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辛亥革命涤荡下的思想现代化

2013-08-15杨丽坤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孙中山国民

杨丽坤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辽宁大连 116001)

对现代化的执著追求是贯穿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革命一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旋律。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代表性事件,虽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低估这场革命对于中国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毛泽东曾多次论述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意义:“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1]563的确如此,辛亥革命是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开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新阶段,而且在思想的启蒙和观念的现代化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马克思说:“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2]240辛亥革命在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意识形态领域,使得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由此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

一、辛亥革命促使革命的观念深入人心

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如何使这个火车头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则取决于这个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持的看法和付诸的行动。资产阶级革命派顺应历史潮流,成为革命的急先锋。他们一方面痛斥清政府的黑暗统治,阐明革命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又积极行动,推动革命风暴的到来。1894年11月,孙中山领导成立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宗旨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后与华兴会、光复会合并为同盟会。孙中山在《香港兴中会章程》中明确写道:“政治不修,纲纪败坏。朝廷则鬻爵卖官,公行贿赂;官府则剥民刮地,暴过虎狼。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呜呼惨哉!”[3]21邹容在《革命军》中也热情地呼唤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4]651在革命派的领导下,革命行动此起彼伏,如1895年广州起义,1900年惠州起义,1906年萍浏醴起义,1907-1908年华南地区六次武装起义,1908年安庆新军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等。在革命的过程中,革命派进行了声势强劲的政治宣传,大力揭露清朝封建君主专制政治制度的腐朽残暴。他们着重强调这个独裁的、腐败的专制政权扼杀了国家民族的生机,堵塞了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和文化上走向现代化的通道,因此,不推翻这个政府,仅仅靠舍本逐末的“新政”或“变法”是无济于事的。孙中山说:“不完全打倒目前极其腐败的统治而建立一个贤良政府,由道地的中国人来建立起纯洁的政治,那么,实现任何改进就完全不可能的。”[5]88吴樾则宣称:“吾国今日之行政、军事、教育、实业,一切国家社会之事,必经非常之改革始克有真进步,绝非补苴罅漏、半新半旧之变法,足以挽此呼吸间之危亡也。”[6]391-392革命派反复阐明,只有破坏旧制度和旧秩序,才能大规模地建设新制度,革命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破坏,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建设。邹容说:“欲大建设,必先破坏;欲大破坏,必先建设。此千古不易之定论。吾侪今日所行之革命,为建设而破坏之革命也。”[4]665-666孙中山认为:“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如不存心建设,即不必破坏,更不必言革命。”[7]4这些革命虽然失败了,但为武昌起义的胜利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也推动了革命观念的广泛传播。

辛亥革命胜利后,“革命”观念得到更进一步的传播,“革命”一词被大多数人接受和使用。从使用频率上看,在见诸报端的文章和人们口耳相传的言论中,“革命”成为“热词”,使用频率非常高,如鲁迅所描述:“南京政府一成立,漂亮的士绅和商人看见似乎革命党的人,便亲密的说道:‘我们本来都是草字头,一路的呵。’”[8]78对于“革命”一词的使用也不再局限于政治上的国体政体之变更,而是不加限制地向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扩张,比如新文化运动中陆续提出的“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等思想主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在民主共和的气氛中脱颖而出,“革命”的作用也逐渐得到进一步确认和发扬。“革命”作为一种从根本上否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方式和方法,在社会各个领域也得到普遍的赞同,并成为整个社会流行的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话语,预示着具有现代意义的“革命”时代的到来。

总之,辛亥革命的胜利促进了“革命”观念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直接改变了20世纪的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及性质特征,为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经济革命准备了条件。

二、辛亥革命促发对民主观念的深入探索和追求

中国的现代化首先面对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封建主义。近代以来封建主义窒息现代化生机的反动作用被进一步强化。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动国家的独立和富强,首先打出的旗号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他们是坚定的民主主义者,他们的革命行动中始终贯穿着对人民主权的追求,显示了他们建立现代民主国家的信念和决心。孙中山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9]318,革命要将“中国数千年来君主专制之治一扫空之”,新的“国家为人民之公产,凡人民之事,人民公理之”[10]325。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宣传和保护革命成果,颁布了许多法令,处处渗透着民主共和与人权平等的精神。随着这些法令的推行,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第一次公开打出“主权在民”的大旗,并写入他们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这不但显示了与旧政权的彻底决裂,而且为启迪国人的民主意识,弘扬民主精神提供了法律保障。《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民国政府采取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和内阁责任制[11]438。《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规定下来,它不仅对以往‘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君主专制是一个完全的否定,而且为日后的反对帝制复辟的斗争提供了法律依据”[12]474。

