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美术理论研究回顾与省思
2013-08-15陈晓媛
○陈晓媛
大量的史实与经验都已证明,在美术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美术创作与美术理论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黑龙江省虽然地理位置偏远,缺少深厚的文化积淀,但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黑龙江省的文化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58年黑龙江美术家协会成立之时,就在省美协配备美术理论干部负责这方面的工作。1978年以后随着美术创作的发展,美术理论有所发展,并初步形成了一支队伍,在这个基础上1980年美协黑龙江分会开始出版内部刊物《黑龙江美术通讯》,除了发表一些消息、报道、文章之外也发表一些我省理论家撰写的文章。为适应美术事业发展的需要、出于加强理论建设的目的,2003年8月省美术家协会成立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在省美协的高度重视下,美术理论委员会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工作,配合美协工作,推动我省美术创作健康的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纵观黑龙江美术理论研究的发展,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紧紧围绕黑龙江的美术创作,服务于黑龙江美术创作。引导美术创作形成黑龙江地域特色,推出了“北大荒画派”艺术品牌,总结、推广北大荒版画基本经验,介绍我省美术家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纵观黑龙江的美术理论研究主要表现在北大荒版画、冰雪山水、基础理论、民族艺术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一、遣怀抒意情系黑土——北大荒版画
北大荒版画是黑龙江省知名的文化品牌,其成功的主要经验之一是突出群体作用,连续培养了几代知名版画家。
北大荒版画诞生伊始就受到全国美术界的关注,我国美术界的著名画家、理论家,我省的画家、理论家和垦区领导者及北大荒版画作者,纷纷写文章高度评价北大荒版画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成功经验。
北大荒版画早期的画家们在创作的同时,也进行理论方面的思考。版画家晁楣、张祯麒、杜鸿年、张作良、张路、郝伯义等,理论家王观泉、陶同、章华、于美成和于显达等相继在杂志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黑龙江的版画艺术及其画家。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88年初共有242篇文章介绍北大荒版画创作及黑龙江其他版画群体,这些文章发表于《美术》、《美术史论》、《文艺评论》、《黑龙江美术通讯》、《黑龙江日报》等报纸刊物上。其中有161篇文章出自黑龙江作者之笔。①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美术史上没有哪一个画派有那么多人写如此多文章来肯定它的艺术成就,总结它的基本经验,分析它的艺术道路和美学风格。这为北大荒版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确立北大荒版画在我国新兴版画运动史上乃至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北大荒版画作者还撰写了一些版画创作基本方法和技法的文章。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晁楣的《几种特殊效果的拓印方法》、《怎样使用胶合板》、《套色木刻》、《色彩漫谈》、《构图实践琐记》、《刀法性能浅识》,杜鸿年的《木刻讲座》,郝伯义的《套色木刻中白的运用》等。
晁楣作为北大荒版画的领军人物和黑龙江美术的领导者,他以极大热情关注、引导北大荒版画乃至整个黑龙江省美术的成长与发展。在晁楣的理论成果中,对北大荒版画群体及画家的创作进行总结、回顾、评述的文章占有一定比例。晁楣对版画家及作品的评析,涵盖了北大荒版画的三代作者,虽然这些评论文章均是应画家与刊物之邀随时撰写的,但却体现出作者力避浮夸,力求准确的版画行家的客观态度与学术水准。从作品的意蕴内涵到形式语言,细至色彩、刀法,可谓丝丝入扣,精细确当,从中足以见出晁楣对所论述对象的熟悉程度。
随着晁楣一件件作品的诞生,他也一直在进行着相关的思考。“晁楣的理论是以感受为基础的理性思考,既不作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也不是言之无物的空洞说教。其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广博的学识修养、朴实的辩证思想,以及较高的文化视点使他的理论文章通俗晓畅,知识性、专业性、学术性、可读性融为一体,使读者在知识获取与思想启示中产生一种满足感、一种精神快感”。
每一位画家都需要考虑他笔下作品的构思和创制过程中的手法、技巧等一系列具体细微的问题,考虑如何创新、如何凸显艺术个性的问题。而晁楣则考虑得更加深入,更加个性化。晁楣将这些思考记录下来,形诸文字,便有了《画境中的审美轨迹》(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画内画外》(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8年)、《艺林艺事》(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8年)等文集。这不仅是他勤奋的见证,也是他大半生艺术心路历程的实录,更是他数百件艺术作品诞生过程的记述,是作者对自己作品最直接最可靠的注释。读他的版画,不可不读他的这些文字,诚如英国科学家巴斯德所说:“只有理论才能激发和发扬发明创造精神。”
