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内城市电视台协同发展的建构
2013-08-15刘礼学
刘礼学
(黄石电视台,湖北黄石435003)
“武汉城市圈”涵盖了以武汉为中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 市在内的区域,该区域城市密集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环境及自然条件优越,是湖北省乃至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区域。“武汉城市圈”综合改革方案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必然要求区域内各城市电视台朝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对于本身承受着省级台竞争的城市电视台来说,转型的压力是巨大的,不仅要对已有的机制体制做出尝试性的调整与实践,还要努力创新,稳定和提高收视率。
目前,武汉城市圈的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在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融合发展中,媒介信息的交流也愈显重要。其中,圈内城市电视台以全新的视野、强大的传播力,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对于交通、物流、商贸、人力资源、社会生活等,更是起着引领和推进作用。圈内城市电视台已成为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武汉城市圈的不断发展,圈内城市电视台的发展也受到了来自多方面因素的挑战。
一、武汉城市圈内城市电视台的发展困境
作为中国电视生态圈特有的群落,城市电视台承担着所在城市新闻宣传与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历经20 多年的发展,圈内各城市电视台已成为所在区域颇具实力的骨干媒体。近年来,随着传媒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央视凭借其资源丰富、人才充沛、政策倾斜以及覆盖范围广的绝对优势,占据电视媒体的霸主地位。省级卫视台以其覆盖范围广、节目和人力资源丰富以及资金雄厚的相对优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例如,安徽卫视以“剧行天下”打下一片江山,既赢得了观众衷心的喜爱,更赢得了企业长久的信任,已经从一个普通的省级卫视成长为稳居第一方阵的品牌卫视;而湖南卫视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进而在争夺全国市场的竞争中努力强化自己的品牌效应,使自己立于特色化、专业化的制高点上。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在中国电视市场割据中,央视占有70%的份额,省级台与卫视台各占13%,而数量最多的城市电视台仅占4%。多数城市电视台年经营收入在3 000万元人民币以下,收视范围也仅限于数百万人。城市电视台经受着来自中央台和省级台泰山压顶的考验,还要面对收视市场开拓、广告收入分流、收视率走低、新媒体冲击等问题,特别是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化后,多达100 多个数字电视频道,将城市电视台淹没其中。受资源、规模、覆盖范围和经营模式的限制,城市电视台的发展遇到了瓶颈,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小,整体经营状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80年代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鼎立,电视堪称“领头羊”,到今天广播失势,电视、报纸内部“火拼”,网络媒体觊觎“老大”宝座,前后不过20年[1]。据统计,我国目前城市电视台的总数已达到3 000 多家。电视业自身就出现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三足鼎立”之势。城市电视台最初所拥有的收视优势在多频道、多选择的现状中已荡然无存。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迅猛崛起,给传统的传媒格局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获取、日常交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电视也面临着网络电视、数字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视频新媒体的挑战[2]。而城市电视台观众日趋减少、老龄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市场份额逐渐减少、影响力呈现减弱的趋势。
圈内城市电视台不论是收视人口,还是覆盖范围、设备条件、人力资源与央视和卫视台相比都显得势单力薄,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在分散的区域状态下,城市电视台为维持自己的收视率而固守“一亩三分地”,区域内的电视台发展信息走不出去,外界电视台进步的讯号也走不进来;城市电视台创新的动力不足,即使有所创新,也只是变样的循规蹈矩,既浪费了财力、人力、物力以及各种资源,又得不到受众的认可。在这样的状况下,圈内城市电视台对未来的发展似乎很茫然。
总而言之,武汉城市圈内城市电视台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来自多方面、多层次的压力和挑战,发展遇到了瓶颈。
二、武汉城市圈内电视台联合协作的必然性
城市电视台的特色是采用小范围覆盖、小空间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电视台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硬件设备陈旧,更新周期较长;人员素质跟不上要求,优秀人才进不来,也留不住;节目资源匮乏。加之一直被央视和省级卫视所挤压,市场占有率低。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冲破重围,走创新、协作之路。
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就是动力。各城市电视台在城市圈体系下要找到既适合电视发展规律,又适应“两型社会”要求的路子,从而应对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并不是无章可循。