辛亥革命后,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如《民生报》、《民主报》、《民立报》、《民意报》、《民国新闻》、《中华民报》、《民权报》、《民心报》、《国民日报》、《民风报》、《国民公报》、《共和民报》、《国民新报》等,这些冠以民主、共和、民权、民生和民意等名词的报纸,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家[13]。虽然各家报纸所立宗旨和宣传的重点不同,但都离不开“民主”、“民权”旗号。以“民主”、“共和”、“国民”等命名的政党也纷纷成立。据不完全统计,民国初期各种政治党团达到200多个,后来几经分化组合,在政坛上活跃的政党有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和国民党四个党派[14]151-160。这些党派虽然在具体的政治主张上各有不同,但大都相信如果政党政治能够根据民意的向背来采取符合民意的措施,那么政治就会清明。这些政党还纷纷利用报纸宣传自己,如共和党就利用报纸大唱高调,极力标榜自己是如何拥护民主共和,如何致力于“发挥民主立宪之精神,巩固共和国建国之基础”,如何为民请命,关心民虞,“以谋国利民福”和“注意民生主义”等[13]702-703。由此可见,不管这些党派的主张是否是他们的真实意愿,他们都要承认民主话语的潜在威力和社会影响。

总之,辛亥革命后,“民主”逐渐成为人们表达政治见解和政治愿望的思想话语,也被人们视为救国救民的灵丹妙药。他们相信民主代替君主,国民政治代替个人政治,新法代替旧理,是新陈代谢的必然规律。在民主思想话语的鼓励下,他们不仅痛击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而且认为民主政治的实现必须以封建纲常的破除为前提。正如李大钊所指出:在民国已经建立的情况下,“有敢传播专制之余烬,起君主之篝火者,不问其为筹安之徒与复辟之辈,一律认为国家之叛逆,国民之公敌而诛其人,火其书,殄灭其丑类,摧拉其根株”[15]56。

三、辛亥革命加速了科学价值的提升和社会认同

辛亥革命胜利和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和民主自由平等意识的增强以及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等思潮影响的扩大,加之中国人看到科学在近现代西方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人们对科学的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很多人把它当做批判专制、追求真理、发展实业和创造新文化的理论工具和思维方法,更有许多新型知识分子把它作为世界观和生活哲学,科学获得了极大的社会认同,如胡适所言:“这30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这样几乎全国一致的崇信,究竟有无价值,那是另一问题。我们至少可以说,自从中国讲变法维新以来,没有一个自命为新人物的人敢公然毁谤‘科学’的。”[16]2-3

1915年9月,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亦指出:“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漫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17]77-78

“科学”在这一时期不仅在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上得到充分肯定,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得到进一步扩充和完善。知识分子们大力发掘科学的内涵并呼吁倡导科学精神,比如任鸿隽提出了“科学精神论”,认为“科学精神”就是探求真理,要以多数事实为依据,具有“求实”和“贵确”两大特征。毛子水认为“科学的精神”的主要含义是“求是”,任何一种说法都必须言之有据,对于一种事实要有一个精确的公平的解析,不盲从他人的说话,不固守自己的意思,择善而从。科学精神的提倡反映了知识分子们对于科学的深入认识,在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工商业和文化教育发展的条令和法规,比如临时政府制定了《商业注册章程》、《商业银行暂行则例》等保护工商业的法令,鼓励兴办实业,奖励农垦,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临时政府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和《禁用前清各书通告各省电文》等法令,奖励女学,男女同校,废止读经,教科书的内容务须合乎共和民国宗旨,禁用清朝学部所颁行的教科书等。这些法令不仅为科技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与法律的保证,也为“科学”的传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立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更为“科学”的泛化提供了特定的思想语境。随着科学思想的传播,“科学”逐渐向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它不仅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而且也成为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总之,辛亥革命以后,“科学”不再局限于科学本身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而是逐渐主宰了20世纪中国人的言行和思想观念,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信奉的对象和普遍使用的思想话语。

