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权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社工协会”为分析个案
2013-08-15孙华,蔡平
孙 华,蔡 平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专业性社团作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在学生的社会实践、工学结合及校社合作等实践领域,表现出了较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新性。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师生一体化”特色的社工协会作为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性学生社团,自组建以来,秉承和实践本专业“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采用项目化运作方式,积极探索服务项目的创新性和专业性,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起到了很大帮助。但随着实践的增多,项目运作的深入,也逐渐暴露出了社团自身能力建设的种种不足。本文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师生一体化”特色的社工协会的建设实践为个案,从增权视角对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专业社团建设问题进行剖析。
一、南京城市职业学院社工协会的建设情况
(一)社团定位和建设目标明确
有着“师生一体化”特色的社工协会,成立于2010年9月,是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人文科学系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师生共同组建的致力于社会服务的专业性学生社团。该社团的建设紧紧围绕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应用型、技能性人才培养目标,践行社工“助人自助”价值理念,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在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的双重指导下,开展项目化社工服务,为提升南京市社会(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进行实践探索。该社团有两个基本功能定位:一是把其打造成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服务社会(社区)的平台,实现专业服务社会的高职院校办学宗旨。二是把社团项目的开发与运作管理引入学生的第二课堂,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与项目实践的“实境耦合”,培养师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推动专业教学和培养的改革。
(二)以项目化方式进行组织架构
社工协会成立之际,受上海、深圳社会工作项目化运作经验的启发,社工协会实行项目化管理方式。协会成员以拟开展的项目为单位自愿组成项目组,各个项目组负责人负责本组成员的分工,各个项目组在成员的分工协作下共同完成本组项目的开发、策划、实施等活动。社工协会成立之初有5个项目组,分别是农民工社区服务项目组、社区助老服务项目组、南京大学生社工调研项目组、大学生村官调研项目组和社区青少年夏令营项目组。各个项目组根据自己的项目对象开展不同的服务项目。
(三)依托校外专业实践基地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有多个校外实践基地,正式签订协议的有南京玄武区新街口街道、栖霞区燕子矶街道和上海青翼社工机构;有过合作关系的有鼓楼区察哈尔社区、南京协作者社区发展中心、白下社区学院、鼓楼区心贴心老年服务中心等。这些实践基地都有各自的优势资源,有的在社区管理模式上探索的比较早,有的在外来人口管理上比较有经验,还有的致力于高校社工专业和学生的能力训练。“师生一体化”社工协会正是依托这些专业实践基地,依据基地的社会需求和服务对象特点,紧密把握行业发展态势,开展了诸多社会服务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社会服务经验。
(四)实行双导师制
社工协会有本校的专业老师和社会上的行业专家作双重督导。专业指导教师,分别从事社会学、社区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全部具有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协会聘请的行业指导教师分别来自上海青翼社工服务机构、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和上海NPI组织的项目督导,这些行业专家除了传递项目运作和管理的实践经验外,还能给社团带来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信息。
(五)社会服务进行项目化运作
社工协会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需求分析、项目方案策划、项目实施、项目评估的方式开展社会服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后申报了3项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夕阳红·老年生活分享”项目、“暖阳·老年电脑培训服务”项目、“南京城市职业学院社工技能大赛的设计与实施”项目和1项校内团建重点项目——“南京市大学生社工生活和工作情况调查”,均收到良好社会效果。社工协会的指导教师们还为南京市社区教育工作者和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开展了两次“公益项目开发与运作”的培训班项目;2009年至2012年协会的专业指导教师先后为新街口街道、迈皋桥街道和尧化门街道近300名社工进行了“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培训;2010年为白下社区学院进行“社工职业能力知识培训”;2011年为秦淮区开展了“公民素质与国民教育”的讲座。
