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苏州市民文学的民居审美意象解析
2013-08-15顾晴宇
顾晴宇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45)
苏州历来是赏花赏月、清雅闲适的去处,除却这份精致与悠长,从范小青处,我们感觉到的是平常人的呼吸,是每天家常琐事的上演,人们难以逃脱世俗纷扰,也就安之若素地生活在苏州小城的世间桃源中。在一系列的苏州文化书写中,范小青捏面塑一般雕琢出承载着文化、传统、陋习、民俗等地域个性特征的建筑具体意象。以下将从天井与小巷的意象中解析范小青苏州文学的审美性。
一、天井
苏州市民生活的院落是封闭的、保守的,惟有天井与天通、与地连。天井是老宅采光最主要的构造,由于这个原因,客厅也被称作“明堂”,于是又有了“四水归明堂”之说。天井是范小青笔下苏州市民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苏州居民住所院落中的天井为邻里信息交汇提供了发生空间,吵架、劝架、吃饭、聊天、打探消息、絮叨家长里短等活动都在这里进行。同样,天井也是市民的信息交汇处和是非发源地。一旦失去这一场所,居民便惶惶不安、不知所措。
(一)精神寄托处
《动荡的日子》老宅的拆迁带来了心理失落,没有了天井,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母亲几十年来把天井作为她的依靠”,母亲伤心的时候、母亲高兴的时候,天井里永远有她的倾诉对象。大家从早上的刷牙洗脸,到白天的淘浣洗涮,到傍晚的吃饭纳凉聊天,甚至人们日常的休闲时光也在天井中度过。家丑不可外扬,对于天井而言,这里反而成了宣泄家丑之地。人们依赖的不是倾诉对象的可靠性,而是倾诉对象的位置,谁在天井里,谁就是倾诉对象。在天井里倒腾空了心思才轻松地继续各自的生活。
(二)民间公堂
天井也是“和事佬、调解员”乔老先生掌握第一手情况的空间位置,“调解矛盾,介绍情况,谁是谁非,眼睛里看得顶清爽,肚皮里想得顶明白,关键辰光要指点迷津的。”
解决严重的纠纷可能需要对簿公堂,而民间解决家庭矛盾或邻里矛盾往往就是在民间公堂——天井内,矛盾双方三头六面,必有一位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人来协调纠纷。在天井内化解矛盾有了许多人情化的因素,既不必像公堂之上言辞铿铿,证据确凿;也少了私下争斗,面红耳赤,以至于耍无赖。天井是居家生活的地方,讲人情,也讲道理,既要解决矛盾,又不至于伤了彼此的和气。就地化解矛盾,“和事佬”拿出一个让彼此退让一步的折中办法,再次于天井中碰面时,全然又和气一团了。
天井是江南一带典型的民居建筑部分,和北方的四合院院落不同。四合院是一个大宅院,几户人家住在一个大院子里,院落为大家共有。天井是独户民居中的活动场所,但是功能却类似于院落。自家的活动在此,街坊走动也是在这里,天井的功能更接近于今天商品房的客厅,但又胜于客厅。因其有着社交、餐厅、家务等方面的功能,天井变成了苏州市民生活与精神的依赖。范小青通过对天井的多维叙写,把一口天井巧妙地扩展为相对纯粹的物化叙事,很容易沦为小性情的审美趣味变成了世而不俗的审美境界。
二、小巷
在范小青的苏州市民文化风情中,时时处处可见苏州的小巷。戴望舒先生的“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何尝不是书写的苏州的小巷。陆文夫对苏州极为熟悉,也极有感情,正如他深情地叙说:“我也曾到过许多地方,可是梦中的天地却往往是苏州的小巷。”
(一)从苏州小巷的取名看市民文学的文化审美
一个城市最好的“名片”,就是这个城市大街小巷的名字。因为这些大街小巷的名字,承载着一个城市与其它城市不同的历史沿革,更承载着一个城市与其它城市不同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市民们天天在这些大街小巷中繁衍生息,这些大街小巷的名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在人们记住他们的时候,也就潜移默化地受着这文化底蕴的熏陶与传承。
