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2013-08-15

河北职业教育 2013年10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政府

许 强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的重点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时期,为了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作支撑,这也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按理说,乘着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东风,校企合作应该开展得如火如荼,因为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和高技能的人才,校企合作是必然的选择。然而现实是怎样的呢?当前,校企合作水平较低、难度大,普遍存在高职院校“一厢情愿”、企业“爱理不理”的情况,多数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很多人用“剃头挑子一头热”来形容当前校企合作的状况。

二、合作困难的主要原因

1.高职院校“魅力”不够,难以成为“意中人”

首先,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而来,虽然经过前些年的连续扩招,规模有了很大发展,然而自身办学实力仍然较弱,对企业缺乏吸引力。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办学理念保守、管理水平落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习实训条件较差、双师型教师缺乏等问题,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在落后的办学条件下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不高,缺乏实践经验,岗位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不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环节,岗位流动性大,与企业的用工要求相差较大,使得企业望而却步。

其次,从人才供求情况看,当前的就业状况仍处于买方市场,社会劳动力的供应充沛,使企业有更多的挑选余地,用人成本较低,甚至很多企业存在人才浪费现象,在一些技术性不强的岗位上也安排了高学历的毕业生,所以高职院校的生源并不能有效吸引企业。

再次,由于师资素质不高、科研能力薄弱、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等问题的制约,很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低下,无法帮助企业解决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问题,不能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对企业难以形成互补性的合作优势,使企业对合作提不起兴趣。

2.企业瞻前顾后,不愿成为“追求者”

首先,校企合作中企业很难获得经济利益。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以营利为主要目标,出于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获取投资收益是其动力来源。然而高校作为教育单位,为企业提供直接经济利益的能力非常有限,而且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正向奖励制度,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难以兑现,因此,企业所期望的经济利益难以实现。

其次,校企合作中企业投入成本较高。校企合作,特别是工科类型的校企合作成本较高,多数高校希望企业能提供实训设备、共建实训基地、安排实习岗位等等。因此,为了合作,企业要提供实习场地和设备、安排专人管理、挑选师傅带徒学习、支付学生工资、安排学生吃住等。总之,企业要满足学生技能培养的各种需要,企业不仅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还要受到影响。

再次,校企合作中企业承担风险也较大。以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为例,不仅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企业还将承担较大的风险:一方面由于学生生产经验少、工作效率低,难以保证产品质量,生产操作中易出次品、废品,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学生不熟悉操作规程,增加了安全隐患,易发生工伤事故和纠纷,加大了企业安全生产的难度。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还要承担医疗费或抚恤金等费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再以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为例,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了需要的人才,却不得不面对普遍存在的跳槽现象,即使是企业“冠名班”的学生也屡屡爽约,最终能为企业长期服务的学生很少。花那么大力气培养出来的学生却为别人做嫁衣,极大地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学生就业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人才风险导致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信心和热情,最终心灰意冷。

总之,校企合作中大多存在企业方面支出多、牵涉精力多而回报少和要求高、责任重而风险大的客观现实,这样的现实让不少企业觉得校企合作是个“负担”。

3.政府介入力度不够,没有当好“红娘”

经济的高效运行、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干预,搞好校企合作同样也需要政府强力主导,需要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积极支持和引导,需要政府扮演“红娘”的角色,把校企合作之“火”点燃。然而,当前的校企合作发展进程中,由于政府的职能缺位,导致合作存在表面化、功利化、短期化等问题,难以实现深度合作。政府没有当好“红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协调运行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高校、企业分属不同行业,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协调安排,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另一方面合作政策的落实(如税收优惠)还需要其他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所以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与经济、财政、税务和劳动等部门协调沟通。然而,目前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在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虽然从教育部到各地方教育部门都积极宣传、引导,但教育部门毕竟职权有限,无法协调方方面面,阻碍了校企合作目标的实现。

其次,没有形成系统合理的政策体系。政府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不仅要起到桥梁作用,在协调双方利益、弥补经费不足、实施检查监督、规避风险等方面也应当积极作为。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不少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但都不具备系统性,缺少配套的执行措施,制约了政策法规的有效落实。现有政策中以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原则性、指导性政策居多,财政、税务等部门出台的政策很少,地方政府的配套实施措施更少。由于政策偏重指导性,缺少强制性,不容易被地方政府重视,因此政策难以落实。由于缺少政策支持,高校得不到足够的经费投入,企业得不到必要的成本补偿,相关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总之,没有系统合理的政策体系,校企合作就难以向更深层次发展。

