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生活方式下居住空间设计的演变
2013-08-15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091
李 莉(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91)
自鸦片战争开始,西方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加快融入,中国传统生活方式被解构,居住方式由此逐渐改变。尤其是步入21世纪的短短十余年间里,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重塑生活场景。信息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变革成为新的、突出的焦点,它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模式、工作方式,也一定程度令闲暇生活更为丰富多彩,从而对居住空间的形式和功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家庭生活与居住空间
(一)家庭结构变化与户型结构变化
在当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家庭生活方式也逐步现代化,从“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生活进入分散的小家庭生活,家庭结构变得简单化。传统大家庭的亲缘关系纽带不断地被削弱,人们更加注重单个小家庭的生活质量。同时,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带来的居住空间环境必然发生变化,传统的合院住宅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的小型家庭结构需要,住房面积大幅缩小,居住单元分散,一居、二居、三居的户型成为现今城市的主要住宅户型。
(二)家庭重心变化与户型使用变化
“双休制”的实行及9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互联网,给家庭休闲增加了丰富多彩的内容,获取资讯变得更快捷、更方便,人们对住宅的需求更加个性化。住宅与其他商品相比,使用年限长,而相应家庭的结构与规模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生活水平、健康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适应性是住宅的客观需求,适应性应提供一个具有灵活、可变组合功能的较大空间,为此,一个完整的可改住宅体系常采用具有大柱网的框架结构与板柱结构,具有剪力墙的大开间结构,具有安全性的可拆装分隔体以及可灵活布置的设备系统等。
二、消费观念与居住空间
在现代消费社会中,符号消费成为了大众追逐的生活时尚,人们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消费物的符号意义上。无论是炫耀性符号,还是拼贴的流行的符号,大众传媒起到了大众与精英之间的桥梁作用。任何明星、名流、艺术家或设计大师等的居住空间,都无不通过各种媒介将其炫耀性符号传递给公众,使一切设计风格和思想都可变得时尚化而被模仿、被拼贴。通过媒介,普通大众更加容易看到别人生活的样子,他们可以足不出户的观察世界。一方面人们不仅能看见路易十四时期皇宫中富丽堂皇的壁画,也能看见亿万富翁豪华别墅里的餐厅,看见了演艺明星精雕细琢、极度奢华的公寓,他们受到莫大震动和鼓舞,于是他们便会千方百计、不遗余力的寻找这些理想模式的廉价替代品,于是接二连三的类似场景被模仿出来。而且大众接受这些幻象,乐于在场景中构筑自己臆想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设计师们利用或实体或虚拟的大众媒体作为载体、工具,也能够一对多、点对面的通过浏览阅读繁多的精美图集、画册和工程资料,纵观古今中外的多种多样居室空间设计效果,各种媒介为设计师们快速地完成设计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其间所得到的信息或多或少影响着自己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用拼接粘贴的方法来处理重复的风格成为了大多数设计师或下意识或自然的选择。大众传媒的廉价和及时性提高了公众掌握信息的能力,但是这些信息是诸多不同类型的并以简短易读的方式集合在一起,它要求大众只需快速地、表面地了解,而不需要深入地研究,但同时也容易养成设计师浮躁、抄袭、急功近利的不良习气。
电子媒介的日益发达成为改变我们居住空间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大众生活、娱乐方式随着家庭AV和视觉媒体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同时居室空间的视觉效果也相应得到改变,人们已经习惯有声有色有动感的这种装饰符号了。
三、社会交往与居住空间
人类社会的发展表明,社会越发展,传播工具越发达,人们之间对交往的需求也越强烈、越多样。哈贝马斯从行为层面引发思考,提出“交往行为的合理化”之重要概念。包含社会、文化、个性等的生活世界通过寻求理解、协调互动和社会化等交往行动来满足再生产社会文化、整合社会和成长个性的需求。
(一)起居交往空间
现代居住空间中的起居室具有交往的功能,与中国传统居住空间(四合院)相比淡化了主次、等级之分。中国人重人情、好面子的特点在起居室装修中显露无遗,相比整个户型的其它房间,起居室集中采用最昂贵的材料,采用最复杂的造型,采用最高档的家具,采用最显赫的陈设装饰,采用最亮最丰富的照明,采用最奢华的设备等等,这一观念,从古至今都没有多大的改变。
(二)虚拟交往空间
网络社会的交往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内涵——见面和不见面已经不是交往的实际标志,通过高科技、数字信息技术实现的交往、交流能够跨地域、跨国界、跨民族。语音、视频、Email、BBS、网络聊天、微博、微信、网络游戏、B2B及B2C购物等等,都是新的交往沟通手段,这些是在传统社会中难以置信、无法想象的。这种新的交往模式在本质上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构建起来的虚拟世界,具有虚拟、开放、快捷、平等、多元、选择等特性,受时空限制的“点对点”的传统社会交往局限性得以打破,并渐渐消除,从而实现了“点对面”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的交流与体验,将世界连成了一个前所未有、无隔阂、同一的“地球村”。
