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大非川之战看唐高宗时期的唐蕃关系

2013-08-15于程琳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薛仁贵唐蕃吐谷浑

于程琳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唐朝与吐蕃之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历史上称作“大非川之战”。为收复失地,帮助吐谷浑复国,唐朝派军攻打吐蕃,结果却是战败而归,吐蕃因此尽占吐谷浑故地。这是唐自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且这场战争基本上决定了吐谷浑灭亡后唐蕃双方在青海地区势力范围的划分,对于双方对峙局面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经过此战后,唐朝再也未能掌控乌海(今托索湖)以西地区。因此,探究大非川之战对研究唐高宗时期的唐蕃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吐谷浑的唐蕃双方的重要意义

吐谷浑,大概是今天的甘肃、青海地区,正处于兴盛的唐帝国和吐蕃王朝之间。唐与吐蕃,谁控制了吐谷浑,谁就不但控制了河西走廊,同时也控制了西北边疆的战略有利位置。隋朝时,吐蕃尚未崛起。到了唐初,吐蕃统一,显示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吐谷浑便成了唐在西北边疆上抵御吐蕃的一个巨大的桥头堡。唐朝若控制了这片地区,进可入藏威胁吐蕃,退可保守关中而不受到吐蕃兵锋的威胁。吐谷浑处于唐朝与吐蕃的中间位置,它对于唐蕃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成为唐蕃双方争夺的重点。

二、大非川之战爆发

因为唐朝在高宗时,频频对高丽用兵,牵扯了大量兵力,使唐朝与吐蕃在对西域的争夺上处于劣势,吐蕃就进一步展开了对吐谷浑的攻占。

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在唐朝犹豫不定的情况下,“吐蕃名将钦陵率四十余万兵力北上,很快便攻占了西域十八州,唐朝只好“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1]卷一九九·唐纪十五:2426唐朝在西域的统治也发生了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唐高宗决定回击吐蕃。“以右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副之,以讨吐蕃,且援送吐谷浑还故地。”[1]卷二百一·唐纪十七:2456

唐朝方面,薛仁贵等率军从鄯州向西南,深入到青海南边的大非川,准备进攻乌海。薛仁贵深知吐蕃军兵多将广,且以逸待劳,唐军须速战速决,方能取胜。又考虑到“乌海险远,行军甚难,辎重自随,难以趋利”,[1]卷二百一·唐纪十七:2456决定兵分两路:一路辎重部队由郭待封率领,在大非岭上设栅固守,使之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阵地;一路主力部队由薛仁贵率领,倍道疾进。他“率领所部前行,掩其未备”,[1]卷二百一·唐纪十七:2456到达河口时击破吐蕃的一路部队,然后进屯乌海,等待郭待封后援的到来,但由于郭待封不服管制,擅自带着辎重继续前进,刚到乌海地区就被突然出现的吐蕃军队击溃,辎重粮草全部损失。薛仁贵没有了补给,只好退到大非川,八月,吐蕃军以四十余万大军逼唐军决战。薛仁贵无险可守,更无粮草供应军需,在大非川大败而归,几乎全军覆没。

大非川之战,是唐蕃间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战争。战争因为唐朝主将的不和、唐蕃双方军事力量悬殊以及唐朝士兵不习惯高原地理环境等因素,以唐朝惨败而告终。这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战后,吐蕃军占据了安西四镇,唐朝被迫撤销了安西四镇的都护府设置,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吐谷浑并入吐蕃,成为其一部分。从此,吐蕃牢固控制了青海湖地区,并进一步与唐朝争夺陇右、河西走廊等地区,唐蕃间冲突频仍,连年用兵,唐蕃关系恶化。

三、大非川之战对唐蕃关系的影响

唐蕃关系以和好为开端,但和好的表面下隐藏着冲突,和好与战争并行,是唐朝唐蕃关系的主要特点。自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以来,唐蕃统治者为着各自的利益不时发生冲突,从总体上看,在唐蕃政治较量中,吐蕃处在进攻、主动的地位。

(一)大非川之战前的唐蕃关系

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基本上统一了高原诸部,使吐蕃的版图得以扩大。与此同时,唐太宗征服了吐谷浑,保障了河西走廊的稳定,唐朝的势力渗入到新疆南部,控制了塔里木盆地,与中亚各国贸易的路线得以贯通。这一时期,唐与吐蕃为了巩固各自的版图,双方都开始了积极的交往。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命“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于吐蕃”,[1]卷一九六·唐纪十二:2375松赞干布大喜,亲迎于河源,并特为公主筑一城,建宫殿以处之。自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结婚后,唐朝和吐蕃的关系日益亲密,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吐蕃开始“施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乃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1]卷一九六·吐蕃上:3553又请汉人“典其表疏”。[1]卷一九六·吐蕃上:3553并且,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许多中原地区的物品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改善了吐蕃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推动了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揭开了唐蕃友好关系的新篇章。

