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必然性探析

2013-08-15吴长庚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民主化民主政治

吴长庚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个方面,两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起着示范和带动作用,是人民民主的首要推动力量。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八大都强调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具有深刻的必然性。

一、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是党长期奋斗历史和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

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孜孜以求的目标。党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广大革命根据地实行新民主主义,通过长期奋斗,终于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人民翻身成了国家的主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制定了保障人民民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人民民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前提是作为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党内充分发扬了民主,从而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通过广大党员的模范行动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毛泽东同志曾指出:1942年,我们运用民主的方法在党内开展整风运动,同时,我们把这个方法推广到党外,在各个抗日根据地,我们在处理领导和群众的关系等问题时,都采用了这个方法,“并且得到了伟大的成功”[1](P210-211)。正因为如此,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邓小平强调指出民主的局面要首先在党内造成,“如果党内不造成,国家也造不成。我们党一定要造成这样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我们党内一定要有充分的民主。”[2](P306-307)刘少奇也指出:“没有党内的民主生活,不充分地发扬党内的民主,不很好地实行党内的民主集中制,国家的民主集中制、人民中间的民主集中制就搞不好。”[3](P714)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文革”时期党内民主缺失造成人民民主受到极大破坏的深刻教训,多次强调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党的十二大指出:“严重的曲折告诉我们,党内政治生活是否正常,首先是党中央和各级领导机构的政治生活是否正常,确实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这充分表明党内民主对国家政治生活有重要影响。党的十三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途径。”这是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战略思路。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扬党内民主必将推进人民民主,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4](P961-962)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党的十六大继续坚持了这一思想,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重申:“我们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人民民主。”[5](P20)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作为党执政五十五年来的主要经验之一。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由此可见,党在六十多年的执政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了党内民主在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始终坚持“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民主政治建设战略思路。

二、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是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的内在要求

从党的性质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清楚地表明:中国共产党是由全国人民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是全社会全体人民的表率。这样,以全体党员民主意识的提高来带动广大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提高,以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民主作风和民主习惯来带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民主作风和民主习惯的养成,以党内民主化来推动国家的民主化,就成为了民主发展的内在要求。因为,就全国而言,人民的民主意识民主习惯还有待培养,发展民主必需的文化水平还参差不齐,而我们党的广大党员是全国人民中的先进分子,整体文化程度比较高,民主意识较浓,民主要求较高,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和表率、示范作用。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参与意识、热情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党员和基层组织在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方面形成的民主意识、民主能力,可以用来指导人民民主的实践,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他们的民主作风可以使人民群众感受到民主的好处,增强群众民主观念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自觉性。”[6](P19-20)。因此,党的先进性表明,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来推动人民民主,具有必然性、可能性和可行性,易于施行,易于见效。

从党的宗旨来看,我们党从成立以来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九十多年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表明,党不愧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人民群众之所以心甘情愿地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不顾流血牺牲争民主,争自由,就是因为我们党忠实地代表和维护人民的利益。所以,我们党带领人民争取民主的过程,也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过程。建国后,我们党带领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并为发展人民民主而不懈奋斗,人民民主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人民民主的发展,是以党内民主的发展为前提的,因为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所以党内民主的目的也在于实现人民民主权利。党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并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才能得到及时、真实、全面的体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才能够自觉代表和维护人民的利益,从而有力地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党的历史使命也要求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党在新世纪肩负的崇高历史使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党带领人民实行人民民主。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7](P168)。为此,就要加快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发展,并坚持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因为只发展人民民主,不发展党内民主,人民民主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和阻碍,肩负着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党,只有使党内实现了民主化,才能推动国家实现民主化,从而完成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三、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是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必然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已经执掌全国政权六十多年并将长期执政的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党的组织在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均起着领导核心作用,党员领导干部是国家机关、司法机关、群团组织、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主体。党的这种地位,必然体现出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先导性。党作为领导国家各项事业建设的执政党,对人民民主建设的认识必然与对党内民主的认识密切相关,党对国家民主政治生活的领导必然以党内民主生活的习惯和经验为基础,执政党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必然会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养成民主的习惯,取得民主的经验,从而对各级党政组织、社会各行各业产生极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可以说,“党作为国家政治体系的主导,只有不断健全党内的民主生活,才能在政治体系内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才能不断增强现有政治体系的适应性和整合力,才能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转化为推进政治民主化的强大动力。”[8](P240)如果领导人民民主建设的党自身无民主化可言,那么这个党就不可能领导人民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没有执政党的民主化,就没有国家的民主化。因此,“党内民主化程度对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8](P236)

四、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启动了政治体制改革。至今,政治体制改革已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但从总的方面来说,“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展迟缓,在实质性的问题上没有多少突破,相对来说远远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9](P200)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没有突破,关键是没有找准突破口或者说切入点。有学者认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较大影响;二是必须风险比较小。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党和政府选择过多种突破口,比如机构改革,党政分开,政治公开化,基层民主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但都没对政治体制改革起到根本的突破作用。通过发展党内民主以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以发展党内民主来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不仅是党的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政治体制改革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因为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来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并进而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是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推进改革的同时保持社会稳定、减少改革风险的必然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是一项非常复杂敏感的工程,必须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我们党具有中国其他政党和组织无可比拟的先进性,我们党处于领导和执政的地位,这就决定了首先在党内发展民主,遇到的阻力比较小,容易取得成效,也可以把风险和困难降低到最低限度,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通过党内民主来推动人民民主,可以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能够沿着积极而稳妥的道路前进,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10](P304)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实践证明,通过党内制度建设,发展党内民主,能够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并且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从而达到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

[1]毛泽东文集 (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邓小平文选 (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刘少奇论党的建设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R].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胡锦涛.在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学习大纲)[R].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7]邓小平文选 (第2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甄小英,李清华编著.党内民主建设问答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9]王贵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路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10]曾峻,梅丽红.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民主:历史与经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民主化民主政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论我国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论我国新一轮司法改革:职业化还是民主化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