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学衍义节略》评儒家思想之弊端

2013-08-15龙仕平杨东生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儒家大学

龙仕平, 杨东生

(1.吉首大学文学院; 2.湖南湘西民族语言研究基地,湖南吉首416000)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颐、程颢兄弟把其从《礼记》中选出,编次章句,而后朱熹又把其与《中庸》、《论语》、《孟子》 合集加以编撰注释,称其为“四书”。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大学”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大学,《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这个“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乃是大人之学。后人对《大学》多有注释,其中有名的当属宋代真德秀刊修的《大学衍义》,这成为元、明、清三代皇家必读之书,曾被康熙皇帝盛赞为“力明正学”。嘉靖初南礼部尚书杨廉的《大学衍义节略》,是在宋真德秀刊修的《大学衍义》理学名著基础上衍义之作。杨廉时任礼部尚书,此书意在指点皇上如何治理国家,使其成为千古一帝。

“理学”实际上是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说,因其竭力宣扬儒家的“大道” 而又称为“道学”。《大学衍义》 宋理宗十分称赞此书,说它“备人君之轨范”,因此,《大学衍义节略》彰显和传承了宋明理学之“精华”;同时,也继承了宋明理学之“糟粕”。我们将从《大学衍义节略》 中浅窥儒家思想之弊端。

一、弊端之一:神秘主义思想麻痹和消极影响

《大学衍义节略》:“人之五常本于天地之五行,运于天而人得之以谓性,木仁,火礼,金义,水智,土信,各有攸本,故自昔言性者曰五常而已,熹乃益之以健顺何邪,盖阳之性健木火属焉,在人则为仁礼。阴之性顺,金水属焉。在人则为义智,而土则为二气之冲和信义兼乎健顺。故周谆顺曰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不在五行之外健顺又岂在五常之外乎?”[1](卷三,P2)这种思想有着浓厚地神秘主义色彩。又比如“春夏秋冬虽为四时,其实不过一阴一阳,春夏皆阳之属也,秋冬皆阴之属也,故曰立天下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礼与义。”[1](卷三,P5-6)此句把四季与阴阳糅合在一起,并最终为儒家礼义服务。此外,儒家还用“人有四肢”机械地对应“儒家四端” (即仁义礼智)等。当然,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微不足道,因此,迫切要解释自然,并以此为学说充当依据来麻痹人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把儒家思想当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其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1.神秘主义影响了古代社会历史进程

在古代,它影响了社会历史进程。比如,当有识之士意识到落后的封建制度已经无法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抗衡时便进行戊戌变法,试图把中国变成君主立宪制,但在中国传统儒家观念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2](中册,P368)皇帝九五是之尊,是庞大国家的绝对主宰,如康熙所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事无巨细,朕必躬自断制”[3](第二册,P188)。正是在这种思想下,百日维新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崛起的机会。恰恰相反,当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之后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倒是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甚至连康有为也曾理直气壮地在《请饬全国祀孔仍行跪拜礼》一文中发问:“中国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用?”[4](康有为全集第1册 ,P232)

2.神秘主义影响了当代人类进程

在当代,它影响了人类进步。儒家文化还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长辈指教,而无论对错与否,一并铭心;长此以往,大家的奴性更多一些,不加思考盲目听从,只是成为书呆子、书袋子,这无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复兴之所需。正如李贽所言:“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夫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研,和声而已。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问以吠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也已。”[5](P66)

二、弊端之二:“重男轻女”和“过分重礼” 的错误定位

1.“重男轻女”对人性的歧视

《大学衍义节略》中肯定“三从四德”思想,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由此可看出,在古代女子完全处于服从并服务于男子的半奴隶地位。在五经之首的《诗经》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男人可以一封休书解除婚姻关系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而且,一夫多妻制盛行,并被世人所效仿。在《大学衍义节略》这部帝王之学中于十六十七两卷写“重妃匹”明确了皇帝对众多妃匹的管理要求。在那个时代里,皇帝可以明目张胆的召妓女入宫 (南宋理宗),大臣们可以恬不知耻的“售妹入府”、“献妻入阁”、“纳妾求知”等。

与对男子的放任自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儒家对女子要求非常苛刻。《礼记》中要求女子七岁就要与男子隔离,十岁开始关进闺阁之中,而后还要开始学习女红和女子待人接物的礼仪。至唐代贞元年间就有了对妇女行为进行规范的《女论语》,其要求“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男非眷属,莫与通名。女非善淑,莫与相亲。立身端正,方可为人。”[6](第一:立身篇)作为一个封建女子,从一而终是最重要的。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安徽有一座“孝贞节烈”坊,它集中表彰了徽州府孝贞节烈共6 700多人,这是6 700多位女性用生命换来的特殊荣誉。然而这有仅仅是封建社会一个小小的缩影。在《明史·列女传》中记载当时可查的节烈传就有“不下万余人”,而史书中没有载入的那些为无情的爱而伤害的牺牲品还不知道有多少。

儒家自古歧视女性,孔子就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武则天作为中国唯一的女皇,在位时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招贤纳士的政策,使唐朝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逐步增强。可谓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但在《大学衍义节略》中却对其评价道:“武氏之倾王后也,可谓极天下之险巧,既夺其位,置之死地,又极天下之惨虐,自有载籍未之闻也。”[1](书50)而宋代朱熹评价上面所引用的《诗经·氓》中更是无耻地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7](P278)在《大学衍义节略》 中明确的说“妇孝”是“生子”,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

