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题画诗管窥朱耷暮年思想的嬗变

2013-08-15冯丽娟

文艺评论 2013年8期
关键词:朱耷题画画家

冯丽娟

朱耷绘画以冷峻幽深的意蕴和简逸孤幻的艺术风格在近代画坛独树一帜,其题画诗尤以幽隐晦涩和深邃的思想性著称,故而留下较多的研究空白,至今尚未有完整的诗辑与译本问世。画家生命的暮年期,也是其思想与诗画艺术高度成熟的关键期,此时画家的人生态度、艺术思想均较前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彻底改变了其人生轨迹,更直接导致了“冷峻幽深,藴涵丰厚”的暮年“八大”式艺术风格的最终确立。从较为冷僻的题画诗入手,通过诗意考证、风格对比与内涵解析,我们可以感知朱耷暮年复杂的思想与情感变迁,借以走近画家生命的隐微之处。

一、故国之殇——永远的追思与伤悼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深沉的故国情怀,是贯穿朱耷一生的情感主线,也是其诗画艺术最动人的主题。画家生命的最后20年(1685—1705年),是其思想激烈冲突与艰难蜕变的关键期,其遗民情感也经历了相对复杂的变化历程,并体现在不同时期的诗画创作中。

1685—1690年,可看作朱耷遗民情感爆发期的延续阶段。在经历了“驴期”愤怒的情感宣泄以后,此间画家笔下的激烈情绪已有所缓解,文字亦相对平和,但鲜明的反清思想与家国之痛仍是这一时期诗意的重要主题,其代表作如《题瓜月图轴》、《题野雀图》等。在其《题瓜月图轴》一诗中,画家这样写道:

昭光饼子一面,月圆西瓜上时。

个个指月饼子,驴年瓜熟为期。①

从字面意义看,此诗语言极为通俗,“月饼子”、“驴年”这些妇孺皆知的意象,似被作者信手拈来组合在一起,然连贯全诗却晦涩难解,寓意极深。应是作者于中秋夜看到果饼,联想起民间以月饼为号“杀鞑子”的传说,进而希望当下的明朝遗民也号召起来,团结一致抗清复明的晦涩表达。“昭光”,光明之意,指月亮皎洁圆满。“月圆西瓜上时”,点出特定的时间、情景与秋供之物,为下句“今夜月明人尽望”的意境做好了铺垫。“个个指月饼子”。个个,众多的样子,此句以月之“光明”隐喻逝去的“明”王朝,由家家举头望月,引申出“天下一心、光复大明”的曲折含义,暗含号召人们同仇敌忾,驱逐异族的意思。由此可见甲申国变数十年来,画家心中的复国愿望始终不曾泯灭。然愿望终归是愿望,自己一介布衣,有心无力,眼见各地的民族起义均以失败告终,反清复明遥遥无期,画家最终还是做出了“驴年瓜熟为期”的深深喟叹。而在题于1689年的《野雀图》中,画家则以“鬼撘禅枝”、“大内空平”的萧瑟气象,极力烘托了冰天雪地中的野雀之艰难处境,并通过不愿屈身“虎牢圈”里求得温暖的野雀形象,曲折表达了自己坚守志节绝不事清的决心。此外诸如《题双孔雀图》、《题画兰》等,亦多于含蓄象征的文字间呈现出鲜明的反清思想与不事新朝的志节。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题画诗虽仍以遗民情感的表达为主,并时而呈现出感性的一面,但较前期的《古梅图轴》《瓮颂》相比,画家笔下剑拔弩张的情绪已相对缓和,表达形式也由直白裸露转向了曲折委婉不易解析,可以感知画家正由情感的激烈爆发期进入了相对稳定的转折阶段。

1690年至画家离世,是朱耷遗民情感沉积和升华的十五年。在经历了数十年人生磨砺与思想变迁以后,画家诗中冷僻幽涩的机锋话头已不多见,其格调亦更趋和易淡然。这一时期,深沉的家国之思已不再是画家笔下最重要的情感表达,而人生的参悟与天地间的和谐之道渐成为其诗意的主题,如《题鱼》、《题山水册》等。在《题鱼》诗中,画家由“西上江流自在游”的鱼儿活泼起笔,将世间的“兴亡”“成败”尽赋予“去年今日一樽酒”的笑谈之中,从而引申出人生短暂,生命的意义当在于如鱼入水自在悠游的思想主题。此诗不仅融入了画家暮年对人生意义的深邃思索,也流露出“千古兴亡一笑间”的透脱情怀,可以感知此间画家的遗民情感已进入了相对平静的沉淀期,对明清的“兴亡”之变也有了相对客观和豁达的态度。而在另一首《无题》诗里,画家则连续运用了“蝶化梦回”、“鹤鸣仙至”的道教典故,将四十年家国之殇概括得如梦似幻,云淡风清,充满了世事无常的沧桑感和“人生如梦”的感慨。1703年,画家题下的《为粟以社兄画扇面》一诗,更是以淡然而略带忧伤的文笔,为我们展示了其暮年时期的超越情怀:

