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的思考
2013-08-15李玲
李玲
(淮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复合型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近年来,本科高等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探索和修订人才培养模式。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许多本科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企业和社会需求,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落脚于应用型,力求培养复合型、适应性、多样化的专业人才。但是,由于传统的本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很多弊端,其中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课程内容千篇一律,课程改革势在必行①②马丽:《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0页。。经济法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法律学科,怎样与相关学科既相互衔接,又相互区别,在教学过程中保留课程的管理专业特色和理论体系,是需要教学工作者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③④彭金冶:《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9页。。
一、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分析
1、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雷同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中开设经济法课程的专业很多,除了会计和财务管理、金融工程类、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还有很多诸如计算机类、工程类专业也开始开设经济法的课程。但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需要各有侧重,所以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应该是不同的,但是在一线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一本教材,一个版本,一本教案,通篇讲授,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的内容基本相同,没有专业区分的重难点,比如:《企业法》、《公司法》、《合同法》、《物权法》就应当作为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经济法课程的重点教学体系,而《证券法》、《会计法》、《税法》和《票据法》作为金融工程、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师如果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的差别,就很难做到针对性,当然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2、教材专业适用度不高
市面上,不同版本的经济法教材数量和种类繁多,普遍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表现为:多基础经济法律法规的阐述,缺少专业法律法规的介绍;强调现行法律条文的解释说明,缺乏对经济法律法规的学理分析;教材中多教学内容,缺乏生活化的案例佐证;强调理论性、准确性,缺乏专业针对性。如以会计学专业为例,教学内容涉及的法律法规应与会计工作的领域有关,要着重讲解经济法律中与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相关的内容,要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活动结合起来。但事实上现在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大部分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并不能真正地满足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教材的内容与经济和管理类职业资格考试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在内容上还有很大的区别,从而无法实现专业执业资格能力的培养目标。
3、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
作为从事经济法课程一线教学的教师,我深切地体会到这门课程的教学难度。对于通篇的框架条文式的法律制度和法规,学生的第一直觉是枯燥乏味。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从课堂教学来看,教师习惯运用的是“陈述式”的传统讲授教学法。教师往往只重视对法律制度条款的阐述,没有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单纯注重教材内容的记忆,而忽视了经济法律制度的实际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方面导致课堂教学教单调沉闷,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理论记忆,给个案例分析或综合训练思考,学生就很难用准确的知识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教学实践过程的缺乏
本科院校的学校定位大多立足于应用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往往过分地追求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部分比例。殊不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如经济法这样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也同样需要强化实践部分的课时。由于课时都是理论阐述,没有情景模拟或综合实训辅助课程,使得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停留在表面,一知半解。
二、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1、打造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方向的符合度
在教学过程中,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法律制度、法规、规章和相关司法解释等多项内容,依据现有的课程学时设置,无法实现每一章节、每一条文都全面阐述,详细案例分析。因此,要求在教学设计时,应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设计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切不可一个学院,一个系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都是相同的,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许多本科院校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通病。所以,课程内容的设计既要适应不同专业,也要适应同一专业的不同方向。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熟悉经济法教材的内容,能够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方向,因地制宜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的知识结构,适当地增加和减少相关内容,做到前后衔接,内容一致。如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因专业课程中基础会计学、税法等课程的开设,经济法课堂教学中相应的就可以适当减少税收法、会计法内容的学习课时;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以此类推,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对各类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课时要适当予以增加。
2、强化教材征订管理环节
针对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在教材征订环节中,任课教师单一自主征订教材的现象,要进行适当的改革。固然,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材应当任课教师来选择征订,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乏有部分教师为了自己讲授方便,选择一些版本陈旧的,难度较低的教材,因此,要大胆改革教材征订环节,将教材征订设置为教研室或院系审核行为。以经济法为例,由讲授经济法这门课程的所有教师统一参与,讨论、评估不同版本的专业教材,根据不同专业和方向进行征订,教研室和院系统一审核,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教材征订在基于一定统一标准的基础上,要根据市场的变化,灵活变通,要将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教材适当引入,满足学生执业资格考试的需要。
3、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恰当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针对经济法课程实用性较强的特点,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熟练运用相关法律制度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影视案例参与讨论法
针对经济法课程法律制度条款化的特点,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课程实践化的观念。其中很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结合理论知识点,引入电影片段、法律讲堂、举案说法等视频案例,通过视频案例中的真实情景,将法律制度与书本知识点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结合影视剧、电视节目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课堂角色讨论,案例点分析,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改善课堂气氛。但是,在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认真地进行备课和课堂设计;其次,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课堂控制力、专业的分析力,能够引导学生准确的进行讨论分析;第三,要选择难易适度、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案例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要与理论知识有较大的关联度,具有客观性、针对性,能够用案例来说明问题,切不可迎合学生生活化的特点,脱离课堂教学的本质。
(2)法庭旁听法
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管理特点,对其知识的要求重点在广度而非难度,建议学生采用直观的法庭旁听法,通过案件审判的过程了解真实案件的审判程序、审判过程、法律依据,在旁听的辅助下,通过课堂的总结、强调、分析,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强化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
4、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
目前,本科院校中经济法课程往往由法学专业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但是由于课程的开设对象是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所以,教师应当在具备较高法学修养的基础上,同时兼有管理学、会计学等专业的背景,比如,在在讲授票据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等内容时,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会计学背景,能够更加准确、详细地进行讲授和演示。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经济法律法规不断修订和完善。学科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更新的法律制度和相关司法解释,了解学科动态,更新、补充、完善教学内容,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5、改革课程比例
(1)适当增加课程的实验比例
通过课程改革,把传统的理论课时,分为两个部分,70%为理论阐述,30%为实践设计,由于经济法课程的特殊性,在设计实践课程时,针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比如:在票据法律制度中,实践设计可以从银行汇票、本票和支票的鉴别入手,到各种票据的准确规范填制,直至模拟各种票据的兑付环节等内容,通过理论与这些针对性很强的实践环节相结合,达到强化学生理解知识的效果。
(2)改革考试环节
经济法课程在许多学校属于考查课,许多老师和学生认为考查课的标准比考试课要低。其实不然,考查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途径,合理设计的考查课同考试课程一样,同样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因此,在经济法课程考试环节,可以通过学年论文、闭卷考查、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全面知识能力的掌握。
三、总结
由于经济法在培养学生对经济理论的应用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搞好经济法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应从目前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