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精神引领下对红河学院国门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3-08-15陈永明

红河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国门红河特色

陈永明

(红河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根基与命脉,是一个民族生存、繁衍和发展过程中不断继承、融合、创造的结晶,是民族的灵魂之所在。因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则明确地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和目标,更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把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坐落于西南边陲,地处祖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大通道和重要桥头堡,离边境线较近的一所本科院校——红河学院,以国门大学的办学理念肩负起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必须利用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优势,立足区域实际,打造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特”的国门大学特色文化品牌,从而发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引领的积极作用。

一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指引大学文化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科学把握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其中,“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十六个字对文化作用进行了四个方面的阐述,包含了文化的精神属性、社会属性和产业属性,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文化建设工作,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理论总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是十八大对文化建设作出的重要论断,鲜明地指出了如何实现文化自强的主攻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所提出的四个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为大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精神指引。当前,随着社会结构多元化,社会思朝多样化的影响,大学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文化品位下降,校园文化建设之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学精神异化,价值取向偏差,结构同质化、模式化倾向突出,在科学研究、教书育人、服务社会、文明传播方面心浮气燥、急功近利、道德失范、学术腐败等一些问题 ,对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大学文化要健康持续发展,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师生,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引导教育全体师生,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深对大学文化本质的认识,按照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大学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大学文化建设的先进性真正成为当代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成为全体大学人的自觉意识和行动,确保大学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前进。

作为以国门大学办学理念,打造学校特质的高等院校,既要按照中央和国家的要求,发挥好一所高校应有的文化传承、创新和引领功能,又要结合自身所处地缘优势,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加强特色文化建设,使其有别于其他一般的大学,体现出一所国门大学的特色和在国家战略中应有的功能。

二 加强国门大学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国门大学文化建设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政治责任

“大学是文化的传播者、发源地、辐射源、传承与发展载体”[1],特别是那些地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沿边州市的国门大学,是国家进行民族文化和教育交流合作的大通道和大平台,为边境经济建设、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谐、文化传承发展做着不可替代或难以替代的贡献。当前,大学文化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中具有先导性的地位, 始终处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沿,已经成为文化力的中坚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而大学文化的自身建设及大学文化的丰富和创新,也为先进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机遇。国门大学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一分子,除了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和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任务外,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还承载着对外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使命。国门大学应该加快自身文化的建设,成为发展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前沿阵地和示范区,引领新时代文化潮流,带动整个社会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国家“文化强国”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加强国门大学文化建设是十八大提出的“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应有的题中之义

十八大报告强调,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做到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国门大学作为沿边州市文化发展繁荣的精神家园,在不断提升国门大学文化建设的特色、质量与品位的同时,必须发挥好为地方文化服务的功能,将办学优势转化为先进文化传播优势,将所生产出的高水平高档次的、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适合人民群众需求的、凸显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及时提供人民群众分享,从而让精品文化、先进文化和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实现“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目标。

(三)加强国门大学文化建设是实施“桥头堡”建设的必然要求

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使云南从改革开放的末端成为开放开发的前沿,这既是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需要,也是云南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然而,顺利推进桥头堡战略,“不仅要依托于大通道、大基地所涉及的各项基础施建设等‘硬’的一面,也要依托于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各民族文化之间密切交流、相互包容,形成和谐相处、共促繁荣氛围的‘软’的一面”。[2]红河学院处在云南教育“桥头堡”战略的最前沿,在推进“桥头堡”战略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所处区域的有利优势,争取更多的资源,筑牢国门大学文化发展根基,创新国门大学文化拓展模式,搭建对外文化交流平台,提高国门大学文化吸引力、竞争力、传播力,将红河学院打造成红河对外教育交流的大通道,对内文化引领的大阵地,为“桥头堡”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和提供智力支持、文化支撑;另一方面,通过红河学院这个大通道、大平台,使红河乃至云南极大地增进和周边国家(尤其是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了解和认识,促进 “桥头堡”战略的全面实施,切实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文化、社会、经贸等各方面合作与交流。

(四)加强国门大学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目前大学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师资水平、生源素质的比较,更是大学精神、办学目标、校园文化品牌等大学文化影响力的竞争。这是因为大学文化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3]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一所大学的内涵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无不与大学文化息息相关,反映出一所大学的真正内涵和竞争力。作为具有特殊地位的国门大学来说,要加快学校内涵式发展步伐,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增加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科学、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并将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师生的内心,激发出个体和群体无穷的正能量, 进而为大学的使命和学校的发展而身先士卒、开拓进取。

三 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加强国门大学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引进来”,包容汲取国际文化的精华

文化既有民族性、地域性,也有同一性、世界性。十八大报告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毕竟“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4]国门大学要在中华文化真正“走出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既离不开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造,也离不开对外国优秀文化的包容、汲取和借鉴。国门大学处于沿边地区,与外国毗邻,具有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便利条件,因而应该肩负起“把世界介绍给中国”的重要使命,广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文化发展成果及经验,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外来有益文化为补充,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在国门大学文化建设中,红河学院要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紧紧围绕十八大对文化建设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紧扣学校“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定位,在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积极构建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平台。尤其是利用好目前办学的优势和与越南等合作的良好前期基础,进一步构建好与越南、泰国、柬埔寨等为主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文化合作交融平台。如利用好越南研究中心,与越、泰、柬等国政府、高校及学术机构开展文体交流活动、办好红河流域论坛,并将这些平台扩大化,促进双方、多方在文化上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多形式开展异国先进文化展示,加深双方的友谊和互信,增进文化交流与互动;开辟汉语角、建立中外学生文化交流网站和论坛, 为中外学生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进一步加大中外学生互换交流短期学习、夏令营等活动,让更多异域风情走入校园,让更多学生了解异域文化。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展示异国文化,开拓师生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也可提高广大师生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从而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二)“修内功”,创新打造国门大学特色文化品牌