四、辛亥革命引发了国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家兴在人,国兴在民。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目的是要为国家走向现代化破除障碍,实现社会变革,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新社会。当新的社会制度建立以后,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建设者。要实现中国现代化,形成与新制度相适应的“新国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今日之中国,有国民乎,无国民乎,此二十世纪之一大问题也。中国而有国民也,则二十世纪之中国,将气凌欧美,雄长地球,固可跷足而待也。中国而无国民也,则二十世纪之中国,将为牛为马为奴为隶,所谓万劫不复者也。”[18]74

革命派不仅强调了新国民对国家的重要性,而且对新国民进行了界定。邹容明确指出:“国民者,有自治之才力,有独立之性质,有参政之公权,有自由之幸福,无论执何业,而皆得为完全无缺之人。”[4]671也就是说,国民应该是有民族意识、国家观念、参政能力、道德修养、知识水准的近代化新人。这种新国民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所谓“民”有本质的不同。中国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强调的是一种等级制度和服从关系,缺少自由、平等、独立的精神。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要造就崭新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新国民,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古代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关系和伦理道德关系,指明了去“旧民”而代之以新国民的新方向。在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加强了对奴隶思想的批判和新国民思想的宣传。那时的报刊连篇累牍地刊登批判奴隶主义的文章,不厌其烦地介绍和评论西方的国民理论以及社会实践,比如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等有影响的革命论著就都大篇幅地论述、宣传这方面的内容。这些宣传使得争做新国民成为辛亥革命及其以后时期的一种时髦之举。

为培养塑造新国民,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总结欧美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要通过引导群众参加革命来锻炼提高民众的思想觉悟,通过加强教育来培养国民意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认为,革命不仅可以锻炼民众,而且能提高国民的思想水准。他们极力强调人民的觉悟和理想对建设近代国家的重要性,认为社会的变动是由思想的变动所引发的,只要国民怀有伟大的理想,其国家就一定会有大的运动。邹容在《革命军》中单列“革命之教育”章节,认为中国革命能否成功的关键是通过教育来培养新国民。他设想经过教育,要使国民“当知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当知平等自由之大意”,“当有政治法律之概念”[4]667。《游学译编》等杂志也发表多篇文章,提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同时并举,教育新国民自尊自爱,博古通今。辛亥革命时期的仁人志士关于培养新国民的呐喊,为后来者进一步思考奠定了基础。

此外,辛亥革命还开启了中国社会观念和意识转变的闸门。辛亥革命引起了社会心理的更新,过去传统社会中的那些日常行为模式都由新行为所代替。革命革除了缠足恶习,天足在民国元年以后成为一种时尚;革命废除了跪拜,以鞠躬、握手等礼节取代了过去的跪拜、请安、拱手等旧式礼节;革命改变了称谓,以官职、先生替代了老爷、大人之称;革命改变了服饰,用“西服”来代替长袍马褂蔚然成为一种时尚和风气。这些都显示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精神对于封建主义不平等的否定,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被平等的观念所否定,社会风气的变化充分显示了资产阶级平等、革新精神日益活跃,这些都为日益广泛而深入的社会革命奠定了基础。

总之,“革命”、“民主”、“科学”、“新国民”等观念在辛亥革命胜利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日益深入人心,促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逐渐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它们不仅成为社会动员的口号和政治运作的动力,也成为人们社会生活和人生奋斗的目标,为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实现全面和深刻的转变提供了思想话语上不可缺少的支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思想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孙中山.香港兴中会章程[M]//.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4]邹容.革命军[C]//.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北京:三联书店,1960.

[5]孙中山.中国的现在和未来[M]//.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6]吴樾.意见书[M]//.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北京:三联书店,1963.

[7]金冲及.孙中山和辛亥革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8]鲁迅.补白[M]//.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9]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M]//.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M]//.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朱育和,等.辛亥革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2]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3]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14]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5]李大钊.民彝与政治[M]//.李大钊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6]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M]//.科学与人生观:上.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

[17]陈独秀.敬告青年[M]//.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

[18]说国民[C]//.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北京:三联书店,1960.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孙中山国民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一直难忘
高地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