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部队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08-15肖伟
肖 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长期以来,体能训练是消防部队训练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战斗力的关键所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型先进器械的引入,部分官兵对体能训练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认为体能发展不再是影响消防部队战斗力的主要问题,这就造成部分消防员对于体能训练缺乏重视,导致消防部队体能训练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体能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在于对“体能”需求,从总体上与“技术”是分割的、脱离的,其关键是训练思路、训练方法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消防部队的体能训练进行重新分析与定位,以便理清思路,科学施训,更好地服务于实战救援。
一、消防部队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轻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消防技术装备快速地充实到一线消防部队。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掌握先进的技术成为主要任务,导致错误地认为消防部队战斗力高低取决于装备的性能和消防员的灭火技术,而体能训练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在体能训练上的投入可以适当减少,殊不知体能是所有技能的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体能训练的要求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越来越高[1]。
2.训练场地和器械不足
消防部队的营区一般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这就客观决定了土地资源相对稀缺,训练场地不足。根据实地调查,各消防中队的训练场地有限,较好的中队能配备一个篮球场和相应的一些器械,这些设施可以满足消防官兵日常活动所需。现有的场地只能做一些相对较简单的练习而无法保持原有体能的储备,更谈不上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了。
3.缺乏专业体能训练人才的指导
消防部队体能训练达不到预期效果,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训练缺乏科学的指导,训练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花的时间不少,训练强度和训练量都很大,但训练效率却很低,“科学组训”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相关部门没有深入训练场调查,忽视对实训者和训练骨干的培养。消防部队是一支非常特殊的部队,随着社会的发展,担负的使命会越来越重,体能训练也和一般部队大有区别,其体能的专项性和特殊性,需要有专业人员从事体能训练工作,保障部队的即战力。但是经过调查,发现部分单位在训练方面的负责人,没有经过正规院校的学习和定期组织培训,对基础理论和体能训练知识掌握的不足,不能够在训练指导原则下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单纯依靠经验进行训练,导致体能训练的效率低。
4.体能考核制度不够完善
在制度方面,保障措施有待完善,奖惩机制不够健全,考核缺乏延续性。健全的制度是体能考核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当前,考核内容较为单一,往往使参训人员只练习考核的几个项目,忽视身体素质的全面训练。同时考核成绩也不能充分体现出训练效果和实际体能状况;另外个人的基本身体素质和体能的各方面表现也有差异,这些差异也会影响考核的综合成绩,如有些人力量素质好但耐力素质较差,有些人速度素质好但力量和耐力方面不足,有些人耐力素质好但灵敏素质欠缺,而达标考核成绩却难以完全体现这些差异。
5.体能训练系统不够完善
体能训练系统是由多个存在一定关系的因素构成的整体,消防部队体能训练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其各项身体素质构成了体能系统,只有系统性的训练消防员体能,才能使消防员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为训练和实战灭火救援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消防部队训练大纲,消防部队的体能主要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平衡、协调和反应等基本素质。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体能训练系统性安排是不完整的。
(1)训练内容单一。体能训练内容相对单一。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基础体能训练方面:基础体能训练就是达标训练、考核训练,考核通过,体能就合格。他们立足的目标只是考核达标,因此,与考核无关的训练内容较少涉及甚至不涉及,如耐力训练就是跑五公里,没有其他的辅助性训练。单一内容不利于体能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素质片面发展直接影响到专项体能训练的强度和效果,身体素质训练也不能靠一两项训练就可以替代的。调查发现大部分消防部队体能训练仅限于打篮球、五公里、单双杠、俯卧撑,并且周而复始的重复训练,对于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不利的。更重要的是,重复训练相同的项目,一方面造成心理疲劳,产生厌恶训练的情绪;另一方面,由于重复某一部分机体训练,造成肌肉的劳损,出现一定程度的伤病,直接影响专项训练和实战救援任务的完成。
(2)训练方法相对滞后。在训练指导上,对于战士的训练要求苛刻,但在训练方法上缺乏科学性,一味大运动量、高标准、严要求的组织训练,易使体能较差的战士产生心理挫败感,不利于体能提高;训练方法运用相对单一,多采用重复训练法,训练过程枯燥无味,易造成心理疲劳,影响训练效果。
(3)训练计划缺乏长效机制。现代运动训练非常重视训练计划的拟定。训练计划总体可以分为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以及周训练计划。每个训练计划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对体能训练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由于体能训练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在处理运动负荷和训练恢复这两个问题时,要做到计划性和目的性。虽说消防部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人员流动相对较大,但我们在体能训练中,存在计划性不强、目的性不明确、突击性明显、随意性大等现象;很多训练仅凭组织者的主观意识来组织和进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使消防员无法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体能训练很难达到基本的目的和预期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造成体能训练效果不理想,这也是目前影响和制约体能训练水平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4)缺少训练监控。目前,在训练领域中的科学监控主要从身体机能诊断与监测、运动及战术诊断与监测、心理状态诊断与监测三个方面进行。身体机能诊断与监测,主要从生理学角度解决运动训练中限制能量产生的问题(医务监督、健康检查、生理生化监测);心理学监测,解决限制能量控制的问题(心理监测、训练);运动技战术诊断与监测从生物力学角度解决限制能量利用问题(技术分析与诊断)。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我们的训练监控基本空白,大家还是依靠经验,用统一的标准、内容和方法实施训练。