旧游南日地,城郭倍荒凉。

梦里惊风鹤,天涯度夕阳。

山川照故国,烽火忆他乡。

何日酬归计?飘然一苇航。②

此诗起笔沉郁,由旧游之地的荒凉写起,引发出画家暮年羁旅天涯,杳无归期的飘零之叹。诗中以“惊风鹤”、“度夕阳”等一系列孤独意象,将故国的遥不可及和难以安枕的游子情怀表达得深刻而忧伤。而在诗的末句,画家则通过“何日酬归计?”的设问笔锋突转,并最终以“一苇可航”的自问自答,表达了画家要超越现实距离,驾乘一叶心舟回归梦里故园的旷达思想,从而使全诗最终走出了忧伤的格调而呈现出超脱的主题。与前期的《瓜月图轴》相比,此诗不仅文字上平和有度,其笔下的故国意象也已不再是旧明王朝的具体代指,而幻化成了作者寄寓理想安顿性灵的精神家园,一如我们每个人终生寻找和呼唤的心灵皈依之地。它是遥远的,却时刻不离我们心中,带给我们思念的忧伤与生命的慰藉……画家笔下的故国情怀,恰是这样一种深沉的情愫,它无时不在,却又幻象丛生,虽远隔“山川”,历经“烽火”,却寄寓了天涯游子的无限眷恋。

二、生命之悟——心灵的叩问和反思

朱耷身经山河破碎、亲人离散之痛,在坎坷孤独中度过了一生。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画家曾先后在儒、道、禅、墨等思想的浓荫下徘徊驻足,在艺术的践行中默默追寻着生命的价值,寻找着心灵的栖息之地。其间儒、道、禅、墨等思想都在其艺术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1.吁嗟世界莲花里(南禅教义的浸润期)

甲申国变之初,朱耷“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理想遽然寂灭,在遁迹空门期间,他师从弘敏法师,以南禅的寂灭与虚空化解着国破家亡的心灵剧痛,暂且在梵音黄卷里安顿了自己的灵魂。从已有的史料记载可见,画家住山期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潜心皈依,且以过人的天资悟性兼容“曹洞、临济”门风,以至未几年“即竖拂称宗师,从学者常百余人”(清邵长蘅《八大山人传》)③。这一时期,画家的题画诗也多以谈禅论佛为主,于晦涩冷僻的“公案”、“话头”间蕴涵着深奥的禅理禅机。在其《题双西瓜图》中,画家以“无一无分别,无二无二号”、“和盘拓出”、“拨开荒草”等句,将禅宗的“公案”、“话头”信手拈来皆成奥义,深刻阐述了南禅“是一非一,是二非二,一切皆空,其性无二”的核心思想和“透过实相觅得本真”的妙悟观,透露出画家对南禅要义的深刻领悟。在《题枇杷》一诗中,画家则以“金弹”和“泥弹”,生动譬喻了禅宗的“顿悟”和“渐修”,使二者相较之下高低立现,揭示了南禅重悟性、不拘形式宗法的精神要旨。此外的题画诗诸如《题山水画册》、《题荷花翠鸟》等,均以深奥的禅宗禅理,透露出画家在隐遁初期对禅宗的真诚皈依和精深的禅学修养。及至画家为僧后期和出佛以后,其题画诗在经历“驴期”短暂的风格变化之后,更是将深厚的禅学智慧融注其间,呈现出明净的禅意和淡然超脱的主题,其代表作如《河上花歌》、《题画山水》等。综上所述,自少年时隐于浮屠,至青年期对南禅的真诚皈依,再到晚年期超越于宗教的门派教义之外,禅宗思想已成为画家最重要的思想基石,对其艺术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闲来圃上挹青云(道教思想的渗入期)