二、“师生一体化”社工协会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师生一体化”社工协会通过这些社会服务项目的开展,增强了专业自豪感和归属感,积累了社会服务的经验,扩大了专业在南京高校以及南京市社工行业的知名度,但随着社团的逐步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社团的经费来源缺乏稳定性
“师生一体化”社工协会成立之初没有任何经费来源,虽然后来通过申请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和院团委的团建项目,活动得以延续开展,但由于项目费用往往要等项目评估通过后才会全额拨付,前期需要垫付资金;而且费用报销手续繁杂,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老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外,有的社会服务项目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误餐费和交通费等预算,学生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后除了收获专业实践经验外,没有其他可以激励持续提升服务质量的政策。
(二)师生的专业实操技能不足
在整个项目实施中,教师是起到督导作用的,社团成员是一线社工的身份。但在实施中作为一线社工的学生却往往表现出专业技能的缺乏。比如,在活动宣传方面,发动居民过程中缺乏耐挫心理和有效动员手段,对于居民的拒绝参加手足无措;在项目开发方面,针对社区居民的诸多个别化需求,往往不能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在项目实施方面,对于项目进程出现的偏差不能及时判断,对于潜在的危机更是缺乏觉察和反馈。另外,专业教师社工实操经验的不足也带来了指导的困难,很多教师自己也没有行业经验,也没真正的做过社会项目,指导学生,理论说教多于实战示范,对学生社团的质量和申请社会项目的层次方面起不到应有的带领作用。
(三)社团的组织松散
由于社工协会是实行项目化管理的,不是参照一般大学生社团进行组织结构设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也不完善,因此对社团成员的组织约束力不强。社团成员参与社会服务的时间和成果记录方面也没能像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那样有“官方”的星级志愿者评比机制。再加上社工协会连维系协会员间基本活动的经费也没有,有项目做时还好,一旦一段时间没什么项目,学生就会游离于社团之外。协会内部的凝聚力不强,社团的专业研讨、观摩参观、交流活动等也无法高质量地开展。
(四)社团的人员管理缺乏规划
专业社团成立之初,为体现其与学院其他学工文体类社团的区别,社工协会没有归属于学院或系部的学生会,而是直接挂靠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研室,社团的人员由该专业的年轻老师指导管理。但是由于老师还有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系部也没有把对社团的管理量纳入绩效考核,老师只能在工作之余还有精力的前提下对社团的管理提出一些阶段性建议,缺乏对社团常规管理和制度建设的科学规划。
三、增权视角下高职专业社团建设的路径
通过对南京城市职业“社工协会”建设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中专业社团的发展不同于学生会、团总支等正式组织,拥有主流资源的配置和正式身份地位的经历认可,也不同于草根文体类社团组织,拥有才艺的原生性和受众喜爱度。专业性社团由于既不具备主流社团的“准官方”性,又不具备草根社团的“亲民”性,所以当面临经费缺乏、成员技能不强、组织结构松散、人员管理没有规划等问题时,就显现出了在高职院校社团组织中的弱势地位,亟需增权。
(一)增权视角
根据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所谓增权是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同时可以看做是挖掘与激发案主潜能的一种理论和实践、一个目标或心理状态、一个发展过程、一种介入方式。一般来说,由于社会利益的分化和制度安排等原因,处于社会底层或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总是缺乏维权和实现自我利益主张的权力和能力。如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权力进行再分配,走赋权的途径。增权是做好弱势群体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特别要强调的是,增权并不是“赋予”案主权力,而是挖掘或激发案主的潜能。增权模式主要有个体自身的主动增权和外力推动的增权两大模式。
(二)建设路径
针对在高职院校处于弱势地位的专业社团,主动增权模式有着相当的困难,因为社团的某些权力仍然是学院赋予的,尽管真正摆脱弱势地位的前提是个体或群体自我能力的改变、权力状况的改善,但在实际的突破过程中,主动增权模式的选择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尤其是学校原有学工组织、资源配置方式和制度框架对社团发展的制约。因此,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推动和帮助,仅仅依靠专业社团的自我增权实践,极其容易陷入“增权困境”。所以我们先从增权的外力推动模式入手,探讨专业社团能力建设的路径,继而进一步探讨个体主动增权模式下专业社团能力建设的路径。
1.外力推动增权模式下专业社团建设的路径。
增权的外力推动模式强调增权过程中外部力量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主张通过外力去激活社团主体,并通过客体与主体互动的不断循环和建构以达到持续增权的目的。具体来说主要有下面几条措施。
