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新生教育方式探微

2013-08-15

河北职业教育 2013年10期
关键词:入学新生大学

吴 垠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 21023)

从中学进入大学是人生的重大转折,而大学一年级是完成转变的关键时期。有人曾这样形容大一新生所处的状态:“在中学,考入大学是黑暗中的一盏灯;一进大学天就亮了,不知道该往哪儿走了。”(刘月秀,邱冠文,2011)事实上,不少大学生都曾经历“新生适应综合症”,“上课不知听什么,下课不知干什么,拿起书不知看什么,躺在床上不知想什么,作业不知抄了什么,考试不知答的什么,浑身难受不知为什么。”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全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大量可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混乱”、“迷茫”、“空虚”、“堕落”成为部分大一新生入学后自我体验和感受的关键词。(宋斐,2007)

因此,高校通过合理的新生教育,帮助大一新生调整失去奋斗目标的迷茫心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形成的失落心理以及全新的生活引发的焦虑心态,改变新生人际关系难以适应的抑郁心理和自我评价失调导致的自卑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开端,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还是对于大学教育功能的最终实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一新生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

“新生适应综合症”集中体现在学习、人际关系、日常生活及目标规划等方面。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调查显示,“学习问题”成为半数以上新生入学后遇到的主要问题,36.2%的2010级被调查新生表示入学后“缺乏学习动力”,32.4%的新生表示“对所学课程内容没有兴趣”。进入大学后松散的教学管理、讲座式的授课、师生之间不频繁的沟通模式和不经常出现的学习反馈,都会让一些新生感到难以适应。(雷宇,邹春霞,2011)大学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为教育出发点,这与中学阶段“家长式”、“保姆式”管理和“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同,加之部分课程的难度加大、教学体系改变,使得不少大一新生在高中阶段发展的学习技能并不足以应付大学学习。因此,大学有必要调整已有的学习策略,发展新的学习技能。

“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新生入学后面临的第二大难题,人际关系的主要压力来自异性和室友。调查显示,近两成的新生“交异性朋友有困难”,一成多的新生“与室友相处不融洽”。当前的大学生大多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价值标准、风俗、语言、性格、爱好等方面不尽相同,进入大学集体生活后又常常缺少必要的人际沟通和理解,相处时就会因为个体文化的差异和冲突给彼此带来很多困惑。

“学校生活条件不方便”、“学校食堂饮食不习惯”、“与他人作息时间不协调”是新生遇到的三大主要生活问题。调查显示,一成以上的新生面临上述困扰,而这些细节问题同样导致了“新生适应综合症”。

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价值导向使许多新生缺乏对自我的全面认识和对人生未来的目标规划,当原有的压力系统和生活价值体系打破之后,大一新生们在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的同时,也会感到空虚茫然、无所适从,有人在上课之余无所事事,在恋爱、游戏、打工等忙碌中找寻充实的感觉,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目的和目标究竟是什么。(宋德军,2011)一部分新生缺乏现实的、清晰的价值目标来支撑起自己的大学生活。

上述种种问题导致对大学生活的不满情绪,在麦可思机构的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你是否还会选择现在的学校?”结果发现,新生入学3个月后对大学的满意度不到30%。

二、当前国内高校新生教育存在的不足

当前,大多数高校都将入学教育纳入了培养计划,但是和其他教学环节相比,都是重形式过程而轻结果评价,无法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

在姜宇,曲云进(2011)的调查中,56%的学生表示对入学教育不满意,认为入学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部分学生认为入学教育时间要延长,因为除去军训和事务性的活动,真正用于入学教育的时间太少;有的认为入学教育的形式有待改进,讲座和报告会缺乏吸引力;有的感到入学教育没有起到作用,甚至不清楚哪些活动属于入学教育的内容。

总的看来,目前国内高校新生教育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时间跨度偏短,缺乏持续性与连贯性。74.3%的大一新生理解的新生教育指的就是“开学一周之内举行的一系列活动”。(曾婷婷,李雪斌,2010)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是新生入学教育周加集中军训模式,入学教育结束后,新生又重新回归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入学教育周阶段,新生正式的课程学习尚未开始,许多问题还没有出现,在没有感性认知的状态下,新生无法完全吸收新生教育周所密集传递的信息,等到真正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入学教育阶段已经结束,新生们又无法获得切实的帮助。事实上,学生进入大学的适应并非短期内即可完成。由于在刚进入大学时,学生对新的生活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学校在学生工作管理上也对刚入校的新生给予了特别关注,学生暂时未强烈体验到新的学习任务、同伴关系、生活方式的严峻挑战;但随着时间的延续,新鲜感逐步消失,新生所得到的特别关注已减少了,学习任务的艰巨性逐渐表现出来,在频繁的互动中同伴间的冲突产生,这些都使得个体的负性情绪体验逐步上升。(陶沙,2000)因此,新生教育应该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2.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新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期待存在较大差距,对于如何认识大学和适应大学缺少具体、感性的指导。不少高校的新生教育基本上局限于新生入学后短期集中的军事训练、思想政治教育、校史校规教育,这些教育远远不能满足新生的需求,不能给新生们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影响。(曲云进,姜松,2009)姜宇,曲云进(2011)对大一和大二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学业指导、社团活动、专业介绍和心理服务是新生前四位的主要需求。其中,83%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需要学业指导;75%认为如何掌握学习方法、适应大学学习是他们入学初期急需解决的问题;有53%的学生认为入学教育的内容缺乏直接和有效的指导作用。