朱耷出佛后是否入道,及至与道学的深刻渊源,至今虽未有确切的史料证据,但江西悠久的道教文化对画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却可在其诗画艺术中略窥一斑:早在隐遁初期,画家在《传綮写生册》中即曾以“广道人”、“洪崖老夫”(洪崖,道教圣地)自称,其诗画亦多处涉及道家思想与典故。如《题灵芝》“当时四皓餐霞未?一带云山展画眉”,《题画桂花》“只为不还丹,云谣慎无斁”,《题画游鱼》“清波乐可知,顿起濠濮思”等句,即分别体现了道家餐霞、炼丹的法术和庄子“自在悠游”的思想。可见朱耷在禅居期间,对道教尤其是庄子思想已有较深的关注和兼容。及至出佛后的暮年时期,画家崇尚老庄,亲近道家的思想则更为明显,暮年画家不仅与道教人士交往密切,亦常驻足于南昌郊外的青云谱道院,于诗文唱和间流露出对道家思想的亲近与接纳,如《题木瓜图轴》、《道院四韵》、《无题》等。其《无题》诗云:“深树云来鸟不知,只来缘想景当时。小臣善谑宗何处?庄子图南近在兹”。④诗中画家用鸟鸣深树,云自往还的清幽意象,为我们呈现出鸟鸣珠箔、闲花自落、随心适性、自在悠游的逍遥境界,表达了世间万物各有其性,“齐同万物”才是和谐之道的观点,而这,正是庄子思想的核心精神。在另一首《鱼石图轴》诗中,画家则将图南而飞九万里的鲲鹏之志,赋予了一条自在悠游的尺泽小鱼:“朝发昆仑墟,暮宿孟渚野。簿言万里处,一倍图南者”。⑤画面巨石与小鱼形成鲜明对比又各得其所和谐共存,体现出庄子“无大无小,都在化中”的善化观与“和谐共生”的思想。此外诸如“客问短长事,愿画凫与鹤”,“真个鲈乡仙鹤在,成仙跨鹤尽徘徊”等句及其印章“可得神仙”等,均可体现画家晚年受道家尤其是庄子思想的浸染较深,并日益与禅宗相济相容自成一家的思想倾向。

3.山色依然世外尘(三教合一的圆融期)

自青年为僧,浸染禅林三十年之久,朱耷经历了由儒及禅,又由禅涉道,最终超脱于宗教之外的思想蜕变历程。晚年的出佛还俗,无疑是画家人生的新开始,在放下沉重的情感重负与宗教桎梏之后,画家的心灵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其题画诗亦更多呈现出对生命本真的思考与洁净的精神追求,如《崖下双鹑》、《题画鳜鱼》等。在《题画鳜鱼》诗中,画家将哲学的智慧赋予了画面中虚空一片而又涵纳万物的湖水:“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但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⑥由“渊注水深”的自然现象生发出对生命境界的思索,体现了“唯有虚涵万物、博纳兼收,才能真正达到生命的自由之境,摄取更多云影霞光”的深邃思想,可看作是画家暮年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在其长篇力作《河上花歌》中,画家更是用跌宕起伏的文笔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如真似幻的瑰丽长卷,抒发了其暮年超然三教之外的透脱情怀:“河上花,一千叶”,诗中由荷花情态写起,进而笔锋突转引出太白之语:“博望侯,天般大……河上仙人正图画”,⑦而后连续运用了“河上仙人”、“实相无相一颗莲花子”、“芝山人”等形象转换,由儒及道、又由道及禅、最后超越三教之外,归于与天地自然合二为一的“芝山人”,表述了画家要抛开一切束缚、回归于天地万物之间,觅得心灵自由和个体生命价值体现的高逸境界。此诗可谓是画家一生从艺、从禅、涉道、出佛到最终超越自我的系统总结,也为我们研究其暮年思想变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

综上所述,朱耷暮年弃僧还俗以后,已将儒家的内敛、南禅的寂空、道家的虚无兼收并蓄,并彻底超越了宗教门派的束缚与一己的家国之私。此时画家的人生境界如水注渊深,纳而不流,可以感知画家在遍历人生波涛之后,已然完成了“破茧成蝶”式的思想蜕变,进入了艺术与人生修养的“圆融”之境。

三、笔墨之行——尺幅的虚空和圆融

朱耷暮年思想的嬗变,不仅改变了画家最后的人生历程,也对其艺术思想与笔墨形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间画家将澄澈的禅道思想、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人生命运的深邃思考凝注笔端,寓哲学的智慧于精纯的笔墨艺术语言之中,并最终形成了“冷峻幽深、蕴含深厚”的笔墨意蕴和“简、逸、孤、幻”的典型“八大式”艺术风貌。观朱耷暮年绘画,仿佛置身于微茫的禅机化境:其一鱼一鸟,一花一叶,或简若太虚片云,或幻如惊鸿去影,或孤似冷月高悬,或逸如淡月清风……,沿循那些独特的笔墨艺术形式,我们似可触及画家暮年尚“简”、重“逸”、守“孤”、写“幻”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追求。