1988年是北大荒版画诞生30年,为了记录、总结它30年来的成就与经验,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北大荒版画三十年》(资料汇编)和《北大荒版画三十年论文选集·吞吐大荒》。由北大荒版画家和一些评论家的回忆录、创作谈及其作品评介等文章说明了各个时期的具体事件。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北大荒版画30年来的具体情况,也反映出了全国美术界、理论界对北大荒版画的关注和探讨。
1995年,由于美成主编,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晁楣论》问世。汇集了国内外著名艺术家及美术家撰写的评论文章,其中囊括7篇我省作者的文章。这些文字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论述了晁楣的创作实践及艺术生涯,是研究晁楣版画艺术和以他为代表的北大荒版画学派乃至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发展历程的珍贵文献。
2009年是晁楣从事艺术活动60周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晁楣艺术回顾展暨《晁楣艺术》六卷集首发式。《晁楣艺术论》亦即《晁楣艺术》中的一卷,是关于晁楣艺术的评论集。文集的书稿是在1995年出版的《晁楣论》的基础上,又新收入至今十几年来在报刊等媒体发表的文章中遴选出的三十来篇,并重新进行了编辑。其中包括了衣俊卿、卢禹舜、赵国春、晁樾等龙江人的文章。《晁楣艺术论》回顾了晁楣艺术生涯的经历,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晁楣从艺60年来的理想信念、敬业自强、艺术风格、执著精神与艺术成就。与此同时,也使我们对北大荒版画和北大荒文化精神实质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
二、冰魂雪魄讴歌自然——冰雪山水
1980年于志学的“冰雪山水”出现之后,黑龙江省的美术理论家就热情地撰文介绍,把它作为最能体现北方黑土文化特色的艺术加以评介。这些文章从“冰雪山水”的继承与创新、形神关系、创作方法、艺术特点、绘画技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评论,为“冰雪山水”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其中比较主要的文章有《艺苑新花——冰雪山水画》(张秋莹)、《北疆歌曲》、《于志学山水的形神——兼评个性的形神系统》、《笔墨当随时代、丹青贵抒今情》、《妙笔描绘冰雪世界》、《创时代之新》、《冰雪山水画的开拓者》、《彩笔描绘北疆美》(陶同)、《遵循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发展冰雪山水画》、《试谈冰雪山水的精神内涵》、《解读冰雪山水画的冷逸之美》等文章。为打造“冰雪山水”艺术品牌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冰雪山水画论》(章华、余式晖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包含了国内外介绍冰雪山水画的文章,注重了多角度的阐释。其中国外的文章8篇,都发表在各国的报刊上,有的尽管很短,却代表了一种普遍的认识。国内的文章8篇,大都首次发表。书后还附有于志学撰写的《冰雪山水画技法》,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供了冰雪山水画的一个基本框架。
《冰雪艺术美学》(杨治经、张树贤著今日中国出版社1993年)全书共分六章,归纳整理了冰雪雕塑、冰雪山水画等寒地艺术发展的史料。运用文艺社会学、艺术文化学、文艺心理学等科学研究方法,从美学角度,对冰雪艺术的生成、发展规律,美学特征,创造技巧、技法,以及创新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与总结,并对冰雪艺术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2000年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美术家笔谈”系列文集共六本。其中包括于志学以创作论谈和人生感受为一体的《雪园漫笔》。书中的文章对“墨韵”和“白光”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把“墨”与“光”两者作为“中国画黑白两域审美内涵”,作为中国画中两个最基本的表现因素。“本集中收录的文章大都不长,论述开门见山,直切主题,说个人见解,无陈言套话,语言平直,清新晓畅。读者仿佛感到画家正面对我们坦言心曲,那么爽直率真。在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激情,即画家本人对生活和艺术事业的热爱,以及乐观自信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②
21世纪后,卢平作为冰雪山水画研究会的秘书长,相继写了《冰雪画派二十年》、《心有所想,象有所应——于志学访谈录》等大量的文章,编写了《中国名画家全集·当代卷·于志学》,宣传介绍于志学的绘画作品以及冰雪山水理论。
三、广收博取推陈出新——基础理论
黑龙江省的美术基础理论研究是1978年后开始起步的,随着党的文艺政策的变化和美术工作者、美术爱好者对了解美术知识的渴求,许多文艺工作者投身于美术理论的研究。
彭正清译、周正校对了日本美术史家相良德二等人的《西洋绘画史话》,后附图80幅(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欣赏欧洲绘画和雕塑,没有一点希腊神话和基督教神话方面的知识,是会摸不着头脑的。王观泉以清晰质朴的语言写作了《欧洲美术中的神话与传说》。这本书自1955年开始写作,在《美术》杂志上连载至196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印刷出版。阅读的过程,是让人接受一次关于希腊神话和基督教神话启蒙的过程,而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又是一次绝好的西方美术史回顾。读者们可以如同依着一本详尽的导游手册,徜徉于西洋油画和雕塑的长廊中。2002年,这本书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再版,将最初的黑白粗纸印刷改为彩色铜版纸印刷。作者在初版一百七十余幅照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五十余幅印象主义至本世纪中期的作品,使之从历史的角度更臻完善。王观泉在黑龙江美协工作期间著有9万字的《鲁迅与美术》,并配有58幅插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17万字的《鲁迅美术系年》(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为研究鲁迅对新美术的贡献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有关美术基础理论和画种分论的文章有陶同的《如何达到自由——也谈艺术的本质》、《论感情——中国画探讨之一》、《试论连环画特点——谈连环画脚本的创作》、《无真与传真》、《从画马看中国画和现实主义传统》。
