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身份的寻求之路——谭恩美《接骨师之女》的自传解读
2013-08-15高卫红周春玲
○高卫红 周春玲
自传,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深受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亲睐。正是通过自传体书写,美国华裔女性作家叩开了美国主流文学的大门。从黄玉雪的《华女阿五》(1945)到汤亭亭的《女勇士》(1976)再到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2001),读者看到一代代美国华裔女性发人深省、催人泪下的奋斗史。作为美国华裔女作家群的杰出代表,谭恩美(Amy Tan,1952—)通过自身的经历和从长辈那里听到的故事,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喜福会》、《灶神之妻》、《百种神秘感觉》和《接骨师之女》等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接骨师之女》被誉为是谭恩美最具自传性的长篇小说。自传体小说的三维事实包括自传事实、传记事实和历史事实,三者“水乳交融,三位一体,构成了自传里事实的三维性”。①本文运用自传的三维事实理论,通过对《接骨师之女》的自传解读,进而探索以谭恩美为代表的美国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寻求与建构之路。
一、自传事实:自我发展的轨迹
自传事实是自传的核心,“是用来建构自我发展的事实”。②在书写自传事实过程中,自传者要追忆过去,寻找影响自我成长的那些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自我过去的言行,思考和评价他们在构建自我所带来的后果。③谭恩美曾坦言小说就像镜子,反映出她本人的生活。《接骨师之女》被认为是谭恩美作品中自传色彩最浓的一部小说。作品中的自传事实与现实生活中谭恩美的个人经历极为相似。小说中露丝与母亲之间的紧张关系正是幼年谭恩美与母亲尖锐的母女矛盾的真实写照。谭恩美的母亲跟主人公露丝的母亲茹灵的性格很相像。和茹灵一样,谭恩美的母亲也讲一口不太规范的英语,作家称之为“破碎”或“断裂”的英语。少女时代的谭恩美曾经受过母亲想要自杀的威胁。她曾被母亲锁在房间里用刀刃顶着喉咙僵持了将近二十分钟,最后作家哭喊着向母亲哀求,这才结束这场激烈的母女冲突。④
主人公露丝每年到特定的时间就自动失声的描写也是作家本人的亲身经历。谭恩美和丈夫的共同好朋友皮特在她24岁生日的那天晚上被入室的劫匪杀害,他们夫妇应警方的要求上门指认劫匪抢走了何物,并且辨认尸体。此后大约有十年左右时间,每到生日,谭恩美总会有那么几天说不出话来。
此外,就像在《接骨师之女》中露丝相信厄运和鬼魂的存在一样,现实生活中,谭恩美的母亲始终相信谭恩美对另一个世界的敏感,经常让她通过一块显灵板与鬼魂联系,并传达她外婆的“旨意”。谭恩美本人也相信自己有通灵的本事,她能解读已故好友皮特给她传递的“独家信息”。自皮特遇害后,谭恩美总能梦见他,并且说出了杀害皮特的两名凶手的名字。⑤在那段时间里,谭恩美的生活发生了改变,甚至改变了她的人生。
小说中的自传事实揭示了谭恩美自我发展的轨迹,展示出作为美国第二代华裔女性自我成长的心路历程。正是经历了众多诸如此类的事件,谭恩美从一个平凡的华裔小女孩蜕变成美国文坛享誉盛名的华裔女作家。她不仅是在为自己写作,也是为母亲和外婆写作,更是为美国华裔女性群体写作。多年来,作为生活在美国的少数族裔,华裔女性们背负“他者”的身份,在这个所谓民主和自由的社会中经历了太多的苦难,遭遇了太多的不公正待遇。她们痛苦过,迷茫过,失望过,但是她们的奋斗却从未止息。通过自传体写作,美国华裔女作家们回顾自己和先辈们痛苦的经历,重新唤醒华裔女性被压抑的自我,努力发出自我的呐喊,反击主流社会对华裔女性群体长期存在的偏见与歧视,探寻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
二、传记事实:传主与他人的关系
自传是写传主自身的经历,自传事实是其主要部分,但事实上自我的塑造和建构离不开传主身边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换句话说,没有他们的存在及对自我的影响,自我的塑造也就不够丰满和可信。自传作家在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解释自我,用大量的传记事实来呈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接骨师之女》中影响露丝的人有很多:外婆宝姨、母亲茹灵、早逝的父亲、姨妈高灵、丈夫亚特、继女多丽和菲雅、好友温迪以及家族的亲戚和唐人街的朋友们等等,这些人与露丝的情感关系构成了《接骨师之女》中丰富多彩的传记事实。但在众多的人物中,母亲茹灵对露丝自我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对小说主题的升华起到推动作用。
作家在开篇讲述了美国旧金山的一位华裔女作家露丝的现实生活。经过了10年的同居生活,露丝与男友亚特此时正面临着一场感情危机,现实的压力使露丝对此找不到出路。雪上加霜的是她的母亲开始表现出老年痴呆的症状,露丝意识到了母亲正在慢慢地丧失记忆。回忆过去,母女关系爱恨纠缠。在母亲病情加重之际,露丝意识到自己原来对母亲知之不多,她试图更多地去了解母亲过去的经历和内心世界。
