产主义在有大农业的国家和有小农业的国家是不同的;列宁论证了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列宁制定了实现合作社的路线、方针、政策。”[2]25-27列宁通过办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实践,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张伟垣,等.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的前景[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马啸原.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叶宗奎,严宜生,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7]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