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3-08-15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商丘毕业生科技

张 莉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落实科教兴豫和人才强校战略,河南省教育厅分别于1999年、2000年和2005年启动实施了“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和“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对于提高我省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交汇点,是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保障。河南省各高校为培养创新人才都根据各自的情况做了一系列的尝试。

(一)校企合作、共谋发展,构筑起坚实的实践教学与就业基地

2003年,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体现了校企合作的真正目标和培养理念。几年来,宇通培训基地中,宇通企业文化、流程、生产工艺、管理制度等都在此培训,包括新大学生入司培训、员工岗位技能培训、中层干部培训等,每年2000人次以上,而学院也充分利用培训基地培养自己的双师教师、毕业生岗前培训、课程实训等。学院毕业生98%的就业率,更多是得益于学院建立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特别是与国内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如宇通客车、日产汽车、少林客车、洛阳福赛特、安徽奇瑞等,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技术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职业素养。

2012年5月16日,河南应天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向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捐赠“静然应天”奖学金仪式在平原路校区教学行政楼前隆重举行。校地、校企合作,是历史与社会学院开放办学的重要举措,意在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此次奖学金的设立和此前河南应天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实习基地的建立,也是对学校关于产、学、研相结合办学策略的积极响应和落实。

(二)培养创新人才需要转变大学的教育理念,精英教育思想不可放弃

高校的任务归根结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继续深造的学生,以打造专业领域拔尖人才为目标,以精英培养模式进行设计,为他们将来从事更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郑州大学为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进双学位、双专业、辅修专业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建立学科平台,促进不同专业和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为了营造精英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学校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双学位、双专业、辅修专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周口师范学院2010年685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考上了硕士研究生。2011年,又有879名应届本科毕业生拿到了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一大批“985”、“211”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其中化学系190名2011届毕业生有155人参加考研,上线人数为128人,上线率为67.37%;数学、物理系,今年应届毕业生考研上线率也分别达到50.21%、42.41%。毕业生考取“985”、“211”重点高校比例占50%以上。该校政法、中文专业应届毕业生考研上线率也分别达到34.38%、24.08%,成绩实属难得。

(三)大力实施创新计划

要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学术氛围,为本科生提供更多的学术研究机会,尤其要让低年级本科生尽快地接触和参与科研活动,激发学术兴趣和创新潜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在指导专业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在这方面很多高校都进行了尝试。

河南大学全面实施“河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为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学校对立项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项目所在学院为每个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配备2-3名指导教师,对项目实施进行指导。到目前为止,已经立项200余项,参与项目学生达4000多人次,学生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得到了明显提升。

为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河南科技学院将大学生课外创新与创新活动计入毕业学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五年来,大学生主持完成科技创新项目300余项,公开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生命科技学院农学系朱高领同学就是学校资助计划的受益者之一。在校期间,他承担了一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因科研成绩突出,2008年,赴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对吉尔吉斯农业科技援助项目。

(四)从地方文化沃土中汲取营养

地域文化是区域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增强地域经济竞争能力和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人才培养如果和地域文化结合起来,就真正突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二者的完美结合不仅有利于传承地域文化而且又能达到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商丘师范学院就很好地使二者融合到了一起。

商丘师范学院依托商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致力于商丘地域文化研究,并将地域文化引入教学。该校不仅将豫东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而且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服务商丘地区经济文化建设。

二、几点建议

(一)注重个性培养

虽然高校的个性、创造性与其所培养的人才的个性、创造性并不能画等号,但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一所高校的精神品格是激励包括受教育者在内的所有成员致力于创新的精神动力,具有强烈的内聚力和感召力。同时,高校的独特个性对其成员的熏陶既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强烈的、持久的,能够浸润其成员人格的所有层面。因此,各高校自主地探寻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精神品格,为创新人才培养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更新教育观念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的今天,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遇到了很大挑战,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对工作的创造能力。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阶段,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基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定位,树立新型的高等教育人才观,将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到能够全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且富有特色个性与创造力的高度来认识,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成才教育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学会学习与创造、学会做人与做事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富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三)优化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由“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组成,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程占的比重过大,基础课程比重偏小[1]。不适合培养“专业通才”和“复合知识型人才”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在总学分不变的框架内,减少专业课,压缩公共课,扩大基础课。同时,课程体系中还要补充一些与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相关的课程。另外,创新方法论、学科前沿、交叉学科等课程,也与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相关,可以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纳入课程体系。

三、结语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我们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创新是全方位的,是多元化的,我们国家的发展一定要有思想观念上的创新、体制机制上的创新、理论方法上的创新。每一个人都有创新的能力,但只有教育才能激发人的好奇心,激起强烈的学习欲望,把其创新能力真正地发挥出来,这正是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1]李道志.教育质量:高校大众化扩张中日益凸显的问题[J].湖南社会科学,2009(3).

猜你喜欢

商丘毕业生科技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之旅
让更多企业在商丘长得大、飞得高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