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海外新型华人社团在中国公共外交中的文化中介功能

2013-08-15高伟浓寇海洋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华人外交

高伟浓 寇海洋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632)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近年来,公共外交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成为各国争相讨论的焦点。然而,对于什么是公共外交,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给出了多种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众多的论述中,赵启正在《公共外交通讯》创刊号中提到: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它和政府外交组成国家的整体外交。参与公共外交的各方从各种角度表达本国国情,说明国家的政策,表现本国文化,介绍外国公众对本国有兴趣之处以及解释外国对本国的不解之处;同时在国际交流活动中了解对方的有关观点。通过公共外交,可以更直接、更广泛地面对外国公众,从而能更有效地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改善国际舆论环境,维护国家的利益,表现本国的国际形象[1]。他提出的这一说法较为全面地概述了其内涵,也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

有关新型华人社团的定义,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一般来说,华人社团是以华人为主要成员,以地缘、血缘、业缘、经济利益、政治目的、慈善意图、兴趣爱好、宗教信仰、学术教育等为纽带而自愿组成的民间组织机构。笔者认为,新型华人社团是相对于传统华人社团而言的,大致是1970年以后以上述某一特定因素为纽带成立的社会组织形式。其类别主要为同乡会、校友会、慈善团体、专业科技文化组织、娱乐体育组织、妇女组织、职业组织、法律组织等,其活动大多不局限于社团内部,而是积极开展与其他社团的合作,加强居住国及祖籍国之间的联系,是较为活跃的组织机构。

这里所说的“文化中介”,是指海外新型华人社团在其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所扮演的居间角色,一方面指新型华人社团是居住国公众了解中华文化的“中介”,另一方面指新型华人社团也是中国了解外来文化的“中介”。华人社团如何充当这一角色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学术问题。本文试图从文化视角,以新型华人社团典型案例阐述其开展的文化活动,来探讨它在中国公共外交中的文化中介功能。

二、中国公共外交与新型华人社团互动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上取得了快速发展,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就中国软、硬实力的发展现实而言,中国所面临的形势是“硬实力”的快速成长与“软实力”的严重“赤字”,即两者之间的严重反差。由于中国国际舆论影响力及话语权等软实力的薄弱态势,国际主流舆论或因对中国国情不了解,或因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的差异以及对中国快速发展的不适应,对中国仍有很大程度上的误解、疑虑甚至偏见。如何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不公正看法,塑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家形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近年来,随着公共外交理论的兴起,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外交活动是改善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

开展公共外交的意义和作用已经成为国内的共识。正如刘宏教授所说的,“成功的公共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要我们对中国发展的现状、特点及未来走向有清醒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国外公众、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对中国的看法,从而推动中国的国家利益”[2]。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渐重视公共外交活动的价值,强调大力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外交部官员马朝旭曾表示:“中国的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在新形势下,加强‘公共外交’、加深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势在必行。”[3]2009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驻外使节会议上提出,开展好公共外交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同时还指出,进一步加强公共外交的目的,是积极引导国内舆论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加大对外国媒体、重要智库、社会各界人士工作的力度,努力引导国际舆论客观看待我国发展,增进外部世界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4]。这些言论充分说明,政府层面已开始重视开展公共外交活动,该活动已成为改善国家形象、构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二)新型华人社团作为中国公共外交资源的可行性

当今,海外华侨华人人口众多,据庄国土教授研究估算总数约有5000万。这一庞大的移民群体既是居住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积极参与者,是其居住国与祖籍国交往联系的桥梁,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独特资源。既往事实证明,海外华人在中国民族兴亡、国家建设、改革开放等方面均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中外文化交流与民间交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么,海外华侨华人作为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资源,理应也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5]31。同时,海外华侨华人还兼有更广泛的特殊角色,他们既是公共外交活动的受众,又是活动的参与者,在居住国与祖籍国间起着中介作用。

作为华人社会三大支柱之一的华人社团,是支撑华人社会存在与延续的重要力量,更是华人组织活动、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1970年以来,随着中国新移民及华人再移民的涌现,为了适应新环境,华人在居住国成立了形形色色的新型华人社团,这些社团对沟通当地华人社会与居住国政府及祖籍国的关系,对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多元文化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成为华人社会不可忽略的力量。同时,他们积极参与居住国的各项活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华人的良好形象,从一个侧面为中华民族进行了“国际公关”。