为了评介研究黑龙江的美术创作,我省的理论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美术家一样功不可没,这些理论家有王观泉、周正、孟烈、陶同、杨诗粮、杨治经、章华、张秋莹、于美成、胡东放等人。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我省的美术基础理论研究有较大发展,基础理论的研究者大部分是高校教师,他们成为黑龙江省美术理论队伍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他们在授课教学的同时,进行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关注理论方面的研究,编著了许多教材,并有大量文章在全国各类期刊与杂志上发表。
这其中就有吴世元编译的《谈构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色彩构成》(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8年);史春珊编著的《现代形式构图原理——造型形式美基础》(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建筑造型与装饰艺术》(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室内设计基本原理知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于美成、田卫平、张大祥著的《壁画与壁画创作》(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1年);于美成著《城市雕塑与环境艺术》(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5年);吴士元、林建群编著的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教材《造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王洪义《视觉形式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公共艺术概论》(中国美院出版社2007年)等等。
于美成等著的《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上海书店2005年)填补了我国壁画、现代装饰艺术理论专著的空白,影响广泛。书中以丰富翔实的图片资料,公正务实的理论态度,对新时期我国城市雕塑和建筑壁画成就进行了梳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雕塑和建筑壁画方面取得的成就的大作。作者“以客观的眼光从全国数以万计的城雕和壁画中挑选出新时期各个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而隐藏在这些作品背后的是大量征集工作和具有兼容各种艺术流派、艺术风格的专业水准的筛选工作,因此足以建立起在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和建筑壁画方面的权威性”。③
王维芳编著的《水彩纵横谈》(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年)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分是历年结集十万余字的华章;下部分为同数十位美术界前辈、道友进行的通信。“中国水彩画坛,理论研究是薄弱的一环”,“水彩画技法书多如牛毛。但论著却少得可怜”,这本书“是中国水彩画理论著作中,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其中有很多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④
《〈芥子园画传〉研究》(刘越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该书从《芥子园画传》的成书背景入手,对传世三百多年的《芥子园画传》版本、文字、图谱来源及影响诸方面进行了综合的考评,给困扰学术界多年的“初版”、“翻刻版”疑团做出合理的解答,并首次对《芥子园画传》的学术研究做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与评述,理清了学术脉络,为更深入的研究夯实了基础。
《无边心潮——对大美术的关怀》,(于美成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书中收入了于美成先生1981年——2011年30年间撰写的多篇文章,及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作者将自己在实践、生活和学习中的思索和感悟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升华和凝结。既有严肃谨慎的长文,也有精简的短篇和随笔。前者主要包括对建筑壁画、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的思考和总结;后者一般为人物速记、画作赏析、创作漫笔等,对界内朋友、师长的描述形神兼备,平实之中,风采卓然,令人回味。
王维芳、彭敏著《黑龙江水彩画图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年)探讨了黑龙江水彩画艺术的发展与成就,并配有画家的艺术简历及代表作品,文图并茂,资料详尽。“这是一部由省级地区编撰的首部地方志式的水彩画发展史,开创了撰写地方水彩画史的先河”。⑤