城市电视台应当打破地域格局,更大范围地实现信号互通,结成城市联盟,走区域化协同发展之路。这样做的好处是:1)有更大的舆论空间,增强影响力和公信力;2)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增加覆盖人口和市场份额;3)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走规模发展、联合发展的道路。
漳州,地处我国东南一隅,人口约470 万,自从漳州电视台综合频道信号与邻近厦门、龙岩、广东潮州实现互通之后,其收视人口一下扩展到1 300 万人。此举为城市台打破地域分割的格局,冲出“割据”的困境,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3]。
与漳州电视台的模式类似,实现节目信号跨地域覆盖的还有温州电视台,其信号已延伸至浙南、闽东部分地区,覆盖人口超过1 000 万人。2007年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电视台”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由长沙电视台、株洲电视台和湘潭电视台三家城市电视台联合组建的。长株潭一台由长沙电视台承办,长株潭二台由株洲电视台承办,长株潭三台由湘潭电视台承办。
无论是长沙、株洲、湘潭联合模式,还是有名的“漳州模式”,其新颖开阔的思路、规模科学的运作,以及实际运营过程中取得的不菲成效均让人耳目一新,对武汉城市圈内城市电视台未来的发展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008年5月16日,“‘1 +8’武汉城市圈电视台电视节目研讨会”在黄石广播电视局召开,圈内各城市电视台负责人聚集一起,共商“1 +8”电视协作圈合作、发展大计,此举也标志着武汉城市圈电视台协作共建正式开始。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为武汉城市圈电视人合纵连横、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武汉城市圈内电视台协作发展的途径
相互协作、共同发展,不是把武汉城市圈9 个城市电视台的资源进行简单地8 + 1,也不是把9 个城市电视台的信号相互覆盖,而是更深入、更细致的全方位的合作,共同打造一个节目生产、产业运营、网络传输良性互动的合作平台,助推武汉城市圈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多赢的目标。
(一)电视节目信号互通
无论是长沙、株洲、湘潭联合模式,还是“漳州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双赢为基础,满足对方收视观众的欣赏口味与需求,实现电视节目信号互通。武汉城市圈内电视台如果逐步实现武汉与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9 市的区域互通,收视人口就会扩大到3 200 万人。另外,建立武汉城市圈电视联合体,以此为基础,对外购买电视剧、拍摄电视剧,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与此同时,建立武汉城市圈电视广告联合体。当前我国城市台的商业模式基本为广告支撑型,受众的多少、媒体的到达率、受众与广告主目标消费者两种身份的重合度对其市场竞争力具有决定性影响。圈内各城市台若能实现区域内的联合,成为统一的广告市场和区域媒体,对于广告主特别是优质广告主无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同时也能获得资金的快速发展[4]。只有合纵连横、做好加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共同打造“武汉城市圈台”
发挥圈内电视台地域广、覆盖人口多、风俗习惯相近、本土性强等多方面优势,集中各台各方面资源,合力打造一个城市圈电视台。具体来说,可以把武汉城市圈电视台作为各圈内城市电视台一个共建、共享的平台,施行股份合作制,集中新闻资源,充分发挥各个电视台的地域优势,打造一个专门频道——“武汉城市圈电视台”,以后逐步发展到“武汉城市圈1 台”、“武汉城市圈2 台”、“武汉城市圈3 台”。建议可开设时政新闻类栏目《武汉城市圈联播新闻》,由武汉台承办;综艺类栏目《城市圈星形象》,由武汉台承办;社教类栏目《城市圈故事》,由黄石台承办;评论类栏目《城市圈聚焦》,由咸宁台承办;体育类栏目《体育大看台》,由鄂州台承办;三农类栏目《垄上行》,由黄冈台承办;竞技类栏目《城市之间》,由天门台承办;趣味新闻类栏目《城市圈拍客行动》,由仙桃台承办;谈话类栏目《脱口秀》,由潜江台承办;寻亲配对类栏目《天仙配》,由孝感台承办。《武汉城市圈频道》由10 个栏目组成,发挥城市圈城市台各自的优势和作用,选题范围为武汉城市圈涵盖的全部区域,各电视台可进行异地采访。与此同时,组建一个武汉城市圈电视台广告中心,专门负责电视台的广告经营。广告收入按照城市人口、GDP、投入的股份进行分成。
(三)各自建一个“武汉城市圈台”
根据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需要,武汉城市圈9 个城市电视台制定统一的办台理念和定位,整合各自的频道资源,各自开辟一个专门的武汉城市圈频道,分别提供一档有代表性的特色栏目进行整体包装,另外,共同打造一档城市圈时政新闻类节目,共10 档栏目,联合播出,统称为“武汉城市圈台”,统一LOGO、标准色等。城市圈时政新闻类节目应在各城市台现有的时政新闻基础上建立交换平台,将每天圈内有价值的新闻进行联播,形成一档具有权威性的城市圈时政新闻类栏目。
与此同时,还可组建武汉城市圈电视台综艺节目中心,组织开展各类综艺活动。如,武汉城市圈青年歌手大赛、舞蹈声乐大赛、民歌或革命老歌大赛、城市圈文艺晚会等各类文艺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能有效地丰富荧屏,提高城市圈观众的关注度和忠诚度,也能提高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城市电视台的生存困境,决定了城市电视台必须开阔视野、改变观念,在夹缝中闯出一条生路。而媒介的产业化发展、城市电视台之间的联合协作,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城市电视台要想成功应对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走的路还很长,“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创建也为电视媒介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武汉城市圈电视人应共同谋划、共同实施,一起推动“武汉城市圈”电视产业的发展。
[1]方光灿,庄彤,陈勇.浅析城市电视台的发展出路[J].纪实,2002(20).
[2]平超.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策略[J].今传媒,2008(8).
[3]陈燕松.漳州电视台“突围”之策[J].传媒,2008(12).
[4]苏美妮.新媒体背景下城市电视台发展转型探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