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泽民的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
2013-08-15赵永红陈少云
赵永红,陈少云
(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一、江泽民生态观的理论来源
(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观博大精深,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观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方面,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人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即只有以自然为基础,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满足才会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中人类的存在才成为现实。马克思曾说过:“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
2.马克思认识到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马克思指出人类由于忽视自然规律而导致生态失衡。自然界存在着固有的规律性,人类只有在与自然界相处时认识自然规律,并在遵循此规律的基础上开发自然,才会从自然界中得到益处;否则,自然便会给人类带来惩罚。
(二)对毛泽东生态观的丰富和发展
1.绿化祖国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就有建设美好家园的崇高理想。在战争年代,由于战争的破坏和人们对森林的乱砍乱伐,我国荒山荒地现象普遍存在。为此,毛泽东特别关注绿化工作。当革命政权一旦安定,毛泽东就会因地制宜地开展绿化工作。
2.开发可再生资源
为了减少无节制的开采和使用非再生能源这种现象,我国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陆续开发了一些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灶、小水电等。
3.有效控制人口
毛泽东在提出“有计划生育”建议基础上形成了其人口控制思想。
4.关注水利建设
刚建国之时,毛泽东便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水利影响农业的发展,兴修水利可以为农业增产带来保障。
(三)对邓小平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
1.以保护森林为前提,动员全民植树
邓小平反对盲目开荒和过度砍伐森林,并关注全国的绿化工作。1981年夏天,四川发生严重水灾,邓小平对万里说:“最近发生的洪灾涉及林业问题,涉及森林的过量采伐。看来宁可进口一点木材,也要少砍一点树……中国的林业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不行。是否可以规定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棵树。”[2]27在邓小平的提倡下,我国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规定为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2.利用科技大力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邓小平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之后,他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更多的是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利用高科技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3.有效控制人口,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邓小平认识到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能否取得成功与人口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息息相关。1953年,邓小平倡导节制生育,并指出计划生育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全国人民只有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实施此项基本国策,才会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法律制度的保障作用
邓小平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3]1他既肯定了植树造林的重大意义,又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此外,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制定并完善了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制度。
二、江泽民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一)绿化祖国,再造绿色家园
在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绿化祖国思想的指导下,江泽民一直非常重视绿化工作。1999年江泽民在首都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时说:“只有全民动员,锲而不舍,年复一年把植树造林工作搞下去,才能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漠化,为人民造福。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下个世纪和千秋万代的大事,必须充分重视,抓紧抓好。”[4]对于三峡工程建设 ,江泽民提倡大力植树造林,为生态环境建设做贡献。他告诉工程建设者,在建设三峡工程时,应该保护好两岸的生态环境,尤其应在长江上游地区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在开发西部地区的进程中,江泽民特别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他一直强调,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关键问题。对于西部地区的开发,江泽民指出,我们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挥资源优势,还应植树造林,搞好绿化工作。
(二)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江泽民的带领下,以邓小平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首次明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5]279在江泽民看来,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必须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统一发展。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江泽民十分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他对此问题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1998年3月13日江泽民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再次强调:“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大力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这要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6]在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这体现了江泽民对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多方位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
建设生态环境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科学技术、法制建设等,这些因素都对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江泽民提倡将人口增长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正确处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997年3月,江泽民在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都非常重要,都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江泽民继承了邓小平的通过计划生育缓解环境压力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如果人口盲目膨胀,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不仅难以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要,而且势必破坏资源与环境,危及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7]208其次,我们必须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科教兴国战略”,他提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此外,江泽民非常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立法、执法工作,并认识到必须科学建构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体系,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这就为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四)谋求国际合作,再寻生态环境建设之路
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合作,共同探索生态环境建设之路。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各国对于在解决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方面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都是有限的。如果单凭一国之力去改善全球已恶化的生态环境是不现实的,只有大家联合起来共同找出建设绿色家园的良策才是可取的。在这方面,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参加国际合作,并向全世界保证,我国将严格遵守国际环境公约,为人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1994年,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讲到:“人类面对的许多挑战往往超越国界的限制——科技发展、环境保护、人口控制、减灾救灾、禁绝毒品、预防犯罪、防止核扩散和防治艾滋病等诸多方面,都是全球性问题,是相互依存的,无一不需要开展合作。”[8]415当下,积极参与生态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三、江泽民生态观的实践意义
第一,我们应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界有其固定的规律性,人类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然后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开发自然,才会从自然中获得自己的利益。否则,人类对自然的需求不仅不能得到满足,而且还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建国以后,由于我们未充分认识自然规律,便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局面。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并掌握自然规律,坚定不移地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开发和利用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这是解决生态问题的理论基础。近代工业文明开始后,人的理性原则开始高扬,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者,自然是人类任意开发的对象,人类可以随意地支配自然。这种传统的自然观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相矛盾的,我们应摈弃它。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充分认识到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才会为社会生产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三,我们在坚持经济建设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建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虽然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在追求经济效益同时却不能忽略生态效益;否则,将会使我们已经取得的成果遭到破坏。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我们必须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即我国自然资源不是无限的,要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使用资源。为此,我们不仅要树立人人节约资源的意识,而且还应依靠先进科学技术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而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
第四,必须提高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建设意识。对我国而言,生态环境建设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缺乏正确的生态观指导,不注重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致使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进而影响到我国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善生态环境必须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鼓励大家积极投身到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去。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邓小平.邓小平论林业与生态建设[J].内蒙古林业,2004(8).
[4]丁伟,张云昌.中国特色的绿化之路——写在全民义务植树开展二十周年之际[N].人民日报,2001-03-19(1).
[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6]江泽民.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3-14(1).
[7]闰韵,等.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8]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