唐高宗继位后,授松赞干布驸马都尉的官职,又封他为西海郡王。从此,确立了吐蕃对唐朝的臣属关系。此后,历代吐蕃新赞普继位,都要经过唐政府的册封才算合法。吐蕃也从此成为受唐朝册封的地方王国。在唐蕃首次和亲的几十年里,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松赞干布死后,其孙芒松芒赞继为新赞普,由于年幼,由大相禄东赞掌握军政大权。此时的吐蕃,国势处于上升阶段,开始向东北方向扩张,把矛头指向了吐谷浑。显庆五年(660年),禄东赞命其子率兵攻打吐谷浑。龙朔三年(663年),禄东赞亲自率军大规模突袭,占领吐谷浑全境,吐谷浑亡国时,青海东部早已为唐控制。吐谷浑失国,唐与吐蕃失去了缓冲地带,直接交界。

在大非川爆发前,唐蕃关系还主要是以友好为主的,但随着吐蕃的扩张,对唐也造成了一定的军事政治压力。

(二)大非川之战后的唐蕃关系

大非川之战以后,日月山以西地区,全部为吐蕃控制。唐朝势力退到日月山以东地区。从此以后的三十余年里,青海地区极不平衡,吐蕃时常攻击唐朝鄯州、廓州等地,双方军队经常在日月山一带发生冲突,唐蕃关系日益恶化。此外,大非川之战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但是唐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同时,“吐蕃寇陷白州等一十八州,又与于阗合众袭龟兹拨换城,陷之。罢安西四镇”。[2]卷五·高宗本纪:64且“吐谷浑全国尽没,唯慕容诺曷钵及其余及其亲信数千帐来内属,仍徙于灵州。自是吐蕃连岁寇边,当、悉等州诸羌尽降之”。[2]卷一九六·吐蕃上:3554这次失败造成安西四镇与吐谷浑的丢失。唐被迫撤销安西四镇,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吐谷浑归入吐蕃。

从此,唐朝就失去了西北边境防御的有利地区。唐朝在西域实际上仅能控制自沙州至伊州、西州、昆陵都护府、蒙池都护府一线,天山以北、以东地区,塔里木盆地均为吐蕃势力所控。在西域的力量对比,唐弱而吐蕃强,处守势。

从高宗时期一直到德宗年间,虽有中宗时金城公主和亲吐蕃,然而和亲所起到的效果有限,无法抑制吐蕃对唐疆土侵夺的贪欲。吐蕃甚至屡次入寇关中,劫掠财富与人口。每当秋高马肥时,吐蕃大军就在关中地区攻城略地,烧杀掳掠,“又以河陇陷蕃已来,西北边常以重兵守备,谓之防秋”。[2]卷一三九·陆贽传:2585

为捍卫关中地域,唐在与吐蕃邻接的西北边境上,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位于西北边境上的陇右、河西藩镇,则一直是唐兵马分布最为集中,戒备最严的地区,两镇军团一直堪称唐边防军的精锐。包括了四十万边防军力,六万作战马匹,其中,河西、陇右两镇就占有兵力十五万,马匹两万。

在唐国力强盛之时,国家尚可以供给如此巨大的边防军队,并且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到了安史之乱以后,国力衰弱,边防军纷纷被调入内地剿贼,边境空虚。安史之乱平定后,国家已无力承负西北边防军队的军费开支,因此,自中唐后,吐蕃兵团,由关中到剑南,屡次入寇,甚至进袭长安,成为唐的心腹大患。大非川之败的危害,一直延续了百年有余。

当然,吐蕃入寇西北,有很多具体原因,但是大非川之败直接影响到后来的防御与唐蕃之间的战局,这不但为开唐第一大败,更堪称盛唐以前战略意义上的一次重大的战败。

总之,大非川之战,唐朝军队惨败,失去了吐谷浑之地。咸亨三年(672年),吐谷浑王室被迫离开青海,徙居灵州避难。唐高宗“以其部落置安乐州,以可汗诺曷钵为刺史”,[1]卷二百二·唐纪十八:2458此 后,“吐 谷 浑 故 地 皆 入 于 吐蕃”。[1]卷二百二·唐纪十八:2458而吐蕃从此不断攻掠河西陇右地区,从此,成了唐朝西北边境上的大敌。吐谷浑的亡国,使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缓冲地带从此失去,唐朝的控制地区由河源退至赤岭(今日月山)一线。面对吐蕃入侵的严重威胁,唐朝被迫在河西陇右布置重兵防守,以大非川之战为开端的唐蕃前期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1]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猜你喜欢

薛仁贵唐蕃吐谷浑
新刊《康太和墓志》考释——兼论敦煌文书P.3885中的唐蕃之战
工程概要篇
鲜为人知的古代丝路 青藏高原丝绸之路
英藏敦煌藏文IOL Tib J 897号吐谷浑纳粮文书研究
薛仁贵战场成名
薛仁贵战场成名
白袍小将薛仁贵
2010年以来唐蕃关系研究综述
吐谷浑史研究综述
唐嗣虢王李邕墓壁画中的打马毬图与一次唐蕃马毬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