3.教育主体单一,从事入学教育工作的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人员结构单一,专业人员不足,目前高校从事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基本上都是德育工作者,包括学生处学工部的教师、团委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等,而更广泛的专业教师和专家级人员参与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生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三、国内外高校在新生教育方面的经验

美国高校在新生教育的专业化方面起步较早,有着较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新生教育指导者协会(NODA)和标准促进委员会(CAS)在1986年提出,新生教育工作要达到两个基本的目标:一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鼓励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二是提供新生和教师、学生和其他工作人员之间进行充分互动的机会。标准促进委员会(CAS)规定了在新生教育中应当涉及的领域,明确了哪些新生教育项目对学生发展特别重要。这些领域包括:智能的成长、有效的沟通、真实的自我评价、增强的自尊心、清晰的价值观、明确的职业选择、领导力的发展、健康的行为、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增强的独立性、协同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满意且具生产力的生活方式、多元差异的认同、自我信仰的认知、个人与教育目标的实现。该纲要的发布标志着美国新生教育走向了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在20世纪,美国不少高校推出了“新生头年计划”,解决新生入校后的适应问题,为新生提供与他人接触的良好平台。以新泽西大学为例,该校的“新生头年计划”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新生研讨会、服务学习计划及居住生活计划。“新生研讨会”是专门为新生开设的研讨班课程,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完成大学学业,提升大一新生的学术意识,同时加强新生和教师的接触。研讨会由全职导师负责,题目由导师选定,并提前宣布,让学生们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选择。研讨会的主题内容丰富,并且一般从身边的问题着手。为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教学方式上,新生研讨会采用小班研讨,限定每班15个学生,强调师生互动,通过课程群、研究活动、学习团队等多种形式进行研讨。“服务学习计划”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使其促进对慈善、社会正义和公民责任的理解。“居住生活计划”的重点是向一年级学生传授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高校在宿舍每层楼配备2个社区顾问和同辈顾问,教师、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志愿者共同开展教育活动。其教育项目主要包括一些关键的过渡问题,如时间管理、学习技巧、决策等。学生通过老师的非正式接触,可以感受到学校的学术环境,了解学校的资源,更快地融入学习和成长的氛围中。(夏坤,沈鹏,2008)

近年来,我国高校为适应新形势,也对新生教育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其中,浙江大学较早开展“新生入校教育月”活动,以“理解大学、适应大学、超越自我、共同成长”为主题,建立短期教育与长期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帮助大一新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适应期和学习转变期。浙江大学实施的“一年级学生特别教育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学长辅导计划”,即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乐于助人、学习成绩优良、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志愿者担任学长,为新生提供思想引导、生活适应指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等。新生进校时,每个新生小班都会配备由3~5名学长组成的学长组,每个学长组负责一个新生小班的辅导工作,组织形式新颖的活动,帮助新生班级成员尽快相识,建立互信关系,为个人和班级的和谐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清华大学在2008年启动了“新生引导项目”,选聘一批有思想教育工作经验和工作热情的教师,包括离退休教师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同时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担任项目助理,协助开展工作。新生通过与老师、学长的互动,在学习、生活、情感、个人规划等方面得到个性化的帮助,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四、新生教育的探索与创新

针对当前国内新生教育存在的弊端,可以尝试从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主体和教育载体等方面探索改进方式。

1.改革教育模式

新生教育可以由“短期集中教育”的模式向“集中教育与长期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改变,适当延长入学教育时间。对大多数新生而言,对大学的了解和适应的过程绝非十天半月即能完成,因此,新生入学教育时间可以适当向前延伸和向后延长,从寄发高校录取通知书开始,持续大一整个学年。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寄发录取通知书到新生入校前,高校可以将惯常在入学后才发给新生的《学生手册》、《大学学习、生活须知》等资料提前寄送给学生和家长,帮助新生在入校前就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个阶段是入学报到后的一个月时间,高校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可以对新生进行集中教育,在校园中开展相关主题文化活动,帮助新生较为平稳地融入新环境,同时促发学生开始思考今后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方式及个人规划。

第三个阶段是通常被忽视的一个阶段,从新生入学一个月至整个大一学年,在这个阶段,高校可以通过新生研讨课、同辈辅导等方式,使新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惑、迷茫时可以得到及时地疏导和帮助,从而建立新生教育的长效机制。