1.对称美
与苏州园林造景特点的不对称性相反,苏州小巷的取名极讲究对称。许多小巷两条之间名字呼应,如南浩街与北浩街呈南北呼应之势,东美巷、西美巷分列东西,小柳枝巷紧接着大柳枝巷。中国道法传统讲究中庸,即平衡,不愠不火,宠辱不惊。
这种闲散的生活态度投射在苏州市民的灵魂深处,让“张师母”、“吴老太太”们津津有味地投身于琐碎而又简单的小巷生活中。三子有能力造新房子了,而相处多年的邻居不但没有替他感到高兴,每个人心里却是“愤怒了”,大家气愤“现今居然容得下这种阔佬”。乔老先生看不懂世面,“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这么多车子,真是变世了,变世了……。”为别人的有钱而愤愤不平。
究其深层原因,苏州市民骨子里是有优越感的,这种优越感基于优于他人,反而言之,当他人优于自己时,则势必产生“失衡”,经济环境的不平等带来的心理不平衡。范小青市民文学中的苏州小巷成对出现,通过对称巷闾的随性提及,营造一种自然的和谐之美。
2.民俗美
苏州的一些路名至今仍沿用千百年来商贸经营的行业旧名,如盐仓街、醋库巷、富郎中巷、仓米巷、豆粉园、绣线巷、果子桥、滚绣坊等等,无不向后人诉说着当年姑苏城商贾如云,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裤裆巷风流记》中裤裆巷原名天库巷,小说中也提及巷名由来:明朝某年某月某日,一位巡抚大人路经天库巷,天上下雨,地下潮湿,石卵打滑,轿夫跌倒,巡抚大人从轿子里跌出来,一手捂住额骨头,一手捏牢裤裆,气急败坏叫了一声“哎呀裤裆”。这个狼狈的跟头和这句有失身份的话,偏巧被弄堂里一个烟花女子听见,熬不牢“扑哧”一笑,这一笑,笑出一桩风流事流传下世。老百姓不喜欢这位巡抚大人,便“裤裆裤裆”叫开来,嘲笑大老爷。
太监弄得名于明代苏州织造局的太监们聚居于此而得名。
养育巷唐宋时称“永安巷”,至明代称“中街巷”,因当时巷内聚集了不少来自藏书人开的羊肉小吃店,民间俗呼“羊肉巷”。到了清代,“羊肉巷”已在市民中叫开了,但这一称呼于好风雅的苏州人而言毕竟太俗,便借其谐音名为“养育巷”。
另有因果巷、石皮弄等。苏州的市井细民就是生活在浸润了历史民俗的环境中,也散发着浓郁的民俗气息。
3.人文美
这些大街小巷的名字,不仅承载着这些大街小巷当年的风风雨雨,更把丰富的历史,浓缩成高度概括的大街小巷的名字,在人们的日复一日的称谓里,把过去的历史永远地传承下去。范小青笔下的小人物们正是历史传承的承担者。
《锦帆桥人家》中的主要活动中心——锦帆路,原为河,即古子城城壕。吴王为讨好西施,以五彩的锦缎制成船帆荡漾河上,故名锦帆泾,又名锦泛泾,以两岸桃杨春日花开倒影水中如泛锦而得名。
流传着吴王西施美谈的剪金桥巷、以春秋壮士专诸之名命名的专诸巷,“苏公弄”印下了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的足迹,“范庄前”带我们领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采。范小青笔下以苏州小街巷弄为活动场所的市民文学,氤氲了古典而民俗的气息,市民们的行事方式也若隐若有地浮现着历史人文的印迹。
而学士街、孔副司巷、书院巷、大儒巷等,无不依旧散发着翰墨书香。乌鹊桥路、枫桥路、桃花坞、腊梅里、杏花弄、柳枝巷、丁香巷、蔷薇弄等等,这些沁香扑鼻的大街小巷的名字,漫步在其中,不用多想,就知道有多少正是这些文化名人的才情的外在固化。
三、苏州市民文化民居建筑的审美性
(一)苏州市民文学的民居结构美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州的小巷纵横交错,直如迷宫一般,眼看前途已经无路,回顾也回路杳然,走到巷底,却便真个“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苏州小巷的建筑特点,也是苏州市民的行事风格。百转千回,总有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转机。因此,苏州市民办事总是不紧不慢,不因看不到完满的结局而慌张,也不因道路坦途而欣喜。《瑞云》中的阿惠从小因意外而瘸了腿,走动不便终日便是坐多行少,而得了更多的时间钻研女红,手艺出众,家屋数间,收入不少,也算得条件不错,中意于一男子,情投意合,眼看谈婚论嫁,却又横生枝节,婚事无望。
