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纲初期诗风转变探究
2013-08-15卜磊
卜 磊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翁方纲作为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诗人,他一直重视着诗歌的选评。从其不同时期编选、评点的诗歌选本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翁氏诗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他早年有两个唐诗选本:《唐人七律志彀集》和《唐五律偶钞》。从两书的“凡例”中可知两部选集编订始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加之翁方纲的评点,成书于乾隆三十年(1765)。这两个选本只选唐人七律和五律,就编选宗旨及诗歌评点来看,翁氏对唐诗的推崇很明显,且多处评点延用王士祯“神韵说”的观点。
翁方纲在督学广东时(乾隆二十九年至乾隆三十七年),编选了《五言多师集》、《五言诗余师集》、《七言诗余师集》三部唐宋诗兼收的选集。至乾隆四十七年《七言律诗钞》的刊刻,翁方纲的诗学思想可以说是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转变。《七言律诗钞》共收入唐、宋、金、元四朝七律诗767首,其中前8卷唐诗是在《唐人七律志彀集》的基础上增删而成的。《七言律诗钞》相比之前诗选集而言,增加了宋、金、元诗及其评述。“《七言律诗钞》凡例中对唐诗评述,也一改《唐人七言志彀集》以盛唐为高格的主张,而是从唐诗发展史的角度,更为客观的评述唐诗的风会与流变。”[1]
诗歌的选评能折射出编选者的审美爱好和理论倾向。从《唐人七律志彀集》到《七言律诗钞》,可看出翁方纲诗学主张由“独主唐音”到“兼收唐宋”的转变轨迹。他早年选诗重唐,受“神韵说”影响较大,但这一主张并没有贯穿他诗学思想的始终,后来由唐入宋,逐步发展出重“肌理”的诗学思想。通过探究翁方纲早年的文化活动,可以了解到这种诗学发展轨迹转变的原因。
一
乾隆帝擅诗文,兼长书画。自述其“平生结习最于诗”[2],“笑予结习未忘诗”[3],“几务之暇,无他可娱,往往作为诗、古文、赋”[4]。
乾隆帝有以命题作诗考核大臣的嗜好。皇帝出题考诗,对于身边大臣来说也是一个官职升降的关键点。如乾隆二十四年三月,乾隆帝出题《富而可求也,馆人求之弗得》,翁方纲赋得“披沙拣金”,列一等第五名,六月即被任命为江西乡试副考官,去给新增的“试帖诗”命题。乾隆二十六年,时值皇太后七旬生日,翁方纲献颂诗,“恩诏加一级”。所以对于翁方纲来说,诗便具有了特殊功用,成为他维持地位的法宝。他经常御前和诗邀宠,多次凭借献诗获得君主的好感。
乾隆帝不仅在重大典礼、重要节日上要作诗,就是巡游各地期间也常常随时因灵感所至而诗兴大发。乾隆帝在位60年,其中有6次顺运河而下南巡。南方的人文俊杰、自然山水之境,触发了乾隆帝的雅致,这期间就作有大量的即景抒情诗。尤有很多和苏轼有关的诗作,这些御制诗都体现了乾隆帝的审美情趣。
“翰林文化是在帝王的提倡之下奠定的,此时词垣宗宋崇苏之风亦受乾隆帝趣味的影响。乾隆之诗宗宋,于宋代诗人中尤重苏轼。”[5]作为文学侍从的翰林,在君主的影响下,翁方纲诗风的转变也是自然的。
乾隆帝不仅擅作诗文,而且对古玩字画也有着很高的鉴赏力。在其南巡至各地期间,地方官吏便在行宫中摆放了很多古玩字画和名贵花草以迎合君主。君主的这些雅好,在翁方纲是心领神会的。
二