母女冲突一直是谭恩美作品中的重头戏。多年来,谭恩美母亲的言行深深地影响着她,使之在作品中成功地刻画了第一代美国华裔移民母亲的形象。小说中母亲茹灵生长在中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即使移民到了美国,思维方式也是中国化的。而女儿露丝出生在美国,讲的是流利的美语,拥有美国人的思维方式,身边的朋友也是美国人,还嫁了个美国丈夫。露丝从小就被教育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这种教育的方式是命令式的。母亲警告露丝不许跟男孩子接吻,不然以后就会怀孕;放学以后不许去海边玩,不许再跟那个叫做丽萨的在一起……除了这些威胁与警告,母亲还经常把死亡挂在嘴边。露丝受够了这些“不许”,并暗暗地反抗着。一次,由于她偷着吸烟被母亲发现,母女大动干戈。露丝在日记本里写下了希望母亲赶快去死的恶毒文字。第二天放学后回家,她发现母亲真的从窗户上跳下来,尽管所有人都以为茹灵是自己不小心摔下来的,只有露丝明白这一切跟自己脱不了干系,自己的诅咒真的生效了。跟与母亲的关系相比,露丝与外婆的关系是微妙的。她是从母亲的讲述中了解外婆的。母亲相信宝姨虽然已经离世,但灵魂却从没有离开过她,她可以通过露丝的手在沙盘中写字的方式来传达她的思想。于是,露丝将计就计,用这种方法可以实现自己的小愿望,有时她会用宝姨的口吻安慰难过的母亲。通过这种方式,宝姨、茹灵和露丝三代女性维系着不可割舍的亲情。
小说的最后一部分是由露丝讲述的。通过翻译母亲留给她的手稿,露丝深入了解了母亲早年的经历,理解了母亲性格的弱点和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真正理解了母亲对自己的良苦用心。她谅解了母亲早年对自己的伤害,反省了自己年少时犯下的种种错误,也因此更加深层地挖掘到自己性格中的问题,与母亲、与男友的关系也最终都得以和解。她和母亲与姨妈最终找到了宝姨的真名,这个家族里所有的人和故事都在露丝的心中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这些传记事实不仅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作者与亲人间的真情实感,也体现了第一代、第二代美国华裔女性母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小说中所反映的中美文化的碰撞、冲突与融合的主题。谭恩美的母亲正是第一代移民美国的中国母亲的原型。她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迷信并且保守,用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教育下一代,而出生在美国的女儿们则设法摆脱母亲的束缚,完全按照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做事,这样两代人之间不可避免产生了矛盾。难能可贵的是,在小说的结尾,母女双方都能够寻求相互理解,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深刻反省自我,抛开了固有的偏见,最终得以和解。小说的主题在此也得以升华,象征着中美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与融合。
三、历史事实:传主与时代的关系
任何一部作品都反映了一定的历史背景,自传体小说更是如此。自传体中的历史事实反映的是自我与时代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时代对自我的影响。《接骨师之女》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的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度里,很多情节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紧密结合,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信息。
小说的第二部分以周口店北京人头骨的发掘和日本侵华战争为历史背景,讲述一位接骨大夫的女儿,即茹灵的生身母亲宝姨的惨烈遭遇,以及茹灵姐妹战胜种种困难,最后来到美国的坎坷经历。宝姨出生在周口店,这是中国古人类化石的发掘地。父亲是远近闻名的接骨师,他的秘方是龟甲兽骨“龙骨”做成的中药材,宝姨从小就对龙骨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她19岁时,骄横的棺材店张老板和制墨世家的小伙子刘沪森同时对宝姨一见倾心。宝姨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刘沪森,并且献身于他。谁知就在婚礼当天送亲的路上,张老板带人抢走了宝姨的嫁妆(最后的一罐龙骨),害死了宝姨的父亲,她的丈夫刘沪森不慎被受惊的马踢死。宝姨不堪忍受丧父丧夫之痛,吞下了滚烫的墨浆,不仅毁了自己美貌,也永远的失声了,从此过上了屈辱的日子。宝姨的婆家是一个中国传统的封建大家族,世代从事制墨生意。作为一个即将过门却丧夫且怀上了遗腹子的女人,宝姨是没有任何地位且受人鄙视的,只是有老太太的维护,她暂时没有被赶出婆家。为了维护家族的面子,刘茹灵出生之后一直由高灵的母亲收养,每天看人脸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宝姨不仅要给女儿当保姆,还要做佣人的活计。在这段故事里,宝姨及其父亲和丈夫所遭受的厄运都是由张老板一手策划的,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之一,他为了得到龙骨不择手段,干尽伤天害理的勾当。宝姨眼看着茹灵受她养母和张老板的蛊惑,跟张老板的儿子订了亲,自己却没办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被逼无奈,为了反抗这桩婚姻,唤醒不懂世事的女儿,让她避免遭受自己的厄运,宝姨选择了自杀。