胡东放著的《中国画黑白体系论》(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第一版于1991年问世,1993年重印,2011年第三次修订),是一部有关中国画基础理论研究的专著,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美术理论概念。从视觉艺术基础理论出发去研究中国画的本质,通过对“明度”和“色彩”这两个视觉艺术基本元素的哲学研究,结合对中西两大绘画体系功能和特征的分析,提出了中国画的主导形式和本质特征——正是一个由“明度”视觉基本元素奠基的“黑白体系”。这个体系的典型特征是黑、白两色的重要性超过了所有其它色彩,而这一点被中国画从材料到样式等特征所证明。此书“对绘画的基础理论、对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研究诸方面都有深刻和重要的导向性学术价值”。⑥
美术史方面有田卫平主编《中国美术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林建群著《中国美术史——古典美术思想与优秀作品赏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刘剑虹著《走进大师:从达·芬奇到杜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王洪义、张宾雁《中外美术史简明教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等。金亚娜编著《俄罗斯艺术文化简史》(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编为俄国和苏联的绘画艺术,总括了俄罗斯绘画艺术的美学特征,并对19世纪后半期以来的画派和画家进行详细介绍。
艺术设计的存在是人类生之俱来的形态。从人类早期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的产生,到各种生产、生活、战争诸多器具的不断进化,都与设计的思想、制作、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研究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现状,设计活动的存在和源流,就成为人类文化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省的设计师们不但注重图片的整理与出版,还把目光转向了理论系统的研究。在设计理论方面,出版了田卫平主编的《现代装饰艺术》(黑龙江省美术出版社 1996年)、《艺术设计理论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高驰编写的《CI—企业形象塑造》(黑龙江省美术出版社1999年)等书籍。
这些著作有很多是作为教材在高校教学中使用的。艺术家们对理论研究的直接参与,促进了自身的素质的提高,并使创作水平更上一层楼。随着理论家们视野的不断开阔,研究领域也向着专业化、系统化发展。
四、立足本土发掘探索——民族艺术
历史文化资源是民族文明的血脉和根基,是民族精神品格的体现与凝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特有文化形态的依托和载体。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问题从来都是一个对民族的和本土的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它直接关涉到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关涉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未来的发展与走向。
黑龙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构成了黑龙江区域美术的丰富多彩。研究黑龙江的美术就离不开她的历史与独特的民族文化。这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吕品著《赫哲美术探寻录》(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填补了赫哲族美术研究的空白,获佳木斯市社科成果一等奖。
黑龙江省美术出版社自2006年陆续出版了“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系列丛书”,包括王益章的《赫哲族风俗画》、聂保昌的《金源瓦当艺术》、白波的《金代铜镜纹饰》。这系列丛书以文图并茂的形式展现了黑龙江流域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生存状态以及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季敏编写的《赫哲、鄂伦春、达斡尔服饰艺术研究》(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7年),该书是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图书出版资金资助项目。通过对三个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区域性、类别性、性别和职业性特点的研究,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艺术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在北方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先后承担了包括“黑龙江流域审美价值及其内涵研究”、“黑龙江美术发展史研究”、“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美术史研究”等4项课题,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已出版包括《黑龙江美术发展简史》(卢禹舜主编)、《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美术史》(高卉民主编)等专著8部,相关论文获奖16篇。