2.丰富教育内容

当短期集中的新生教育转变为一项系统而连贯的工作时,就需要通过更加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更加扎实系统的教育环节来实现教育功能,杨超,田红芳(2009)将这样的新生教育称为“渐进式新生教育”。相比传统的入学教育,渐进式入学教育除了在新生入学阶段的集中教育之外,还强调结合不同发展阶段产生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专业发展问题、恋爱交友问题、职业发展规划问题等,进行有针对性的、逐步深入式的教育。渐进式入学教育的内容除了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如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环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和军事教育,大学学习方法教育)之外,更着眼于大学新生入学之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当中接触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具体包括科学的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

从中学到大学所面临的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高校可以借鉴国外“新生研讨课”的方式,帮助新生基本形成与大学生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加强老师与学生、新生与老生的互动,为新生提供一个了解大学学习方法、尝试探索学术问题、发展学习能力的平台。

新生进入大学之后,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转变,会产生心理困惑,表现在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压力调适等方面,如果不能及时合理地加以调节,有可能发展为心理障碍,影响接下来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以班级、宿舍、学生组织或社团为单位,组织团体辅导、心理讲座等活动,指导新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不适应现象,介绍自我调整、放松减压的方法和适应大学生活的有效策略,推动新生主动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自我评价。

大学新生入学前始终处于“应试教育”阶段,没有机会认识职业世界,也无暇思考考上大学以后的人生。因此,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应该开始对他们进行相应的生涯规划教育,让新生提前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引导新生对自身的发展、职业的选择进行积极思考,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志趣和个性特点进行目标规划,以顺利度过“大一真空期”。(曲云进,姜松,2009)

3.增加教育主体

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并非学生事务工作者一己之力所能做到,新生教育计划的成功实施,需要建立由学校统一指挥、学工和教务部门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参与配合、各学院具体实施的入学教育组织体系。入学教育队伍应以系主任、任课教师、机关干部、后勤管理服务人员、学生党员和骨干等为重要力量,邀请或动员学术带头人、杰出校友、社会成功人士以及新生家长积极参与,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合力。(曲云进,姜松,2009)

针对新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困难,任课教师不应简单地将课堂作为专业知识的传授阵地,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努力做到立体教育,为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

针对新生在生活适应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可以在高年级中挑选一些思想觉悟高、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较强、有责任心和爱心的学生干部,对他们进行培训后,让其担任新生辅导员的助理。可以充分发挥高年级优秀学生的朋辈影响,组织新生和老生之间开展结对子、促成长的帮扶活动,以更加贴近新生的视角帮助新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老生向新生介绍学习和工作方法、人际交往经验等等,使新生从身边的优秀例子中找到学习的榜样。老生也在服务新生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和扩大视野,促进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在此基础上,还可开展杰出校友报告会,邀请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校友和近期毕业的优秀学生代表回校讲座,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介绍给新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学习的榜样。(王强,2011)

针对新生中存在的诸如学习动力不足、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健康失衡、自理能力缺乏等具有共性的问题,可以由共青团牵头为新生组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开展各种以新生为主体、让新生能够充分展示个体文化的校园活动,利用共青团组织与学生的广泛联系,润物无声地引导大学新生积极克服困难,鼓励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活动,让新生在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的活动中认识大学、融入集体、开阔视野、锻炼自我。

4.创新教育载体

随着“90后”学生进入大学校园,新生教育的形式也需要更加贴近新生代青年的认知特点和话语体系。“90后”大学生受新媒体的多媒体性和全互动性的影响,更容易接受直观的信息内容和平等的交流方式,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讲座、面对面沟通谈心等形式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需要。因此,在新生教育过程中还可以引入微博、微信、手机报、人人网、飞信等新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化的教育功能,为新生提供生活提示、服务导航、释疑解惑,开辟在线交流引导的新渠道。

[1] 刘月秀,邱冠文.大学新生教育:挑战与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07-109.

[2] 宋斐.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教育干预模式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68-173.

[3] 雷宇,邹春霞.“迷茫大一”凸显新生教育缺失[N].中国青年报,2011-08-09(3).

[4] 宋德军.基于文化适应的大学新生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1,(13):77-80.

[5] 姜宇,曲云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效果评价及对策研究[J].职业与教育,2011,(26):182-183.

[6] 曾婷婷,李雪斌.大学新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107-109.

[7] 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81-87.

[8] 曲云进,姜松.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3(6):80-84.

[9] 夏坤,沈鹏.新生头年计划:美国高校入学教育的有效途径[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4.

[10] 杨超,田红芳.渐进式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等教育),2009,(9):50-52.

[11] 王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几个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猜你喜欢

入学新生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重获新生 庇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大学求学的遗憾
入学面试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入学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