相比传统社团而言,新型华人社团具有更为独特的优势:较为了解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变化,更能客观真实看待中国的发展,有助于居住国及祖籍国之间的各项交流;大多数社团人员所受教育程度高,参与社会活动能力强,能够发挥一定的社会名流效应,对于开展中外关系的交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影响力;新型社团组织形式多样,结构较为灵活,不限于社团内部活动,积极开展与其他社团的联合。其所开展的活动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显示出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者、居住国中国形象的代表者等角色。正是这一地位,可以充当中国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之一,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为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中国亟须开展行之有效的公共外交活动,而在这种公共外交活动中,海外新型华人社团是一支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可以作为中国公共外交活动的行为主体之一,发挥其应有作用。中国公共外交和海外新型华人社团具有互动的可行性,有利于提高中国国家形象,改善不利的舆论环境,维护和促进国家根本利益。

三、海外新型华人社团的文化活动

海外新型华人社团在居住国及祖籍国的活动具有多重功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据分析,几乎所有的华侨华人组织都经常开展社团活动,23.8%的华侨华人社团每周都进行活动,25%的华侨华人组织每两周举行一次活动,31.2%的社团没有固定时间,根据社团领导人及其成员的时间机动而定。这些社团中,以语言教育、文化艺术、体育、武术等文化类活动为主的约占30%。尤其是新型华人社团,在开展各项活动中积极活跃,成为当地民众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有助于改善西方媒体中的不实报道,促进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下面通过典型的新型华人社团案例具体阐述。

(一)中巴文化交流的积极推动者:巴西华人文化交流协会

巴西华人文化交流协会创建于2000年12月2日,是一些有志于促进中巴文化艺术交流的中青年华人华侨发起成立的。该社团本着爱国爱乡、弘扬和传播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宗旨,团结广大侨胞,拥护和支持祖国统一大业,促进中巴两国人民友好往来,推动两国文化、科技、经贸交流,积极奉献海外赤子的一份力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一社团已在巴西华人社会中成为充满活力和颇有影响力的组织。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中巴文化研讨会”、“中国人在巴西发展史研讨会”、“中巴法学研讨会”等,促进了双方关系的良好发展。每逢中国传统节日,社团就组织各种联欢活动,让华人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氛围,也让居住国民众了解到华人的节日文化。社团还开办华文教育,建立图书馆,定期举行讲座,并举办棋类、乒乓球、武术等一些文体活动,丰富华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受到了当地居民的喜爱,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同时,社团还积极将中国的二胡与巴西的桑巴舞进行了有机结合,向巴西社会展示了两者的美妙旋律;邀请中国的一些民族艺术团体赴巴西展示中华艺术文化,推动了中巴两国的文化交流。总体来说,这一社团对推动中巴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促进中美关系发展的典型:百人会

百人会(Committee of 100),“百人委员会”的简称,是美国一个无党派、非政治性的全国组织,由一批在各自的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美籍华人组成。由建筑大师贝聿铭以及大提琴家马友友等人共同发起,于1990年5月在纽约成立,其宗旨是:凭借会员在各方面所扮演的领导角色,去改善华人权益,提升华人地位,促进中美关系的新发展。百人会并不以政治期许作为中美以及美籍华人与美国人之间的沟通桥梁,成立20多年来,按宗旨和成立宣言精神,在争取华人权益、促进中美关系的改善等方面频繁活动,积极开展工作[6]274。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以及华裔在美国的影响力俱增,百人会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如今,百人会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华裔组织之一,在美国政界十分活跃,对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百人会主要从三个方面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一是定期出版会员对中美关系看法的白皮书,二是定期走访海峡两岸,三是组织民意调查。据百人会第五任会长、赛贝斯公司董事会主席程守宗说:“目标很明确,就是让美国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帮助在美国的同胞在各个领域争取更多机遇。”[7]吴邦国委员长在会见百人会代表团时表示,希望“百人会”利用自身优势,发挥桥梁作用,在增进中美两国彼此了解与促进合作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8]。百人会在促进中美关系良好发展、推动两国公众相互认识和了解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新型华人社团推动中外关系发展树立了典范。

(三)统一文化的践行:欧洲华侨华人联合会

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是1992年5月8日在荷兰鹿特丹成立的非牟利组织,其宗旨是加强欧洲华人社团之间的联系,促进彼此间的了解与合作,不论其宗教信仰、政治观点如何,也不论其来自不同地区和文化风俗的差异,力求以团体的力量争取旅欧华人的共同利益,为提高华人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而努力。目前,欧华联会有24个国家200多个华人社团参加,已成为海外最大的、也是全球唯一的一个跨国洲际华人社团组织。