五、黑龙江美术学若干问题的省思
通过这些专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心灵的律动与时代的脉搏。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黑龙江的美术工作者在相互对话、相互理解中,主动从艺术语境、艺术美学、艺术形态的视角去看待和反思自身的文化精神,使我省的美术理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们不能不看到,黑龙江美术学研究总的说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美术创作的发展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有学养、有智慧、有眼光,并且训练有素的美术理论家,为黑龙江省的美术理论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有些理论家已不在黑龙江工作,但他们在全国的影响和他们对黑龙江的深厚感情以及文化上的紧密联系都是不容置疑的,这也是黑龙江美术理论发展的重要资源和资本。
但是,在新时期黑龙江美术学仍然有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富有针对性的省思,是开创美术学研究的新起点。
1、美术创作与理论批评的关系问题
美术创作与理论研究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这里不存在谁依靠谁的问题,也不存在任何等级的差别。但两者合作,产生共同的意义。创作需要理论的批评、引领,理论也需要创作来印证、充实,只有它们之间建立了良师益友的关系,才能共同进步,我们的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
既然美术创作与理论批评是平等的,那么,画家与理论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平等的。理论家们应该秉持科学的态度,对作品的优劣做出客观公正的总结和批评。理论家们要固守自己的生活信念、社会理想和艺术标准,不能一味附和别人。理论家们不但对作品负有责任,对社会大众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由于一己之偏颇,而误导大众的审美与价值取向。
2、美术理论的核心价值问题
黑龙江的美术理论应当基于解决自己的问题,致力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特点。但这并非认为黑龙江的美术理论只具有地域性,而没有一定的普世性。
诚然,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审美感受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也就决定了美术批评的差别。在美术理论中,似乎用价值取向取代评价标准更科学些,也更容易让人接受。每一种理论研究都不能没有价值取向。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章程规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⑦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影响下,“审美泛化”也出现在美术领域。美术创作的取向可以有许多维度:休闲、娱乐、宣泄、鉴赏等等。但美术理论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3、美术理论研究话语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并能动地给实践以指导。理论的最大的生命力和阐释力不是来自“随波逐流”、“标新立异”,而是来自于切实解决理论与实践相伴而生的问题。理论研究要接地气,黑龙江美术理论应针对省内美术界的实际问题,深入思考、周密论证,为推动美术事业的繁荣做出贡献。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启示我们,应该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作为一个整体过程来进行综合、全面的研究。美术理论研究的范围不仅在于指导美术工作者进行绘画创作,还在于培养提高人们的鉴赏水平。提倡“大师小书”,理论家们应该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从鉴赏的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帮助人们认识作品的审美价值,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从而给人们的艺术鉴赏以有益的指导、帮助和启发。
总之,我们的美术理论家应该立足于黑龙江省美术发展的实际,贴近实践,实事求是,回应现实的需求,瞩目变化中的美术界,让理论工作体现出鲜明的现实感和时代精神。
①以上数字统计于《北大荒版画三十年》北大荒版画三十年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88年。
②邓福星,于志学《雪原漫笔》序,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③叶武林,专家点评《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一书,艺术,2008,04。
④黄铁山《黄铁山书信摘要》,《水彩纵横谈》王维芳,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235页。
⑤张克让《黑土地上盛开的映山红》,《黑龙江水彩画图史》序言,王维芳、彭敏著,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2页。
⑥章华《“黑白体系”论国画》,《人民日报》,2012年5月5日。
⑦见中国美术家协会网《中国美术家协会章程》(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8年12月11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