(1)加大对专业社团的投入和支持。院系应把学生专业社团的建设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到专业社团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的作用。一是设备上提供必要的支持,如开放会议室、多功能厅,提供机房和实训室等,为社团开展活动提供基础性场地和设备。二是在经费上,学院要增设对专业社团的经费投入。不管是纳入学校团委统一管理还是纳入系部管理,学校要在专业建设或社团建设经费中划拨相应的比例作为专业社团的基础活动经费。当然,院系还可以通过向校企合作单位、行业协会、企业等渠道积极募集社会资金,专门用于专业社团中学生的社会服务或公益活动补贴。
(2)加强对专业社团督导教师的技术技能实操培训。社会服务项目化运作是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一个趋势。其中涉及到公益项目开发与管理的理论知识、公益项目开发与项目运作的实务等等新知识和新技术技能。很多督导老师在这个领域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缺乏从业经验。学院应该一方面要加大对专业教师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另一方面更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深入社会组织、行业中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并将这种职业培训制度化、常规化。
(3)建立对专业社团的考评机制。专业社团不同于其他性质的社团,所从事的活动有较强的专业性,在高职院校里对专业社团的管理与指导难于归口到一个职能部门,往往隶属不同的院系,由院校的专业老师进行管理和指导。因此,给专业社团的考核评估带来很大的难度。为加强对各专业社团建设的指导,学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评估办法,内容应涉及社团的组织机构、活动开展情况、成员专业素质培训、社团服务的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定期开展评估,奖优罚劣。同时,学校还应将各院系专业社团的建设与指导也纳入对专业教师绩效考核的组成内容之中,增加教师对社团指导的积极性。
2.个体主动增权模式下专业社团建设的路径。
个体主动模式,强调个人在增权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其假设前提是权力存在于案主之中,而不是案主之外。当个人通过增权获得更好的自我感觉、自我价值及自我发展能力之时,也就意味着他有了更多的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的知识、技巧、资源和机会。因此,当外部增权模式下专业社团能力提升后,个体主动增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条措施。
(1)完善专业社团的组织结构。专业社团是学生重要的专业实践平台,应该由学生自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有些专业社团参照学校的学工社团进行组织结构设置,行政化色彩过浓,成员身份不平等,团队合作程度较低。因此,为了避免专业社团的过度行政化倾向,在机构设置上,一定要根据社团的专业特点和项目的目标需要来设置,突出专业社团的技能属性、项目主导、结构扁平、专业督导和社会参与性。
(2)加强对专业社团成员的培训和指导。要加大对专业社团成员的定期专业技能培训,如对社会服务项目的开发、实施、评估等环节的实操指导。对社团负责人的培训还要着眼于组织协调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专业视野方面,如对社团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社会交流等方面的实战指导。会员的培训最好聘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社团督导等具备实操特长的人员来进行。
(3)鼓励社团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鼓励专业社团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优势,开展社会服务项目收费,走自力更生的道路,真正实现“自助”。比如,“师生一体化”社工协会的大学生社工为社区申请的公益创投项目承担小组工作活动部分,根据活动次数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但是要对会员为社会提供服务赚取劳务费建立必要的管理办法,加强透明度。
增权理论的精髓正是在于增权是个过程,它可以在外力的推动,在他人的帮助下,发挥专业社团成员自己的潜能和提升自身的能力,经由这种“他助”,逐步达到从“无权”到“有权”,从“弱权”到“强权”的自我发展目标。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5).
[3] 付健.依托专业社团提升高职生职业能力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
[4] 朱巍,徐晓.浅谈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建设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12).
[5] 张永民,徐文媛,刘娟芳.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1).
[6] 于钟凌.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社团市场化运作研究[J].广西教育,2012,(3).
[7] 王娟.增权:一个理论综述[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8] 周林刚,黄亮.从无权到增权:社会服务组织成长问题探讨[J].学习与实践,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