欧洲华侨华人联合会成立20年来,一直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从多方面向世界说明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并用自身的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形象,反对分裂行为。在其举行的每届年会上,均表示促进中国统一是海外华侨华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分裂国家活动,为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它还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向欧洲传递中国统一的意义。此外,它还成为欧洲华人以共同声音与欧盟进行对话的平台,并通过与欧盟官员的频繁接触和定期会晤,在反独促统、西藏问题等方面向欧方表明了欧洲华侨的立场和态度[9]。这一系列活动利于欧洲民众了解中华民族的真实意愿,成为中欧双方沟通的重要平台。

四、新型华人社团在中国公共外交中的文化中介功能

从上述典型案例可知,新型华人社团可以充当中华文化和海外文化间的中介角色,中国公共外交的开展需要运用这一特殊角色来改善中国国家形象,营造较为有利的国内外舆论环境。文化交流是平等的、双向的交流过程,既是外国公众了解中华文化、认识理解中国的过程,也是中国了解外国文化、认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过程。正如德国著名理论家哈贝马斯所指出的:“不同的文化类型应当超越各自传统和生活形式的基本价值的局限,作为平等的对话伙伴相互尊重,并在一种和谐友好的气氛中消除误解,摈弃成见,以便共同探讨对于人类和世界的未来有关的重大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应当作为国际交往的伦理原则得到普遍遵守。”[10]265所以,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而新型华人社团正好具有中国开展公共外交所扮演的文化中介的功能。

(一)新型华人社团是外国公众认识中华文化的中介

新型华人社团在居住国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是外国公众了解认识中华文化的平台。每当中国传统节日,华人社团均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是华人传承中华文化的体现,也是当地民众认识中华文化的窗口。每当居住地移民文化巡游活动开展时,社团均积极参加各类演出,特别是采取多个社团相互合作的方式,既加强了华人社团之间的团结,也是当地民众认识中国形象的窗口。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外文化经济交流日益广泛,华人社团开展的中文培训、传统文化(如武术、中医、饮食)等特色活动,更是吸引了当地民众的兴趣,有利于从文化层面认识中国。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新型华人社团逐渐向国际化发展,实际上,它们在这些国际舞台上更能展示爱好和平的中国传统文化,消除人们的威胁心理。这一特点对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联系更为有利,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多重磨合,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新型华人社团开展这类活动,更易于得到海外公众的接触和认可,因而更易于促进中外文化的多元发展。

(二)新型华人社团是中国公众了解海外文化的中介

新型华人社团较为熟悉和了解中国国情,积极开展与祖籍地的交流与联系,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这些活动本身就是中外文化沟通的体现。海外华人社团通过各种方式把国外文化传递到中国,成为当地认识和了解外来文化的渠道。通过对祖籍地的捐赠,带动祖籍地慈善事业的发展;通过开展文化交流,使海外不同文化思想得以碰撞,促进祖籍地与外界的交流;通过开展寻根、夏令营、联谊活动,能够为加强多元文化的沟通提供一个可以联系的平台;通过介绍海外风土人情、音乐影视作品和各类文化研讨会,有助于祖籍地拓宽视野,加深对海外文化的了解。这些活动是中国公众了解海外文化的窗口和载体,对国内民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开展公共外交活动的目的就是加强中外文化的多元交流,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认识世界。新型华人社团在这一公共外交中扮演着独特的中介角色,对增强中国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都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通过中国政府多个部门(如外交部、文化部、国侨办等)的积极探索和联动,努力挖掘公共外交行为主体资源,充分发挥新型华人社团的积极性,释放其所具有的外交能量,共同推动中国公共外交的深入发展,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1]赵启正.中国登上公共外交世界舞台[J].公共外交通讯,2010年春季创刊号.

[2]刘宏.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公共外交[J].公共外交通讯,2010年春季创刊号.

[3]中国外交官与外媒互动热络 同唱敖包相会[EB/OL].http://www.chinataiwan.org/sy/gd/200908/t20090815_974574.htm.2009 -08 -15.

[4]赵启正.从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J].外交评论,2009(5).

[5]丘进.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赵可金.软战时代的中美公共外交[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

[7]美国“百人会”:促中美交流 为华裔发声[EB/OL].http://news.163.com/09/1225/14/5RCTSCLO000120GU.html.

[8]吴邦国会见亚洲女议员女部长会议代表和美国客人[EB/OL].http://www.gov.cn/ldhd/2007 - 11/28/content_819440.htm.

[9]宋黎磊,王义桅.中国对欧公共外交:目标、进展与挑战[J].现代国际关系,2011(8).

[1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米夏埃尔·哈勒.作为未来的过去:与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对话[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华人外交
何为“华人”?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