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睿睿道德发展延迟的思考

2013-08-15王旭红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睿睿道德班级

【案例】

我该怎样帮助他

睿睿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别人无法想象他会在什么时候,突发何种想法,他的想法多数都是“奇思傻想”。他从小被母亲遗弃,父亲又重组家庭不在他身边,他和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很清苦。他吸烟求刺激,他上网吧包宿,他逆反心理极强,他头脑极聪明,他有一双观察力极强的眼睛,他还有……老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很可能勾起他无限遐想,如数学老师和我说:“哎呀,感冒了,吃了两粒感冒药就困得不行了。”他就会想到,那如果我吃三粒,上课睡觉,老师就会“理解”我了。班主任要求有事必须请假,他就会理解成请假就没事了,然后每天早上来到班级让同学帮着请假,自己逃学了。他趴在桌子上听课,老师找他谈话,他会说上次我趴着,老师看见了没说我,所以我认为趴着没事,然后,我也觉得挺舒服,所以就一直趴着了。有一段时间,我无意中发现他中午不回家吃饭了,一个人留在班级里。我问他原因,他说不饿。紧接着班级同学开始丢笔、书本和钱。我马上想到:可能是他发现了班级的监控盲点,所以才……于是,我找他谈话,和他分析了班级最近的怪现象,同时要求他中午必须离班去吃饭,以避嫌,他什么都没说,按时吃午饭了。

睿睿虽然有很多毛病,但是他很可怜,不能都怪他,他毕竟还有所收敛和畏惧,只是总给自己找一些荒谬的理由。面对如此高智商,思想又极为偏激的学生,我该何去何从呢?

他不是孤儿,却过着孤儿样的生活,从小缺少关爱。我想,我要用师爱温暖他那颗冰冷的心。看他头发长了,提醒他去理发,并且多说一句:“头发长了会发火,对身体不好。”听说他生病了,我就买些水果去他家里看望。发现他学习上有进步了,或者认真听课了,我会报以微笑,并时常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表示对他的关注。他犯错误了,我会耐心地和他谈,力求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给他说话的机会,避免使他走向极端。他多次犯同样的错误时,比如课堂上不听课还与科任老师顶撞,抄袭作业,听写作弊等,我也会狠狠地大声批评他。暴批之后,我也会肯定地说:“你抄袭说明你在意,老师希望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做好你在意的事,而不是投机取巧。”

为了保护他的自尊心,我不便经常找他谈话。于是,我偶尔采用书面交流的方式与他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

以下是他对班级有没有窜班现象这一问题的回复:

我自己早上有窜班行为,已经管不住自己了,但希望老师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改。早上王某、张某也常窜班,我的纪律方面还是早上有时和同学说话。我建议学习委员选两个人,因为现任学委来得晚,那时同学们都闹够了,来也不当事啊。还有,班长虽有力度,但有时放松自己,带头说话,但除他之外,别人不可胜任,因为有些人不是一般人能压住的。我建议让班长自己控制自己,同时老师也要帮助他。

关于评论班级值日生不负责一事的回复: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值日生们扔下石某一个人值日不对,石某担心老师回班级,所以没锁门。当然我们毕竟是孩子,思维严密性不够,考虑没那么多,如果去问老师,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老师,我虽不是班干部,可也是班级一员,如果老师够信任我,从此以后,只要我在学校一天,就监督值日生做好工作,并且负责锁门关窗户。老师,这个工作你肯交给我吗?如果信任在日记中给我写出来吧,我一定能做好的。

我有每天批阅学生日记的习惯,在他的日记本里,经常是批语比日记多,有时他还会在我的批语下回复,就这样我们真诚地交流着。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赞扬、鼓励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所必需的。我坚信学生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只要抛弃错误的教育方法,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赏识鼓励学生,一定能取得好的成效。基于此,我和全班同学用掌声感谢他主动为班级担起一份责任,并且想办法帮助他培养学习兴趣。他的物理成绩很好,有时70分的考题,他能得60分,我以此为切入点,鼓励他用心读书。我又与科任老师达成共识,各科都要对他多关注一些,特别是物理学科,多给他表现的机会,让他帮助物理弱的同学解疑。

让我痛心的是,我的帮助也许暂时会改变他,一旦他身边出现一个不良因素,他马上会动摇,并放松学习。我倍感疲惫,又不想放弃他,我该怎样帮助这个可怜又可气的聪明男孩呢?

