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究
2013-08-15兰宏伟
兰宏伟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的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反映,是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应该养成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下,在大学生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积淀和形成的价值共识;是实然与应然的统一。其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价值观念。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层次
(一)认知目标
认知是思想和行为的发端。让大学生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要达到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其它目标实现的基础。虽然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教育效果并不乐观。除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之外,其余专业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掌握的情况并不好。原因主要是:首先,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专业课的学习和考取证书上,忽略了“两课”的学习;其次,仅仅一周一次的“两课”教学十分单薄;第三,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对“两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最后,考核形式简单、考核纪律宽松,大学生多呈应付了事的态度。鉴于理论教育的基础作用和目前不尽如人意的理论教育现状,高校对大学生的“两课”教育还应加强。
(二)判断目标
判断指的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某一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判断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对各种价值观念的鉴别力与判断力,以及对当今社会中出现的经济事件、政治事件、社会事件的判断力,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鉴别力与判断力是在一定认知能力基础之上形成的;同时也是行为的先导,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目标。目前,部分大学生对腐朽价值观念没有形成一定的鉴别力,没有养成用客观事实作为价值评价标准的思维习惯,经常对社会发生的事件人云亦云。对大学生进行价值鉴别力与判断力的教育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鉴别力与判断力的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通过分析各种各样的现实案例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实现。
(三)价值观目标
价值观是主体对周围客观事物价值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是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和判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容之一,指一切言行以合乎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稳定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价值观能够指导大学生的实践。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具备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将引领社会主义事业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目标不明确,缺乏层次性
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直接反应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和方向,规定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间较晚;同时,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认识仍存在分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还不明确。明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关键是厘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上文提到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本质正确并客观的反映,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在这一根本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确立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近期目标,也是目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目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主要的是形成层次性的目标,以指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
(二)教育内容空洞,脱离学生实际
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在明确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根本目标的前提下,教育内容的选择十分重要。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上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在于没有能够把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与实际需要相结合,教育内容空洞。例如,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找到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这样既不利于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容易造成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看做假大空的理论。大学生这个群体有着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易于接受新事物,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判断准则,理论素质较高等。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的内容,让大学生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
(三)教育方式单一,没有形成合力
同一教育目标、同一教育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也必须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来实现。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单一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缺位,同时社会层面和家庭层面的教育力量发挥不足,社会舆论引导不佳,没有形成教育合力。教育合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合力,另一方面是学校中的管理、文化、活动、网络的教育合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由于是意识层面的教育,因此,仅仅依靠课堂的理论灌输显然是不够的。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帮助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坚持的主要原则
(一)坚持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原则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在尊重大学生价值观多元的前提下,坚持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教育。首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多元性。主要的原因在于价值不是事物存在的本身,而是事物对人的意义。作为价值评价主体的人对一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价值判断是多种多样的,这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其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主导性。这是因为在一种社会制度中多元价值观之间要和平共处,就必须有一个相对能够成为大家共识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是主导价值观。除此之外,主导价值观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引领着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方向。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坚持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尊重价值观多元下的教育,是必然要坚持的教育。
(二)坚持解决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解决的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问题,属于思想问题。思想是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解决大学生对待社会主义的思想问题也应该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这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原则。大学生的日常实际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大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例如生活困难、就业困难等;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例如诚信问题、以自我为中心问题等。当发现大学生存在对社会主义的错误价值观问题时,应该将着眼点放小,找到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并究其原因。例如,当发现某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只关注自己、不合群、对集体活动冷漠时,不要在不了解原因的情况下就对其进行严肃的思想教育,而是要找到背后的原因。通过了解发现这位大学生生活很困难,没有经济能力参与同学和班级的某些活动时,学校应适当给予一定的经济帮助,再通过思想教育解决思想问题。如此将解决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坚持疏通和引导相结合原则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着疏通和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要遵循这一原则。首先,只有让大学生表达出其对社会主义的观点和态度,才能了解大学生实际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了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际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因为教育的规律就是要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一味实行堵的教育方法,往往适得其反。其次,在通过疏通了解了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实际之后,注重引导就是关键。引导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还可以引导其进行实践,从而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大学生自身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和是非判断的能力,更要注重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
[1]徐柏才,孙明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与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2]周青.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探析[J].教育理论研究,2010(5).
[3]陈必华,王鹏.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与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12).
[4]高允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