“当今文化发展,创意制胜、内容为王。”[5]党的十八大也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因而,国门大学文化如果想走出国门,首先要修好内功,在深入挖掘、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着力打造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文化品牌,增强大学文化本身的生命力与吸引力。一要以凝练大学精神文化为基。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立。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处于顶层文化的维度,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作为根植于边疆的“国门大学”,要打造国门大学特色文化品牌,必先梳理大学精神之传承,追寻大学精神之功用,探讨大学精神之祈望,及时总结符合本校实际、激励学校发展的大学精神。红河学院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和奋斗追求,形成了具有红河学院特质的大学精神,具体表现为推崇“天道酬勤,有容乃大”的办学精神,倡导“超越、创造、和谐”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红河,服务云南,辐射东南亚、南亚的较高水平的区域性、国际化地方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特色发展战略。随着十八大对教育文化提出的新要求,红河学院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进一步凝练大学精神,充分发挥大学精神的擎旗铸魂功能。二要以突出地方民族特色为要。歌德曾经讲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笔者认为,越是具有校本特色、地方特色的就越是品牌的,就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因而,国门大学文化品牌的创建,必需深入发掘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彰显地方特色、历史特色、民族特色,将优秀的地域文化带入品牌文化。如红河学院所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内居住着哈尼、彝等11个世居民族,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民族建筑、服饰、音乐舞蹈、婚恋习俗等各有特色,形成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同时,世居少数民族中有许多是跨境而居,多国同有。因而,红河学院设立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和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加强对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哈尼/阿卡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以及开展红河州儒家文化、建水陶文化、中国陆疆侨乡文化、矿山文化、滇越铁路、地方文献、文学、方言研究,对红河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集聚、整合和利用,打造出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精品文化,使红河学院国门文化以独特的魅力在大学文化竞争的舞台上释放出夺目的光芒。三要以校园文化特色品牌创建为先。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实现大学校园文化创新、形成校园文化特色、推动大学整体发展的关键。国门大学应树立品牌意识,注重校园自然景观、人文环境、教育理念、育人功能和谐统一,创建有特色、有底蕴和有积累的校园文化品牌,促进大学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红河学院在校园文化品牌创建中,坚持以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环境绿化等“硬件”建设为基础,以举办一批符合大学生特点且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以营造校园人文环境为核心,以社团文化建设为重点,打造出校园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人文精神浓郁的校园文化,切实让校园文化浸染师生的灵魂,让校园文化激励师生成才。

(三)“展技能”,真正彰显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功能

“高等院校积极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既可促进地方文化发展,亦可实现教育自身价值。”[6]在当前各类高校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形势下,作为处在沿边州市的国门大学要认清形势、立足实际、准确定位,确立为地方文化发展服务的思想,即国门大学要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辐射功能,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主动服务地方文化发展,在服务地方中实现学校的跨越。其一为地方文化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输送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愿意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开掘、传承与弘扬做出贡献的专业人才,从而满足地方文化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二为地方文化发展提供强势的智力支持。国门大学依托丰富的人文社科资源,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保护和承担文化科研课题,成为当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助推器”。如红河学院可以组织力量对红河州哈尼梯田文化,尤其是哈尼梯田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旅游规划、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哈尼梯田旅游产业的发展。其三要主动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把“文化大餐”送给人民群众。在深入挖掘地方及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基础上,定期组织师生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开展中华文化普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让当地的群众在感受博大的中华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有利于维护边疆的安全与稳定。其四在文化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创作更多优秀文艺作品。鼓励广大师生利用节假日到当地一些民族聚居区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开展走访调查,并以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等形式,将地方民族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打动群众、引发共鸣,实现社会文化的引领。

(四)“走出去”,渐进扩大国门大学文化的影响力

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要加快实施文化产品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党的十八大也强调:“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作为国门大学的红河学院,应责无旁贷地承担“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使命,充分发挥展示中华文化和国门大学文化的重要窗口作用,为中华文化的“走出去”做出新的贡献。这是国门大学的竞争力所在,也是国门大学的创新力所在。一是积极推进境外合作办学,努力把学校在越南的境外办学项目打造成为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高校境外办学的典范。并以此“典范”为基础,不断扩大合作办学的国家和地区。二是“走出去”联合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活动。如继续办好“红河流域国际论坛”和“GMS校长论坛”,进一步加大会议宣传力度,丰富会议内容,提高会议质量,推进红河流域国家间和GMS国家高校的学术合作,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了解云南、了解红河、了解红河学院。三是学校“红河州越南研究中心”、“滇越合作研究基地”等研究机构“走出去”合作科研,通过实质性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增强自身科研水平,提升国际话语权。四是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对外汉语资源进行汉语推广,并组建文化交流团队到国外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多侧面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以及不断创新发展的当代文化精神,从而增进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人民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认识,形成红河学院一道亮丽的外向型特色校园文化,不断提升学校国际知名度,扩大国门大学文化的影响力。五是积极筹建孔子学院,以此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提供中国教育、文化服务,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

[1]冯跃林.和谐背景下的大学文化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143-145.

[2]王承才.抓住桥头堡建设机遇繁荣发展民族文化[J].今日民族,2010(8).

[3]田建国.浅议大学文化建设[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4):1-5..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北京:人民日报,2011(10).

[6]苏国伟,王静.地方综合性大学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9):22.

猜你喜欢

国门红河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魅力红河 大美梯田
走出国门的“中国造”
红河学院作品选登
千顷月季喜“出嫁”飘洋过海出国门
红河书法作品欣赏
中医的特色
何国门
月嫂变“金”嫂 走出国门也吃香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