再次,没有统一规划和发展目标。当前的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相对滞后、成本相对较高、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虽然各地校企合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形式五花八门,但多数都是以高职院校为主导的浅层次合作,低水平重复,合作效率低下。主要是因为政府游离于校企合作之外,政府的职能缺位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在没有政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的情况下,不可能从全局出发进行统一规划,也不可能均衡匹配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更不可能实现规模效益,政府、企业与高校难以实现共赢。

三、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既然校企“联姻”难以通过“自由恋爱”的方式实现,就需要政府来扮演“红娘”了。校企合作是涉及不同主体之间的社会合作,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校企之间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秩序。这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各国早期的校企合作基本都属于政府驱动型,典型的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等,这些模式中政府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1]。而之所以出现当前的困难局面,主要是因为各级政府没有充分重视校企合作,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政府怎样才能当好“红娘”呢?

1.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统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若想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就必须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校企合作管理机构,明确赋予管理机构各项职权,使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首先,应成立由教育、经济、财政、税务和劳动等部门联合组成的全国性校企合作领导机构,设计和制定校企合作政策框架体系的大政方针;其次,各级地方政府应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并制订、出台配套实施细则和绩效考核办法,同样,各地方校企合作办公室也要由教育、经济、财政、税务和劳动等部门联合组成,并且省、市两级政府都要成立,形成省、市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这点很重要,因为校企合作最终需要地方政府去落实,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形成统筹校企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进行校企合作统一规划

各地成立的校企合作办公室首先应对本辖区校企合作的情况、企业和高职院校等可能的合作资源现状开展全面调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进而制定本辖区的校企合作统一规划。这项工作应该以市级区域内资源为主,并兼顾省内外的各种资源。

在区域范围内统一规划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前提下,统筹区域内相关企业和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整合办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以形成服务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为区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方面,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往往差异较大,在一些重点行业,如商贸、电子、汽车等行业,由于行业对技能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对校企合作往往积极支持。同样,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也相差较大,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较好,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更有紧迫性,因而对校企合作的需求更强烈。对这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应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利条件,率先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不景气行业、经济不发达地区不能照搬套用重点行业、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模式,而应该从自身寻找突破口,突出行业或区域特色,建立与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一致的合作模式。

另一方面,不同院校的优势专业不同,组合在一起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分工协作将带来更大的社会影响,促进技术服务平台真正有效发挥作用,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常态化的市场化平台[2]。而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的人才也同样需要高低搭配,因此,在一定区域内合理梳理各院校的专业结构,形成以重点院校优势专业为龙头的校企合作,往往可以事半功倍,避免资源浪费,分工协作、取长补短是将来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

由于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基本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不论是技术还是学生的流动都相对自由,因此高职院校方面的资源可以在省内乃至省际间共享,规划时应充分考虑这点,可以开展本地企业和外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

总之,少数企业和高职院校间的松散合作不可能产生规模效益,而区域范围内进行的统一规划、资源整合,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形成有序、高效、和谐的运行状态,产生可观的规模效益。

3.实施校企合作资格制度,兑现优惠政策

为保证校企合作的规范运作,提高合作质量,必须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校企合作制度,以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首先,政府应不断补充、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为高职院校和企业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以学生顶岗实习为例,既然企业、学校都担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生工伤或意外事故,政府可以考虑将顶岗实习纳入《劳动法》保护范围,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生的工伤或意外事故,纳入工伤保险统筹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企业或学校只要为学生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用,就可免除实习中工伤事故的民事赔偿责任,从而有效化解用工风险,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增加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

其次,全面实施校企合作资格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合作。具体操作上,可以由各地的校企合作办公室审核合作企业资质,尽量选择和推荐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管理规范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并授予校企合作标志牌。在运行一段时间后,校企合作办公室应确定一批校企合作示范企业,逐步推广具有校企合作资格的企业,并根据合作规模、合作水平等指标兑现政策优惠。

再次,兑现政策优惠,形成利益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动力,因此政府在校企合作制度中,应特别重视建立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正向补偿机制。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政府制定并实施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的作用不可低估,因此由政府作出相关政策约束是非常必要的。具体说来,可以通过对校企合作开展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估,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并达到评估标准的企业,不仅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表彰,还应采取必要的经济措施来激励企业,兑现政策优惠。具体措施包括:根据接收学生数量和消耗企业的材料费用进行财政补贴或减免税费;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以及相关实习费用可以计入生产成本,予以税前扣除;对校企合作开展的技术研发项目在各层次项目评审中优先立项等等。采取必要的经济措施就是要满足校企合作各方合理的利益诉求,形成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总之,要让校企早日“联姻”,需要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也需要高职院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新时期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只要我们把握住历史机遇,就一定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新华社,2010-07-29.

[2] 方俊.基于校企合作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体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4):82-84.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政府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