方正县松南中学 杨春艳

【解析】

从本刊心理专栏创办至今已经3年多,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特殊个案——案主睿睿的道德能力发展严重滞后。

首先必须澄清,“道德能力发展滞后”与“品行障碍”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的英文表达是delayedmorality development,或prolonged immaturity in the stage ofmoral judgment,也称为道德判断能力幼稚期过度延长。对面临这样问题的孩子,教育者只要采取合适有效的训练,就可以使学生道德水平逐步提高并趋于成熟。但是,品行障碍的英文表达是conductdisorder,本身形成有多种复杂原因,纠正起来相当困难。

●那么什么是道德呢?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David R Shaffer通过研究发现,对于青年学生来说道德意味着以下几点:第一,能够明辨是非;第二,根据是非判断做出相应的行为;第三,对好的行为感到自豪,而当行为违背了个人准则时则会体验到内疚或者羞愧。随着个体的发展,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有责任心,并认为自己是个道德水准高的人,同时也希望他人对此有相同看法。

●道德能力发展的3个水平

美国当代发展心理学家Lawrence Kohlberg把个体的道德发展分成3个水平:(一)前习俗道德pre-conventionalmorality;(二)习俗道德conventional morality;(三) 后习俗道德 (有原则的道德)post-conventionalmorality。此外,每个道德发展水平上又分成两个道德阶段。Kohlberg认为,这些道德水平和阶段的发展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这是由于个体的发展依赖于一定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是按照固定顺序发生发展的。

●睿睿当前的道德水平

睿睿虽然是初二年级的学生,但他的道德水平仍旧停留在最初阶段——前习俗道德水平,其特点是:认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不是好行为,孩子为了逃避惩罚或者赢得奖励才要遵守权威制定的规则。睿睿的想法是,我要用各种“高招儿”躲开老师的批评,满足自己寻求舒服自在的愿望,不被逮到就万事大吉。比如,他无意中听到数学老师跟班主任说:“哎呀,感冒了,吃了两粒感冒药就困的不行了。”他就会想到,那如果我吃三粒,上课睡觉,老师就会“理解”我。睿睿虽然想上课睡觉,但是害怕老师批评,打算用服用过量感冒药来合理化自己的不当行为。更让班主任想不到的是,道德发展水平严重滞后的睿睿真的认为不被惩罚的行为就没有不恰当的地方,真心不觉得有错。同样的道理,班主任要求有事必须请假,他就会理解成请假就没事了,然后每天早上来到班级让同学帮着请假,自己逃学了。他趴在桌子上听课,老师找他谈话,他会说:“上次我趴着,老师看见了没说我,所以我认为趴着没事,然后,我也觉得挺舒服,所以就一直趴着了。”

即使有些看似很严重的行为问题,对睿睿这个特殊个体来说,也同样是道德水平发展严重滞后造成的结果。班主任老师的陈述中提到:“有一段时间,我无意中发现他中午不回家吃饭了,一个人留在班级里。我问他原因,他说不饿。紧接着班级同学开始丢笔、书本和钱。我马上想到:可能是他发现了班级的监控盲点,所以才……于是,我找他谈话,和他分析了班级最近的怪现象,同时要求他中午必须离班去吃饭,以避嫌,他什么都没说,按时吃午饭了。”

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如果对于教育一般学生来说算是很不错——明确提出约束条件,没有伤及学生的自尊。而对这个特别的孩子,班主任老师“点到为止”的做法确实制止了睿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不过,老师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睿睿道德水平尚处于学龄前儿童水平,仿佛幼儿园中的小朋友因为喜欢某一个玩具便偶尔会“带”回家,虽然不希望大家知道自己“顺手牵羊”的行为,可心里依然相信:只要没被老师发现就没问题。睿睿内心也未尝有自责和内疚。这种情况下,建议老师讲一个生动的故事,借此跟睿睿探讨,提高睿睿的道德认知:未经物主许可的情况下,谁都不可以动别人东西,更不能占为己有。从道德情感上说,因为“拿”的行为,导致丢失物品的人非常伤心难过;而得到别人物品的人呢?即使占有了别人的东西也感到见不得人,不但不会真正开心,反倒觉得自己的心里有了空空的黑洞,变得虚弱而没办法强壮起来。通过这样的引导,培养睿睿的道德推论能力发展,用各种生动的故事做案例,让睿睿分析哪些类似的事情是错的,不被社会接受的。通过训练,当下次遇到诱惑时,睿睿有依据采取更高水平的道德行为。

●睿睿道德水平滞后原因

通常人们会误认为道德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或者上学读书了,道德水平自然就越来越高,特别是像睿睿这样“聪明”、学业能力还算可以的孩子,竟然在道德判断方面出现严重混乱,难免会让老师感到莫名其妙。实际上,对于大脑发育良好的孩子,其学业成绩发展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得到正常提高,但是,道德能力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家庭教养。睿睿很早就被母亲遗弃,父亲再婚,自己跟随奶奶生活,虽然从生物学角度看睿睿父母双全,但以心理学角度考量,他就是一个孤儿。睿睿的父母从他婴幼儿期或者童年早期开始,根本无法提供孩子道德能力培养与训练;奶奶呢,只是负责睿睿的生活起居。睿睿家庭中的所有成年人对他的行为听之任之,未曾承担起培养、训练孩子道德能力的责任。

