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与思考:以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2013-08-15蔡明兰李艳玲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目标心理

蔡明兰,李艳玲

(淮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安徽 淮南 232038)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在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将逐渐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从而走向独立和成熟。在这一人生发展变化非常迅速的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惧、抑郁、神经衰弱等,严重的造成行为偏差、心理障碍甚至休学、退学、自杀。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宿州学院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602名大学新生进行心理症状自评测查,结果表明,3602名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6%,并且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高于全国常模。联合国专家预言:“在21世纪,没有哪种灾难会像心理问题一样带给年轻一代无与伦比的困惑和痛苦。”面对严峻的现实,教育部陆续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 [2001]1号)、《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教社政[2002]3号)等文件,要求在普通高校开展科学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纷纷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纳入课程体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然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新建本科院校起步较晚,实施经验缺乏,因此存在诸多问题。如:定位取向较模糊、目标层次欠清晰、学科化倾向严重、课程重复开设、内容过于宽泛、教学方法单一、课程收效欠佳等等,凡此种种,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法很好地发挥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

为了促使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的改观,以期收到实效,就必须加强对课程的研究与反思。笔者结合安徽省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调研情况,缕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

一、目标定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可以使课程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明确的指向性。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定位,是正确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的前提,是促使课程取得实效的有力保证。

笔者发现目前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盲目、随意的现象,课程目标定位不够清晰、明确,导致该课程缺乏应有的方向性。调研中,当问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应该作为公共必选课开设吗”?只有45.9%的任课教师选择“是”,大多数教师选择“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作用不明显;当问到“你认为该门课程的开设宗旨是什么”?任课教师的选择依次为传授心理调适的技能(33.2%)、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28.7%)、树立心理健康意识(20.6%)、解析心理异常现象(17.5%)。 即:任课教师认为该门课程的宗旨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的只排到第三位。而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教社政[2002]3号)等文件中则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创造条件,为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明确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另外,文件中也多次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把“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放在首位。应该说这样的定位是十分准确和科学的,是非常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因为对每个人来说,自觉完善心理不仅仅是大学阶段的任务,而是一辈子的事。自只有当大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树立起科学的心理健康意识,才能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自觉主动地逐步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遇到曲折坎坷、产生困惑迷茫时,才能有效地自觉调整、及时求助。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并且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应该贯穿课程始终。

定位准确以后,目标的明确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上述两个文件精神,从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需求出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应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发展性目标。面向全体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使大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自身的心理进行调节,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一层次的目标,也称基础性目标。

2.防治性目标。面向部分已经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适时矫正,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成才、环境适应、自我悦纳、交友恋爱、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化解不良情绪,消除心理障碍。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适应行为。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二层次的目标,也称补救性目标。

3.完善性目标。帮助全体大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着眼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潜能的开发,促进个体全面、协调而健康的发展。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三层次的目标,也称高级目标。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我们从理论上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但在实际执行时,三个层次的目标互为依托,相互渗透,共同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二、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它最直接地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并为达成目标而服务。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确立与选择,必须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同时还要受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心理健康实际状况等影响。

调查发现,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依次为,学习认知问题、交友恋爱问题、情绪困扰问题、自我悦纳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等。所以学校应该把这些问题的解决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具体安排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课程内容的安排应该考虑到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如:大学一年级新生重点放在学习认知以及新环境适应的内容上,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适应期;二、三年级学生的课程内容要以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心理调解技能以及处理好学习成才、自我悦纳、恋爱引导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矛盾困惑为重点;四年级学生,重点应放在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的内容上,帮助他们全面认识社会各个领域的特点,正确分析自身的心理倾向和人格趋向,做好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

2、课程内容的安排还应该理清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如:调研中有的教师提出,生涯规划内容不应该再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为遵照教育部的文件精神,近年来各高校已陆续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程开设,覆盖面很广,并且课程渗透性很强。为了避免重复教学,此类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就不应再出现。又如:目前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在选修课程模块,开设了很多“心理”方面选修课,如《生活中的心理学》《爱情心理学》、《情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梦到解析》、《职场心理》、《三生教育》等。应该说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是有帮助的,但是,也使得课程重复现象很严重。在教学运行中,很多课程名称不同,但讲授的内容则多有雷同。不少学生重复选课,这样做既造成了学校宝贵教学资源的浪费,又不必要地耗费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因此,学校必须科学规划、统一安排,整合资源,精选内容,优化课程,防止造成学生学习上的混乱。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要想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投入学习。调研中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常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如下:

1.课堂讲授。就是教师通过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方法。在现有条件下,课堂讲授仍不失为一种帮助学生经济有效地掌握心理理论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时,讲授不能单方面灌输,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心理实际,融知识性、操作性、趣味性为一体。

2.案例分析。就是教师将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心理问题以生动、鲜活、真实、直观的案例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案例中反映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生成原因、矫治办法等进行思考和分析的方法。案例分析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又能使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获得启示、感悟和提升。

3.互动讨论。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围绕共同关心的话题畅所欲言、深入研讨的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拘形式,可以采取同桌、小组与全班集体探究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探究相结合、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相结合的形式。在互动讨论中多种思想进行碰撞,有助于培养学生包容的心态和多元的思维。同时还实现了教学资源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利用。

4.团体训练。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学生之间的相互分享,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认知理念、情绪状态以及行为动机的方法。团体训练中学生主动体验彼此的快乐和痛苦,有助于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常用的团体心理训练有:集体大盲行、运送核燃料、解手链、车轮滚滚、信任之旅、脑力激荡等等。

5.行为践行。是一种以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为指导,采用示范、强化、厌恶、奖惩等系列手段,巩固学生的适应性行为,消除学生不适应行为的方法。通过行为践行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实现从认知到行为的转换,促使学生的行为符合教育者的期望和预定目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达到“助人自助”效果,在此基础上,及时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记录自己的行为,并不断进行反思。

6.心理剧。就是教师通过设计多样的模拟情境,为学生提供感情宣泄渠道,学生通过扮演某一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与思想,从而达到改变自己不良心理行为的方法。心理剧能帮助学生将心理事件,透过一种自发与即兴的演剧方式表达出来,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可以表达出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复杂情感状态,在演出之后有助于减少习惯性的口语表达及心理的防卫性,并能有效地唤起创造力、自发性和想象力,进入深一层的自我认识。心理剧目前在各高校很受欢迎,但教师必须注意课前用心设计,课后做必要的拓展、延伸或迁移,从而使主题得以升华,效果得以巩固。

在安徽省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调研中发现,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依次为案例分析、团体训练、讨论互动、行为践行、心理剧表演、教师讲授等。部分高校在教学中采用的“1+6”教学模式,即“1”是指“课堂讲授”;“6”是指“团体训练+活动性作业+网上辅导答+心理影片赏析+心理能力测验疑+论文考核”的做法,也受到了学生广泛好评。

总之,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统一的方法范式,仍需要心理健康教师不断探索。但有一条原则必须遵循,即: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千万不能为了刻意追求心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而硬性灌输。教师要勇于打破常规,结合学生心理实际,选择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四、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方式的变革是切实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及学生的发展具有导向和预测作用。

调查显示,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按使用频率的高低依次为:上交论文、卷面考试、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其它方式。而大学生喜欢的心理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依次为: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心理活动中的表现、上交论文、卷面考试和其它方式。可见,学生更倾向于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活动课而不是理论考试课。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上要尽量避免一张试卷定成绩的简单做法,再则,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发展良好,也很难通过考试等卷面形式完全反映出来。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顺应学生心理倾向,采取学生欢迎的,并且行之有效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式可以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试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并且重点放在平时考核上。考试采取百分制,平时成绩占50-70%,包括课堂表现、撰写读书笔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上交论文、参加社会实践撰写调研报告等等;期末卷面占50-30%。考试内容重点考核心理健康意识确立情况、心理调节技术与方法的掌握与应用能力等。

综上所述,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只有做到以准确的定位明确的目标为前提,突出教学的科学性、层次性;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突出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以知行并重为原则,突出教学的实践性、操作性;以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为抓手,突出教学的规范性、实效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

[1]覃干超.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4)

[2]郑晖.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素质培养,2008,(8)

[3]徐丹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3)

[4]赵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及反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4)

[5]吴枝兵.宿州学院2008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学研究,2009,(2)

[6]李双.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 [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7)

[7]吕斐宜.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6,(8)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目标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