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科学发展观之历史回眸

2013-08-15任海龙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

茹 峭,任海龙,韩 玉

(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一、科学发展观是时代发展的逻辑必然

发展观是关于事物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观点和根本看法。不同的发展观会指导产生不同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会对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影响。

18世纪的工业革命推动很多国家相继走上了工业化发展道路。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纷纷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发展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此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观。

在研究初期,发展观具有明显的物质主义倾向,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这样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就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为新的发展观形成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同期,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了著名的“循环经济”思想,可以看作是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20世纪70年代初期,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极限论”,也是世界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进步。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对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即增长不等于发展。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国家所普遍认同。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是人类发展观的巨大进步。随着人类社会对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呼唤当中,逐步走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全国人民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在已有重要理论的基础上,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而完善了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八大在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妥善应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理政能力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此时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当前小康社会建设正处于非常关键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历史的要求与时代的选择,也是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逻辑必然。

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选择

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也走过了曲折的探索过程,但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深化了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一)毛泽东的发展观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起点。

1.提出发展生产力的思想。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他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1079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判断,强调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们的任务主要是搞建设,以解决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矛盾。

2.提出实现工业化的思想。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任务。建国伊始,党中央和毛泽东进一步确立了实现工业化的战略目的。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设想。

3.提出统筹兼顾的重要思想。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可以溯源到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以后提出的“四面八方”政策,即“公私兼顾、劳资俩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讲话中,阐述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进一步明确把统筹兼顾作为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法提了出来。

(二)邓小平的发展观

邓小平的发展观是在纠正和继承毛泽东关于发展的思想遗产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中,在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到改革、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转变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

1.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在新历史时期,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和历史契机,从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深刻了解,从对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的深刻总结中,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而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工作重心的一次历史性转移。此后,邓小平一再强调,搞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2]249

3.坚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全面进步。两个文明一起抓,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是邓小平发展观重要内容。邓小平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3]375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发展的论述,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关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

4.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邓小平认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即内部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5.坚持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在发展的战略部署上,邓小平通过对历史、国情及国际形势的客观分析,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即非均衡发展的新思路。实践证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6.保持稳定与和平的发展环境。邓小平总结国内外经验后明确指出:“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3]284同时,也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争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们搞建设的需要。没有和平环境,搞什么建设!”。[3]116-117

(三)江泽民的发展观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进一步阐述了发展观的重要性,其把发展与执政联系起来的论述,拓展了发展的内涵和思路,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观。

1.强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江泽民指出:“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关键在发展。”[4]93

2.拓展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内涵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把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的推动下,我国确立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江泽民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论断,进一步把发展与执政问题联系起来,突出了发展在党的执政内容、执政过程、执政基础中的重要地位。

(四)胡锦涛的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党的发展观的基础上,着眼于解决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逐步完善了科学发展观,并使之成为我党指导思想的最新部分。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3.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

4.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同样永无止境。科学发展观把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