家长在培养道德能力培养训练有各种方法,如撤销关爱、权力压制、说服引导等。我们不妨用一个例子说明:假设年幼的孩子拿了幼儿园里的玩具回家被父母发现,如果采用撤销关爱的方式,父母可能会说:“混蛋,看看你干了什么!你给我滚,我们家没有这样的孩子。”如果使用权力压制的方法,父母可能会打孩子一顿,也可能说:“怎么可以这样呢,今晚的动画片你不能看了,饭后的冰激凌也不能吃!”而如果是说服引导的方法,父母可能会说:“儿子啊,幼儿园的玩具是给所有小朋友们玩儿的。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回家,你想想,幼儿园里有没有好玩儿的玩具了,小朋友们只能从早到晚无聊地坐着,心里会觉得多难过啊。”

发展心理学家Michael Siegal曾经对4岁到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做过研究,结果很明确:对所有年龄的被试来说,父母的说服引导都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教育策略,体罚的接受程度居第2位。因此,所有被试似乎都更喜欢理性的教养方式,主要依靠温和的说服引导,偶尔采用权力压制策略。相比之下,没有任何一个年龄组的被试选择关爱撤销或者放任自流。特别是4岁到9岁年龄组的儿童,他们觉得即使父母采用冷酷的方式,包括撤销关爱法在内的任何形式来管教自己,也好过对自己所作所为不闻不问、不加干预的态度。很明显,10岁之前的孩子们觉得成年人有必要采取措施,限制他们的不恰当行为,否则孩子会面临内心混乱与恐惧,不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不知道自己行为会带来怎样后果。另外,还有一种危险的管教,家长偶尔训斥一下孩子,一看孩子大哭大闹就大发脾气,或者做出其他极端举动表示不乐意被管束时,立即放弃管教。在这种间歇性、无规律管教方式的家庭,孩子从家长与自己的互动反应过程中发现:自己有能力控制父母,这种家庭教养模式延续发展下去,孩子必然会打爹骂娘。

睿睿在道德能力发展上正是遭遇了孩子们最恐惧的一种:抚养者的不闻不问。睿睿人生最初的十几年里遭遇了道德管教空白,在道德发展上难免不知道是非标准,不明道德界限,只能在黑暗中摸着石头过河。

●睿睿需要的是道德内化

道德内化,即个体行为从受外部因素控制向受内部的标准和原则控制的转换能力。道德感成熟的个体服从社会规范,其根本原因并不是由于他们期待实际的奖赏或者担心受惩罚,而是由于他们最终内化了学到的道德原则,即使在没有权威人物给予强化时也同样遵守这些原则。实际上,一个人的道德感成熟与否关键在于其道德内化水平。

为什么班主任老师费尽心血的帮助在睿睿身上只会暂时奏效,而一旦他身边出现不良影响,睿睿马上会动摇?其根本原因在于睿睿是一个拥有青春期躯体、儿童期道德水平的特殊学生。睿睿内心缺乏道德标准和原则,个人的行为完全依赖于老师的纪律要求,当有其他人违反纪律要求时,睿睿便会模糊纪律约束的界限和是非标准,以为只要别人能做那些事儿自己做就没什么问题。

认知发展学家认为:儿童在判断各种行为对错的过程中促进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根据认知理论的观点,认知的发展和社会经验能够帮助儿童发展并丰富对规则、法律及人际责任等意义的理解。当儿童对一个阶段的规则、界限、责任有了充分认识和理解后,他们会按照道德阶段的固定顺序发展,每个新的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并最终取代前一阶段。儿童由一个较低阶段提升到较高阶段的进程代表着孩子对道德问题的更进步、更成熟的理解。

班主任老师感觉心力交瘁的原因是看不透睿睿到底怎么了,担心睿睿一直这么摇摇摆摆下去,看不到希望。其实,班主任的耐心引导和说服教育是有效的,正在不断弥补着睿睿儿童期的道德发展缺失。但是,因为十几年的空缺很大,道德训练又是一个需要逐步实践、逐步提高的漫长过程,睿睿的摇摆属于正常,并未否定班主任老师的辛勤培养。睿睿愿意服从老师的管束就说明睿睿渴望得到提高和发展。如果老师能够从睿睿给老师的文字沟通中发现,他已经愿意为班级担起一份责任,关窗锁门,监督值日生等,那也不妨让他做班级生活委员,逐步学会管好自己也关照团队。

睿睿的年龄恰逢青春初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发展出对“自我统一性”的寻求愿望,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个心智发育的转折点,陪伴睿睿认识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探索一下睿睿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更重要的是睿睿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目标渐渐明确后,看看眼下睿睿自己离目标还有哪些差距。当十几岁的孩子在心里有一个成长目标,目标人物的各种良好品质都会成为孩子对自己的内在要求,虽然有的时候睿睿可能会懈怠,会偶尔偏离目标,不过,借助于老师和同学鼓励支持和欣赏,更借助于自己内心因为成长带来的自我满足感,睿睿的进步会逐步稳定而明显,直到符合他的健康发展需要。这个过程会很漫长,所幸睿睿遇到一个好班主任,所以我满怀希望地祝福睿睿!

猜你喜欢

睿睿道德班级
美术生的追梦之旅
赏识理解 静待花开
班级“四小怪”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犯愁
犯愁
不称心的新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