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信息”,这个媒介空间是网络社会才具有的新居住空间内容,是既私密又连通公共的交往空间,它传达的是网络社会也是信息社会的新的居住范式信息。随着办公居家化的发展,“网络媒介空间”将会走进更多的家庭,其重要性将会越来越突出,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它呼唤更适宜的设计。
(三)邻里交往空间
尽管互联网为人们的社会交往创造了全新的手段和全新的空间,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但与现实的交往一样,网络交往也会产生诸多问题,有些人越是沉溺于网络越感到孤独,有些人因为交流对象的增加,交流速度加快,不同角色的转换,容易造成角色扮演的错乱。在人际交往扩展的同时,网络交往也势必导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疏远与冷漠。于是,人们又开始怀念老街坊、老邻居,开始回味旧时鸡犬相闻的生活气息,方便的邻里交往被视作珍贵的回忆,很多相处多年的邻居成为终生的朋友。
家居生活和城市生活的桥梁是邻里空间体系,其完成了从个体到群体的行为和心理的变换,也为个体提供了空间范畴上的庇护和过渡。但是如今高楼林立的居住空间中缺少了小尺度的半公共、半私密空间,人们回家没有在家门口驻足停留的必要和余地,多年的邻居相互不认识是普遍的现象。如果增加一些区域能让人驻足停留、且有可观望的内容,或者提供条件让每户家庭的一部分生活事务能移至户外,交往频率将会显著增加。
(四)防卫性交往空间
尽管改善和利用半公共空间有利于人们的邻里交往,但现实是人们的防卫心理更甚。对交往空间的防卫性需求,使空间上的隔离和分化呈现在不同层次的居住社区中。如高大院墙就是多数官宦或富裕人家极强的防卫性手段,其院墙就是“自我隔离”于普通贫民百姓的标志。如今城市里院落住宅几乎被多层或高层住宅取代,但心理上的高墙仍旧根深蒂固,难以抹去。尽管小区住宅都不同程度地配备了保安人员和安防系统,但各户仍力图建设自家的防盗窗防盗门,开发商也力求把半公共空间尽量压缩。
四、闲暇生活与居住空间
马克思曾经说过:“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如今,增加的闲暇时间、闲暇方式和闲暇内容的丰富已成了经济增长,闲暇生活的质量直接体现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对闲暇生活的追求,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生活重心和主要意义所在。
每个家庭的闲暇生活很大程度导致了户型相同的居住空间能够装修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式样,闲暇差异导致了完全不同的审美趣味和生活内容,从而展现出居住空间不同的形式和使用方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自由职业。自由职业者通常是有一技之长且能够独挡一面的专业人士,且多数自由职业者在家办公,他们被称为SOHO一族,由此催生了网络社会一种新的住宅形式——SOHO住宅。
SOHO 是英文“Smal1 Office and Home Office”的英文缩写,意思为小型或家庭办公室。从单一的艺术从业者扩展到多个自由职业的人群成为了SOHO 住宅的居住主体,这类日趋增多的自由职业者与居家办公者被称为SOHO一族,SOHO模式是信息化带来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人们回到家中办公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以家庭为中心是新社会的一个重要趋势,时间越来越具弹性。” 时间的弹性安排,模糊了工作和闲暇的界限,人们随时可以停下手中的工作做做健身、喝杯咖啡、给远方的朋友发个Email等等,而不必担心被上司斥责;在陪伴孩子学习的同时也可以关注自己的工作进度,不必像以往深夜加班担心回家打不到车……SOHO工作、生活方式在客观上减缓了城市交通的压力,节约时间、节约能源,减轻环境污染、绿色环保。另外,SOHO方式的工作不离开家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它既延长了与家人共处的时间,又对加深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起着积极的作用。
SOHO为居住空间注入了新的内容,诸如住宅里增添相应工作功能、必要的数字化工作空间、必要的数字化设备设施、居住和工作应保持相对独立尽量互不干扰、网络的畅通和及时的维护维修需要得到保证等等。
五、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反映在对居室空间设计的要求上也呈现出多样性。随着当代家庭结构的变迁与家庭重心的变化,单身贵族、丁克家庭占比愈来愈大,他们对居住有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要求,从而带来了对居住户型、结构的新诉求。基于居家办公的SOHO一族同样对居住空间也提出了其多样性的要求。大众传媒从未像如今这样强烈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文化生活的价值观日趋个性化、多元化,对物质需要、精神追求、生活空间、活动内容等也日益求奇求新。
综上所述,居住空间是人类生活方式的物化形态,它深刻地反映了生活方式变迁的轨迹。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的设计形态之间,是一个动态的互相影响的过程,一方面生活方式从本质上决定了居住空间的空间形态,另一方面,居住空间的设计又影响着人的行为,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一个优秀、亲和的设计会起到稳定、聚合、激励家庭成员的作用。未来居住空间的设计要适应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追求回归自然,渴求心灵的回归,大力提倡科技住宅、绿色住宅和文化住宅的和谐统一。
[1][美]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M].夏铸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方心清、王毅杰.现代生活前沿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赵晓芳等.SOHO住宅户型模式探索[J].安徽建筑,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