翰林院中引导翁方纲诗学转变的重要人物还有钱载。钱载(1708-1793)是浙江秀水人,乾隆十七年(1752)与翁方纲同中进士,同选翰林院庶吉士。两人比邻而居,钱载诗文画兼善,翁方纲时常向其请教。钱载长翁方纲25岁,中进士时,钱载已是著名诗人,其诗名早已驰誉南北。翁方纲《热河怀人诗五首同习庵瘦同赋》之《钱萚石》也称钱载“塞上名早传”[6]。而此时的翁方纲,诗艺尚处于初学阶段。翁方纲在《喜兰雪卜居近巷之作》自注中云“昔与萚石邻巷论诗,每清晨欵户者,不问而知钱兄诗艸来也。”可知他们经常在一起论诗,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从《钱载评〈翁覃溪诗〉》可看出翁方纲对钱载虚心求教的态度:“诗内纰缪,乞逐细拣出。务祈于年内,拨冗一办。至开岁初旬,即有便使入京,专人走领,仍乞封付伊带回。诗甚浅稚,不可以视人也。拜托、拜托。”[7]此乙酉年萚石所批。乙酉年即乾隆三十年(1765年),也是翁方纲出任广东学政的第二年。钱载亦反复敦促翁方纲,“要观古人诗多,要书卷多,要路头开阔得多,则无一字无来历”,“至于偶然离书,而从毫无关系处,信意纠缠,又无书卷,则谁肯俛首信之”[7]。宋诗派的钱载主张为诗须多读书,多读古人书,力求做到无一字无来历,呈现出学人之诗的理论特征。诗歌重学,是清初以来的一种普遍倾向。翁方纲使粤期间,重学的倾向也渐趋体现在其诗论中。不能说翁方纲宗宋重学的意识完全受钱载的影响,但和钱载的书信往来至少起到了加速强化的作用。
翁方纲本人对此也有过叙述:“方纲与箨石相知在通籍之前,而谭艺知心于同年中为最。自己卯春箨石自藜光桥移居宣南坊,方纲得与晨夕过从,至今十有八年。中间方纲使粤者八年,而前后共吟讽者则十年。十年论文之交,世固有之,至于心之精微人所难喻,方纲于箨石则固敢谓粗喻矣。”(《复初斋文集》)
翁方纲这种虚心求教的做法,一直持续到离粤回京之后。在自粤归京的翌年,寄给钱载的信札中说:“弟之前抄,盖犹滞于唐人间架色相而未能各指所之。承兄细批后,已处处水落石出。……今日一天草草抄一底本,务求兄动笔一遍,附前三册之后。弟数日在家静味此理,如再得此本寻绎互证,不特受益更深,而亦将从此自定下手之法。”[8]从中亦可看出翁氏的承教受益。
翁方纲极其推重钱载诗歌,与翁方纲同时的法式善说,翁方纲“于近人中颇许樊榭、萚石两家”[9],清人姚元之《竹叶亭杂记》曰:“翁覃溪、钱萚石两先生交最密,每相遇必话杜诗,每话必不合,甚至继而相搏。”[11](P125)覃溪一生钻研杜诗,自16岁“始得读杜少陵、李义山诗”,至1800年68岁时写成《杜诗附记》。从自序“甲申(1764年)、乙酉(1765年)以后,按试粤江,舟中稍暇,录成一帙”可知,《杜诗附记》草成于翁方纲使粤期间。据此可推断,钱载对杜诗的推崇和评点对翁方纲是有启发意义的。
三
正如潘务正师在《翁方纲督学广东与岭南诗风的演变》一文中所说:“正是翰林院风气使然,翁方纲诗学宗尚由学唐转向宗宋,并在广东学政任上进一步明确。”[5]
乾隆二十九年,翁方纲提督广东学政,直至三十七年返京。学政署的任务,是继承前代文教历史官署的传统任务发展而来的。从宋以来,一直有着广泛的文教管理职能。发展到清雍正年间,有“谕旨”作出“督学(学政)一官,尤人伦风化所系,要表扬忠孝节义,崇祀光圣先贤,访求山林隐逸,搜罗名胜藏书”的规定。翁方纲连任广东学政的8年,“访求山林隐逸,搜罗名胜藏书”,曾亲自搜罗广东各地金石碑刻,编成《粤东金石略》等著作,其崇苏宗宋的诗风也得以确立。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在最后的时光里对自己的一生,给予了最贴切也是最真实的诠释。来到山水俊杰的岭南,作为学政的翁方纲也自然会被这人文、自然所吸引。一个突出的现象便是此期他创作了大量与苏轼有关的诗。
