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回归“童年语文”的思考
2013-08-15刘海艳
■文/刘海艳
“童年的语文”是对语文远离童年的批判,是对文与人分开的反思,也是对言与心背离的不满。张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语文课堂中最真的痛:“见言不见心,见文不见人,见形式不见内容,见学习不见生活。”因此,“童年的语文”追求的是儿童、语文、生活的完美建构。
一、语文回归儿童生活
在这里的“回归生活”有三层意思:联系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用张老师的原话,就是“让语文课堂成为童年生活的引领中心”。例如,他依托苏教版第8册第六单元,进行语文课程的二度开发,从而建构的主题单元课程。
单元主题:人与自然。
具体目标: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掌握生字词,积累描摹自然的词汇与经典片断;2.以课文为信息点,泛读10篇以上文章,并学会评点批注;3.培养对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呵护生态。总目标:培养孩子面对一朵野花怦然心动的情怀。
课程内容:精读小语第八册《我不是最弱小的》、《鸟语》、《特殊的葬礼》3篇课文;泛读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多篇文章,并些评点批注或读后干;有关“人与自然”的词语诗歌经典片断的积累与运用;口语交际:辩论“人是自然的主人”与“自然是人的母亲”;选择性作业:小组合作养盆花写观察日记,成立绿化志愿服务小队叙写绿化行动、号召学校班级使用布垃圾袋写倡议书或为学校死去的花草树写悼词。
具体策略: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和谐统一策略,尊重文本与超越文本和谐统一的策略,自主选择与合作学习和谐统一的策略,文与人、行为与情感和谐统一生成的策略。实施原则,语文课程生活化、生活语文课程化。
透过这个简单甚至还有点粗糙的主题课程单元方案,我们看到,他是以“语言文字”为抓手、为载体、为目的,整合儿童的情感、行为,引领儿童的精神生活。其独特之处是对儿童生活行为的观照,使“语文课堂成为童年生活的引领中心”有了可能,所以我说是语文教育的新思维。
二、语文走进儿童心灵
当然,语文回归生活是语文走进童心的前提,语文走进童心也是语文回归生活的必然发展。走进童心,教师要建立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让主动质疑与批判成为意识;要站在儿童的立场设计问题情境、学习活动;不仅如此,最为重要的是要让语言恢复生命,破译儿童的情感密码,建立儿童与作者内心和谐共振的机制。理论常常用实践说话,还是来欣赏张老师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个教学片断。
生:(读)车停后……他把小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然后指着车……亲眼看一看圣诞节橱窗里那些好东西了!
生:他为什么把小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
生:(插话)无意中放的吗!
师:这是一种想法。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小男孩是有意的,放高了,他怕他的弟弟不安全,又看不清楚新车。
生:那为什么不放在台阶下的地上?
师:你从“放”中读出了什么?
生:小男孩很爱他的弟弟
.......
停到那两个台阶跟前。由此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善良,也很细心。(再指名读,好。)
是有意“放”,还是无意“放”?张老师独具慧眼,选择了“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策略,透过最朴实无华的“放”字,引领儿童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可贵的这是一个自然生成的问题,更彰显了教师走进童心的意识,或许也只有自然的才能真正打动儿童。自然生成是走进童心的基础。
师:小男孩的一举一动都透出浓浓的爱,还有哪句话也深深地打动了你?
生:(读)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
师:听出来了,你一定会送一辆新车。你怎么读?
生:(读)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
师:你诚恳而坚定。
生:(读)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
师:充满爱意。自由练练小男孩说的话。(生练习,指名读,很好。)
“教材是另一个自我”,这样的朗读指导与评价就是引领儿童将自己投射于文本,在不断肯定而不是纠谬中启示儿童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与感悟语言。引领儿童以自己阅读是走进童心的核心。
语文回归儿童生活、走进儿童心灵、引领儿童成为自己,让语文课堂成为儿童生活的引领中心,儿童才可能因语文而真正享受幸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