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公正观探析
2013-08-15胡强
胡 强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对如何在社会主义中国实现社会公正的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论述,形成了其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正观。系统分析毛泽东社会主义公正观对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公正观的主要内容
1.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首要前提
毛泽东深刻地认清了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本质,认清了“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政治和军事的力量”[1]631。他认为:“我们中华民族是不自由不平等的,受到帝国主义的束缚和压迫……我们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就要打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为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与平等而奋斗。”[2]335通过这些论述我们不难分析出:毛泽东认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前提条件;只有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真正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才能保障人民最起码的权利,社会公正才不会沦为幻想。
2.特别关注社会平等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公正观带有十分浓重的平等色彩,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毛泽东提出国格平等,主张平等地建立外交关系。他指出:“国家不应该分大小。我们反对对大国有特别的权利,因为这样就把大国和小国放在不平等的地位。大国高一级,小国低一级,这是帝国主义的理论。……既然说平等,大国就不应该损害小国,不应该在经济上剥削小国,在政治上压迫小国,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政策和思想强加在小国身上。……不论大国小国,互相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有好的和互助互利的关系,而不是不平等的和互相损害的关系。”[3]437其次,在男女关系上,毛泽东关注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毛泽东亲自主持并审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再次,在干群关系上,主张干群之间平等。毛泽东认为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他强烈反对有些官员“当官做老爷”、“摆官僚架子”的官僚主义作风,始终强调人民参与国家管理,平等地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要求干部自觉保持与群众的平等关系。
3.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毛泽东较为详尽地阐述了人民基本权利的基本内容。首先,生存权和劳动权是最基础的权利。毛泽东曾在《大公报》上载文呼吁社会各界:“请注意到劳工的三件事:一、劳工的生存权。二、劳工的劳动权。三、劳工的劳动全收权。”他认为,只有人民的生存权和劳动权得到最基本的保障,才能实现底线意义上的社会公正。其次,人民享有参与管理的权利。社会主义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人民享有管理国家和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教育文化事业的权利。他指出,人民享有的这些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最大的权利,最基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权利,就没有保证”。[2]335再次,人民群众还享有“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应当拥有“休息权……教育权、老病保养权”等权利。[4]11
4.反对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
毛泽东认为,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都是有损于社会公正原则的不公正现象,因此指出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反对两极分化。首先,毛泽东坚决反对绝对平均主义。毛泽东指出:“必须首先检查和纠正自己的两种倾向,即平均主义倾向和过分集中倾向。所谓平均主义倾向,即是否认各个生产队和各个个人的收入应当有所差别。而否认这种差别,就是否认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原则。……上述两种倾向,都包含有否认价值法则、否认等价交换的思想在内,这当然是不对的。”[4]11其次,毛泽东在坚决反对绝对平均主义的同时,也坚决反对两极分化。他指出:“许多贫农,则因为生产资料不足,仍然处于贫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债……这种情况如果让它发展下去,农村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3]437“如果党不积极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在农村中必然发展起来,农村中的两极分化就会加强起来。”[5]451
二、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公正观的评价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公正观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评价。
1.积极影响
第一,毛泽东社会主义公正观是其公正合理设计各项基本制度的理论依据。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公正观是其合理设计社会主义各项制度的重要依据,为实现社会主义公平和平等奠定了基础。正是在毛泽东社会公正观的指导下,在其设立的社会制度的保障下,中国及中国人民初步实现了公平和平等,为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公正的基本原则及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公正理论的标志。在毛泽东之前,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公正问题尚没有系统的阐述和归纳;在毛泽东以后,特别是邓小平的社会公正观的思想源头也是来源于毛泽东的社会公正观,是在汲取毛泽东公正观当中有价值观点基础上的新发展。
2.消极影响
在充分肯定毛泽东社会主义公正观的积极贡献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消极影响。毛泽东在确立其社会公正观的很多时候,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等性,在设计实现社会公正实践路径的许多时候忽视了从中国最基本的具体国情出发,从而使其社会公正观在某些方面带有局限性。首先,在群己关系上过度重国家、集体而轻个人。当时,在集体面前,个人几乎是微不足道的,个人的合理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个人发展受到严重轻视。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是正常不过的。在整个时期强调个人对集体的服从,忽视了个人的需求。其次,带有平均主义色彩。毛泽东过于追求平均和公平优先,但并没有意识到当时国情还没有满足实现平均的社会条件及在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应先实现有差异的发展,鼓励一部分人先富,使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启示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公正观既具有积极的意义,又具有历史局限性。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公正观的系统研究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实现社会公正的过程必须与正确认识国情结合起来,建立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之上。任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离不开对国情的正确判断,促进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建立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化解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和地区差异、使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过程,这些都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实现社会公正的物质基础,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第二,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历史地循序渐进地实现社会公正的原则,不能超脱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形态追求社会公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制约着社会公正的发展,社会公正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我们在实现社会公正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的社会公正观在很多方面都忽视了这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制约作用,没有意识到社会公正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于求成导致了其在追求社会公正的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给我们带来了血的教训。“前车之鉴,后人之师”,我们必须吸取这些经验教训,在今天追求社会公正的道路上重视经济和社会建设,为实现社会公正奠立坚实的物质和社会基础,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建设原则,有步骤地实现社会公正。
第三,必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重视对个人利益的维护,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毛泽东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上重国家、集体而轻个人,个人的利益诉求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建设积极性。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要求我们必须将国家、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当三者发生冲突时要牺牲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但这并不代表个人的利益不应得到重视和保障。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层面就是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前判断社会公正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是否人人都共同享有社会发展成果。只有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社会公正才会变为可能。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