宝姨自尽后,刘茹灵成了孤儿,被赶出刘家,送到了育婴堂。生活在封建家族的最底层,宝姨和茹灵都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中国的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制在此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以宗教办学的方式进行宗教思想传播也是小说中重要的历史事实。“育婴堂是西方在中国进行文化传播和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西方在中国最早的教育机构,主要是由西方各国传教士开办,招收孤儿和贫困人家的孩子”。⑥茹灵所在的育婴堂由美国传教士格鲁托夫小姐和道勒小姐共同管理,在此茹灵身兼学生和老师双重身份。由于从小接受了宝姨的传统文化教育,母亲的优秀品质早已在茹灵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茹灵的文化水平,特别是她的书法特长得到了育婴堂的认可和发挥。在这里,她找到了人生中刻骨铭心的爱情,与从事发掘北京人头骨的地质学家潘开京相恋。
如果不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茹灵也许一辈子都会跟她爱的人厮守在一起。1937年,卢沟桥战役打响,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无数的中国军民牺牲了生命。在此期间,很多外国友人也为中国人民抵抗侵略者做出贡献。育婴堂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时刻更是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格鲁托夫小姐和道勒小姐以美国人的身份极力维护每个人的安全。然而,残酷的日军还是闯进了育婴堂,带走并残害了潘开京,格鲁托夫小姐被关押在了战俘营。刘茹灵和潘开京的婚姻虽然短暂,但却给茹灵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回忆。⑦
国难家仇与生离死别造就了茹灵自强不息的性格。抗战胜利后,茹灵经历各种艰辛来到美国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曾经与宝姨的那段母女冲突如今继续在自己和女儿中间上演着。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茹灵不能适应美国的语言与文化,她说的英语往往词不达意,不但造成了沟通障碍,还不时地引发误解和冲突,由此也受到了一些冷眼与歧视。茹灵的遭遇正是早期美国华裔移民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
《接骨师之女》中这些历史事件和信息构成了小说的历史事实,它们的存在不仅是作为一个历史背景,而是与故事人物的命运紧紧地交织在一起。这不仅加强了自传体小说的真实性,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回顾中国历史,女性一直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传统道德准则沉重地压在女性的肩上,她们默默地为家庭和社会付出自己的辛劳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无论是宝姨、茹灵、露丝,还是整个美国华裔女性群体,作为男权社会的“他者”,她们虽恪守自己的职责,却还是被社会歧视、排斥和压迫。即使来到了美国这个被视为民主的国度,她们仍然遭遇偏见和不公正的待遇。这种“边缘化”的处境教会了她们如何生存与抗争。她们努力消除华裔女性在美国白人心目中的刻板化形象,奋力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通过一代代美国华裔女性的不懈努力,她们由沉默到发声,不仅摆脱了中国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也努力与美国社会存在的性别、种族和文化歧视相抗争,在这个文化大熔炉的国家里寻求自身的身份归属。
四、结语
通过解读《接骨师之女》中的自传事实、传记事实和历史事实,不难发现,这部小说不仅是谭恩美的自传,同时也是作家与母亲和外婆母女三代人的家族传记,是整个华裔女性群体在美国艰难奋斗的一个缩影,是凸显美国华裔女性心灵证据的民族传记。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全球化背景下,谭恩美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在华夏文化和美国白人主流文化的冲突中探寻到自身的文化身份归属,展现了美国华裔女性自强不息的风采,为亚文化群体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①②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2页,第14页。
③杨正润《现代传记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08页。
④ ⑤ Amy Tan:The Opposite of Fate,London:Flamingo,2003年,第212页,第54页。
⑥夏楠《〈接骨师之女〉中的历史语境解读》,《名作欣赏》,2011年第6期。
⑦Amy Tan:The Bonesetter’s Daughter,New York:Ballantine Books,2001年,第3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