(5)忽视体能训练过程中的心理训练。体能训练是一项艰苦而又枯燥的训练科目,加之部队有铁的纪律,致使训练不能过于放松和随意。战士在这样一个受约束的训练环境中训练,比较容易产生各种思想和心理问题。在组织体能训练过程中,容易忽视战士的心理焦虑水平、情绪状态、唤醒水平以及归因等问题。战士一旦出现抑郁、紧张、沮丧和过度兴奋等情况,就很难以振奋的精神、良好的心态和饱满的情绪投入训练,直接影响训练的水平与效果。特别是在体能训练中,过分强调成绩的提升,容易使战士产生焦虑、紧张、抑郁、沮丧等心理,这种心理会直接影响到训练水平,带着这些不良心理或情绪进行训练不但不利于体能的提高,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二、消防部队体能训练的对策分析
1.加强思想教育,提升体能训练的认知水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无论做什么事,要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体能训练方面就要树立积极的训练观。首先,我们从思想上认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高”“精”“尖”的应急救援技术装备,提升了消防部队的战斗力,但也对消防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消防员端正体能训练思想,严格要求自己,依据科学训练的原则,遵循训练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满足救援需要;其次,制定奖励机制,发挥训练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参训人员的训练热情。要想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调动其训练积极性,必须通过改善训练氛围,开展文化和体能训练辅导,加强训练恢复等创新、可行、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从而消除训练人员体能训练时的心理压力,改善训练效果,提高训练水平。
2.制定合理训练计划,循序渐进,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消防部队的体能训练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面对随时都可能接警出动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在制定体能训练计划的过程中,依据体能训练的特点和规律性,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日常工作和突发任务的影响,制定出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以及周训练计划。充分利用并创造训练条件,结合各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训练人员和内容,尽量避免影响训练的连续性,防止体能训练的随意性[2]。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入伍时为每个人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并将自己的子目标融入到训练计划中,在不断地完成子目标,不断地超越自我中,逐步增强自身素质,从而实现体能训练的计划性、系统性和延续性,同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体质状况[3]。
3.做好训练后的恢复工作
做好训练后的恢复工作。根据实际条件,采取物理疗法和按摩疗法对训练人员进行被动的肢体恢复;通过营养进食的调节和辅助药剂(如维生素C)调理,使参训人员的体能快速恢复;另外,通过科学地安排训练周期,有效地增加能量储备,增强自身的恢复能力,尽最大可能提高训练效率,避免过度训练造成损伤。
4.做好体能训练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做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强体能训练的重要途径。当前消防部队一线指挥员由两部分人员组成:部队院校毕业学员和地方大学生入伍。作为部队院校毕业的学员,对消防部队相对熟悉,能够比较快地融入到日常的训练工作中,但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地方大学生入伍面临的挑战会更大。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应该建立专业培训、考核、上岗的有效机制,组织专业的体能训练专家进行授课,完善一线指挥员的训练理论知识;其次,应定期组织集训、训练比武、观摩示范、考核讲评,促进训练实践交流。对一线指挥员的培训和使用,要尽量避免工作岗位职责的频繁调动,确保训练系统的连续性[4]。
5.完善体能训练系统,提高训练的科学化和信息化
建立官兵训练的监控训练系统,对训练过程中每个训练阶段或训练周期进行定期监控,以评定每个时期的训练效果是否符合训练进度计划,能否按原计划完成预定的总目标。通过反馈不断寻找存在的问题,确定训练计划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正,然后再对修正计划的施训过程再监控,使其处于一个动态过程向预定的总目标不断逼近;还体现在训练的具体细节上,具体到训练课负荷的承受程度,部分训练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是否合理、有效。在整个训练过程的纵向上实施群体监控,建立个人训练档案,统计体能、技术发展情况,为制定分层、分组训练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有效节约训练资源。然后,针对一些官兵,尤其是有伤病史的官兵实施个性监控,了解他们在训练课上完成负荷的情况、技术掌握情况及体能与技术的结合运用情况,使他们明确如何针对各个体能项目发挥自己的长处和弥补自身的缺点,并为他们制定个性的训练计划,使其更好地完成训练目标。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官兵体能、体质档案,及时地了解官兵的身体状况,便于调动时更好地进行训练[5]。
[1] 徐本力.体育控制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59.
[2] 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美国陆军教育训练[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3] AR350-1.Army Training and Education.Headquarters Depart ment of the Army[S].Washington DC,9 April 2003.
[4] 孙学川.论现代军事体能训练[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20(2).
[5] 柯杰兵,林建棣.国民体质与军人体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