苏州的小巷座落于民宅与民宅之间,在一片民宅中少则几条,多则有十几条小巷,小巷与小巷纵横分布,形成一个网。苏州的小巷按用途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宅内弄,为整个建筑物的一部分;一类是前通街或者后通河的;还在一类是将两条平行的街连通的弄。小巷很少有笔直得能望到尽头,那样显得有些呆板了,不符合苏州人的审美情趣,总是略带弧度。苏州巷弄最窄的,两人只能侧身而过;宽的也不过开进面包车。路面的青条石板已被打磨得油光发亮,参差而不滑脚。外地人来苏州,一头扎进去,却总是绕不出这老街深巷,常会被转得分不清东西南北。
(二)苏州市民文学的民居情趣美
“小楼一夜听风雨”,一个“听”字,深得苏州小巷气质精髓。苏州天井、小巷的特点就是“静”。比起其它一些城市来,苏州明显地少了一些浮躁之气,多了几缕清幽之气。
天井和小巷作为苏州宅屋建筑的一个部分,也有着深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它对崇尚含蓄、内秀、雅致的姑苏人的文化性格有着一定的影响。苏州城的文化绝大部分是由那成千上万条天井和小巷烘焙出来的。可是给二者平添了一份独特的文化氛围。苏州人很重视文化教育。历史上出了很多的状元,占全国的十分之一。现在,苏州不出状元了,出院士。在外的院士,苏州籍的有几十位。这就是苏州的小巷文化。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风貌,这风貌也必然有一点能够体现其神髓的基点所在。这是最能体现苏州城的特点所在,其价值不在园林之下。余秋雨称苏州为中国文化的后院,也许是看中了它的内敛自足、不事张扬、浸染深厚的风格吧!天井、小巷不是一种特定的地域规划,而是一种独属苏州市民的生活气质和生活方式。
在“小”中,更重要的隐寓了人的情知。半园、拙政园、沧浪亭千百年来,苏州人沾沾自喜、津津乐道的似乎就是一个“小”字,小地方、小街、小巷、小日子;生意小做做、周末小吃吃、麻将小来来。旧面貌要不要改?改是要改的,但何必大动,小弄弄即可,你们贪大求全吗?我们苏州人不贪,小小的就足够了。你求全,我不求全,我有个半园就够了。苏州市民文化的心理特征也表现在苏州园林的内涵意义中,“半园”取其“少少许胜多多许”之意,“拙政园”取其“拙者之为政也”,“曲园”取其“以曲求全”之意,类似的还有“个园”、“网师园”等。
天井与小巷的命运,其实就是吴文化的命运。吴文化是关注细节的文化,因此,它常常被粗糙的时代忽略。
[1]范小青.在那片土地上[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0.
[2]高松年.从地域文化视角读解范小青小说[J].浙江学刊,1995,(3).
[3]范小青.裤裆巷风流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
[4]范小青.怎么做女人[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
[5]乔治·齐美尔.大都市和精神生活[M]//康少邦,张宁,等,编译.城市社会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6]王尧.清唱的魅力[M]//把吴钩看了.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7]范小青.走不远的昨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8]范小青.锦帆桥人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