2.“过分重礼”是对人品的严重摧残

宋明理学“过分重礼”。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 的外化便是“礼”。孔子自创立儒学以来就十分注重礼,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之用,和为贵。”“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大学衍义节略》共二十卷,分六册,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为第一册,可见礼的重要性。书中写了很多礼,如君臣之礼“君以敬待其臣是之谓礼,臣以诚事其君是之谓忠”,再如夫妇之礼“妇者坤道也故以柔顺为贵,而无专制之义;夫者乾道也故以刚健为贵,而有帅人之智。”还有杀牛宰羊的祭祀之礼等等。概括起来便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8](P8)可见“重男轻女” 和“过分重礼”都是对人性严重歧视和摧残。

三、弊端之三:“过分重农”和“家族观念”的杞人忧天与极端歪曲

1.“过分重农”是对民生问题的杞人忧天

在《大学衍义节略》中有相关描写,在其“田里戚休之实”的章节里,其先引用诗经中的《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以此极言农民之苦,告诫统治者悯农,爱农。而后又强调农业是民生之本,非常重要。“夫农者衣食之本,一日无农,则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几乎熄矣。”[1](御P30)最后强烈请求统治者轻徭薄赋,以促进农业发展。诚然,农业关系到国民生计,是重中之重。但是由于儒家倡导,统治者过分重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我国工商业长期发育不良,这是中国之所以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重农不错,但过分重农便是杞人忧天。因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其实,统治者重农还有另外的考虑。实行重农抑商,可以维护专制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此外,还可以安定民心。《吕氏春秋》就强调农民务农不仅可以收获地利,而且有助于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而易于驱使,谨慎而遵从国法,积累私财而不愿意流徙。这样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地位。

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重农抑商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地主官僚集团也因疯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败。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重农抑商的政策,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中国国力下降,饱受外邦欺凌之苦。

2.“家族观念”是对社会法理观念的极端歪曲

中国人家族观念也很重,讲究重祠堂,重祭祀,重门第,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而又复杂的调整家族关系的制度——宗法制,其是以“嫡长继承制”为核心,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实际上是以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是对社会法理观念的极端歪曲。在《大学衍义节略》 中,自十六卷开始写“齐家之要”直到第二十卷写完都在写皇帝的家事,包括对嫔妃的管理、对皇子的管理、对内臣的管理以及对外戚的管理等,其着墨之重,篇幅之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中国人对家乃至家庭、家族的观念可见一斑。儒家的家族观念使中国的整个社会以家为单位组织起来,人和人以亲情来维系,根本不讲什么法理。因此,如果一个人一有成就,他的家族就会兴旺,常言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正反映了这种封建家族的裙带观念。

四、弊端之四:“人性本善”和“中庸之道”的误解和扭曲

1.“人性本善”是对人性本论的错误解读

儒家在对待人性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人性本善”,《大学衍义节略》中就同意这种观点,书中借用孟子的话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9](P131)但另一种是以荀子为主的主张“性恶论”,他说:“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10](P313)诚然,“人性非善”,要不曹操怎们会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吗?路易十五怎么会说“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吗?中国也有句老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假如果真是人心本善,那还要法律、道德做什么,孔夫子还有什么必要去“诲人不倦”呢?可见,“人性本善”的说法是有条件的、是狭隘的。

2.“中庸之道”是对人性心理的扭曲

“中庸之道”是宋明时代儒家学说的又一理念。宋代学者程颐解释中庸时说道:“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11](P21)这种中庸思想在《大学衍义节略》中也有所涉及,书中明确提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并说“尧舜禹汤数圣相得惟一中道,中者何其命出于天地,民受之以生者也,其礼散于事事,物物之间莫不有”[1](乐P3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之皆中节谓之和,中者,尺下之大本也,和着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乐P38)中庸讲究不偏不倚,但这本身就有矛盾。正如于丹所例,如果有一个人,他父亲偷了东西,他该怎么做?不告发便是偏袒父亲,告发又不合乎儒家的孝道,替父亲去受罚则完全不符合社会的立法规范,如何能不偏不倚呀?中庸之道告诫人们“不患寡而患不均”,要求平均分配。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农业政策便是这样,但这样一来,多付出却少回报,少付出却多得到,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积极性,造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局面。中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才使农业逐步恢复过来。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宋明时代儒家学说即宋明理学有其很多弊端,提倡创新能力的今天仍然有很多方面受其影响,让我们前怕狼后怕虎,动辄得咎,裹足不前。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批判地继承儒家文化,要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使其在当代经济社会建设中成为时代发展的正能量;否则,它将成为阻碍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大精神毒瘤。

[1]郴州市文物事业管理处编.大学衍义节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2][汉]董仲舒,[清]凌曙注.春秋繁露 [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清]蒋良骐.东华录 [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国家史清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A].康有为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明]李赘.焚书续焚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王相著.女四书女孝经 [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7]朱熹.诗经 [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8][宋]朱熹.四书集注 [M].长沙:岳麓书社,2004

[9][战国]孟轲,何晓明,周春健注说.孟子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10][战国]荀子著.杨朝明注说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11]程颐,程颢.二程集 [M].北京:中华书局,2004.

猜你喜欢

儒家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