乾隆三十三年十月,翁氏以六十金购得坡公《天际乌云帖》墨迹,因撰《天际乌云帖收藏世系表》。次年又摹广东英德南山山崖坡公手迹,勒石两片,一嵌广州使院壁,一留以自随,自号“苏斋”自此始。由此可见翁方纲对苏轼的喜爱程度。
完成于乾隆三十三年的《石洲诗话》,给杜甫、苏轼以极高的地位。也肯定了宋诗以学问为基础的实境:“唐诗妙境在虚处,宋诗妙境在实处。……若夫宋诗,则迟更二三百年,天地之精英,风月之态度,山川之气象,物类之神致,俱已为唐贤占尽,即有能者,不过次第翻新,无中生有,而其精诣,则固别有在者。宋人之学,全在研理日精,观书日富,因而论事日密。”(《石洲诗话》卷四)宋诗之所以能开创出自身独特的境界,是因为受到了当时盛行的义理学的影响,“谈理至宋人而精,说部至宋人而富,诗则至宋而益加细密,盖刻抉入里,实非唐人所能囿也。”(《石洲诗话》卷四)诗坛的苏轼、黄庭坚等,他们的代表诗作无不饱含一种强烈的理性精神。而宋诗这种尚理的特质恰恰被翁方纲把握住了,这与他尊崇理学的思想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翁方纲崇尚杜甫,宗法宋诗。诗的题材又以题书画金石为主,在作品中充满着浓郁的学问气。这是翁方纲在浙派的基础上,加之受清中期繁盛的经学研究的影响,进一步打通了诗与学问之界。“宋人精诣,全在刻抉入里,而皆从各自读书学古中来,所以不蹈袭唐人也。”(《石洲诗话》卷四)这恰是翁方纲论诗之核心所在,因此他对宋诗推崇备至,处处为宋诗张的。
乾隆四十四至四十六年,翁方纲都在十二月十九日召集友人为苏轼过生日,并把“同观宋椠《苏诗施顾注》”做为重要内容,可见翁方纲对苏轼的重视。而至乾隆四十七年《七言律诗钞》的刊刻,亦说明了翁方纲宗宋的诗学宗旨的践行。
翁方纲诗学由唐入宋,是他的诗学思想与学术思想调和的必然结果。宋诗“妙境在实处”的“实”的特征,正可与其质厚学风相亲。其独具一格地倡导“肌理”说,以“理”来标举宋诗区别于唐诗的特质,“(翁方纲)肌理说崇尚实境,宋诗乃是代表;他的肌理说崇尚精细,宋诗也是代表。所以我们说,肌理说乃是宋诗的理论。”[11](P718)
[1]韩胜.翁方纲的诗歌选评与“肌理”说的形成[J].中国文学研究,2009,(3).
[2]乾隆.御制诗四集·题郭知达集九家注杜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乾隆.御制诗五集·题玉澜堂[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乾隆.御制诗初集·初集诗小序[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潘务正.翁方纲督学广东与岭南诗风的演变[M].2012。
[6]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二十一)[M].《续修四库全书》本。
[7]钱载.钱载评〈翁覃溪诗〉(萚批一)[M].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稿本。
[8]钱载.钱载评〈翁覃溪诗〉(《七律补钞·前识》)[M].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稿本。
[9]法式善.梧门诗话》(卷一)[M].《续修四库全书》本。
[10]姚元之.竹叶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张健.清代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翁方纲定武《兰亭》的收藏问题
——以翁方纲“寿苏会”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