1.简:简是朱耷暮年绘画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所在。画家曾有诗云:“墨点无多泪点多”,“画水可怜三五片,浔阳轧过两重山”,可看做是其尚“简”守“约”艺术思想的充分体现。观朱耷暮年作品,不仅体现为构图之简,其笔墨也减到极致,偌大的画面中往往只寥寥数笔,或枯枝、或孤鸟、或一条小鱼游于虚空,大面积空白营造出清冷孤独、空旷寂寥的意境。画家笔下这种“简”的意境,源于对南禅教义的深刻领悟,它融入了禅宗“空”的智慧和“无念、无相、无住”的核心思想,也寄寓了画家暮年将儒道禅思想大而化之,化繁为简,抱朴守约的人生智慧。清人何绍基云:“愈简愈远,愈淡愈真”,⑧正是这种简到极致的特征,使画家笔下充满了空灵的禅意、独特的冷峻和动人心弦的艺术张力,为鉴赏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思。

2.逸:空灵脱逸是朱耷绘画的另一显著特征。暮年画家将儒家的“士人”气、禅道的空灵和晋人的高逸融于笔墨之间,其作品不仅意境萧疏、笔墨精研,笔下的花鸟鱼石亦各具独立的个性与超然脱俗的气质:一鱼一鸟,或独栖寒枝,坚守着生命的尊严与存在的价值;或自在悠游,超脱于时空之外追寻生命的意义;或独立苍茫吟味孤独;或白眼向天静观世事……画家笔下这些超然的个性形象和潇洒率真的笔墨风格,使其暮年绘画将自然之清逸、笔墨之放逸与思想之超逸尽收于尺幅之间,极大得提升了作品的意蕴和审美品格。

3.孤:“孤”是朱耷画境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其毕生追求的崇高境界。暮年画家将禅的智慧和个体生命的体验融入了“孤”的境界,并由此生发出更深层次的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和生命意义的终极探求。在画家笔下,“孤”是一种独立的存在,更是一种智慧的人生:孤鸟游鱼、残荷睡鸭,小小的生命于虚空云水间独立苍茫,吟味着生命的孤独和存在的意义……这是画家笔下的孤独意象,也是整个人类孤独命运的写照,更是画家脱略凡俗孤独精神的集中体现。正是源于无处不在的孤独精神,朱耷暮年绘画才充满了独立高标、动人心弦的永恒魅力。

4.幻:幻而不真是朱耷暮年绘画的另一新质,此间画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如真似幻的奇异世界:在这里,时空仿佛停滞,万事万物都处于一种奇异的、变幻不定的状态;枝似存非存,鸟将落未落,鱼与鸟互化互生,山与鸭同体共眠……朱耷画境的这种奇异“幻”质,源于画家对禅宗“无相”观的深刻理解,即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变化之中,唯有透过虚幻的表象把握事物的本真,才能突破束缚觅得真实和自由兴现的思想,也融入了庄子的“善化”观和画家的独特感悟。在画家眼里,事物都在一刻不停地变化之中,此时是鸟,彼时是鱼,此时是鸭,彼时可能为石……正缘于此,画家才有了“画者东西影”⑨、“不落一笔实”之句,其笔下的花鸟鱼石才具有了似是而非、互相转化的神奇力量,于虚幻中彰显真实,于缥缈不定中衍生出亘古不变的永恒。

朱耷暮年绘画呈现出的“简、逸、孤、幻”个性风貌,是画家将深厚的哲学修养、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与笔墨艺术高度融合的必然结果,也是其暮年思想与诗画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暮年画家栖身草堂,将生命的最后栖居之地命名为“寤歌”,即“悟后的欢歌”之意。在这里,画家寓生命的热情于自由挥洒的笔墨之间,将人生的颖悟与艺术的践行合二为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天地间至真至纯的生命最后清歌。

①②⑥朱安群、徐奔《八大山人诗与画》,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65、60、68 页。

③八大山人纪念馆《八大山人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5页。

④崔自默《八大山人的诗画对比》,《荣宝斋》,2008年第4期.

⑤⑦汪子豆《八大山人诗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 42、55 页。

⑧朱良志《生命的清供—国画背后的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页。

⑨朱良志《八大山人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猜你喜欢

朱耷题画画家
《扬州八怪题画诗考释》——直抒胸臆,寄情于画
墨点无多泪点多 浅谈朱耷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如何鉴赏题画诗——以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陈与义诗三首为例
酷炫小画家
《明 徐枋题画诗》
沈鹏《题画人物》
朱耷 《松树双鹿图》
八大山人的不堪与狂傲
朱耷名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