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大学生特点暨德育工作之应对

2013-08-15孙会海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工作者德育大学生

孙会海,杨 博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他们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成长;他们处在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是信息时代成果的优先体验者;他们享受着父母的关爱、时代的娇宠—众星捧月、报刊电视、美国大片……他们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手机、电脑、名牌服饰……人们将这个特殊的一代冠以“90 后”的称号。

2008年秋季,以“90后”为主体的“大一”新生进入了全国各大高校,开始了他们的大学生涯。他们身上有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所赋予的鲜明特点:既渴望独立,又希望被照顾;既漠视亲情,又渴望关爱;既推崇个性,又眷恋集体;既成熟,又冲动……总之,是一个个复杂的矛盾综合体。面对着与“70后”、“80后”截然不同的“90后”,高校德育工作者不得不认真审视这一特殊群体。

一、“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结合

“90后”的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讲究个人隐私,不喜欢自己的事情被父母、老师干涉。他们思想上独立开放,行动上特立独行。互联网的普及使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海量信息,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有自己的想法和看问题的视角,喜欢独立地观察、认识和思考问题,独立判断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但同时大多数的 “90后”都是独生子女,有的还生活在“四二一”的家庭环境中,集祖辈的溺爱与父辈的宠爱于一身,是家里名副其实的“小太阳”。父母们一直灌输给孩子的都是只需要把学习学好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需要管,因此大部分“90后”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性非常大。

2、自信与脆弱的矛盾结合

“90后”是自信张扬的一代,他们充满激情,勇于尝试,敢爱敢恨,敢说敢做,表现自我毫不掩饰,“谁的青春有我狂”、“舍我其谁”、“唯我独尊”成了他们的座右铭。“90后”耳闻目睹父母们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惆怅,变革的社会使90年代出生的孩子普遍早熟,竞争欲望、财富意识强烈,创造能力、理财能力比前辈更强。他们对个人的发展很有计划性,对自身的需求和未来的方向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90后”学生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都有着较为明确的目标。很多同学在大一时,对自己毕业后是出国还是考研深造,或者直接就业,就有了方向。大二时,他们付诸实际行动,炒股,开网店,英语四级考试;大三时,他们已经在实施出国、考研或者就业计划的细节了;寒暑假也被“90后”大学生安排得满满的:预习大学课程,社会实践,考驾照……这些都是“90后”大学生自信张扬的表现。“90后”又是脆弱的一代,他们在拥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社会给予的极大竞争的压力。家长、老师的高要求时常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他们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受批评的环境中,久而久之,轻者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现象,重者产生焦虑、焦躁甚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90后”出生时社会生活环境相对优越,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因此,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常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会感觉人生毫无意义。媒体报道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3、自我意识强烈与渴望集体生活的矛盾结合

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习惯于把自己当成群体的中心,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满足自己;另一方面由于亲情友情的缺失,使他们缺少与别人心灵上的默契与感情上的沟通。“90后”注定成为孤独的一代,他们眷恋和渴望集体生活,希望能从“圈子”中得到温暖和快乐,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然而在渴望的同时,他们又不愿意“屈尊就驾”,不愿主动与同龄人做深入的交流,把自己处在一个既渴望又排斥的尴尬境地,就像冬天里的两只小刺猬,虽然感觉到寒冷,但却不能相互拥抱取暖。

4、“成熟”与“冲动”的矛盾结合

青年们的生理条件趋于成熟,对两性开始有着正常的需求。但是接受大学教育的青年,由于教育周期比较长(3~5年)、缺乏物质条件等一系列客观原因,使其无法组织起家庭,因此校园成为两性问题多发的“热点”地带。近年来,报纸、网络上,90后“××门”事件层出不穷。其中 95%涉及到两性问题。这一现象不能简单理解为是学校对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认为只要普及或是加大教育力度就可以解决。教育工作者应该从根源上分析这些现象,找出原因。

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再仅凭着所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等标语性口号来要求“90后”青年们理性处理两性问题,违背人性是很难达到好的教育结果的。但这并不代表可以不管甚至放纵他们的两性行为,虽然大学生的身体已经成熟,但是自我控制能力却远未达到成年人标准,冲动之下的选择往往使双方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至于在诸多“××门”事件发生后,当事人无不追悔莫及,后悔自己的一时冲动给朋友、家庭、学校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烦恼。因此如何处理“成熟”和“冲动”这一矛盾,是值得当今高校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重要课题。

5、想要学习与不知如何学习的矛盾结合

能够接受大学教育的青年学生,在高中时代一般都是班级中深受老师喜爱的学习尖子。但是进入大学校园后,周围的同学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佼佼者,精英和骄子扎堆在一起学习生活,彼此之间不分高下,很容易使这些骄傲的“90后”大学生产生挫败感。

同时,大学的学习方式也与高中有着很大的差别,大学教师在上完课后便匆匆离去,从事自己的科研研究。大学更强调的是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中学式的“监督性”学习。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困扰,一方面从自身骄傲、不愿落于人后的角度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优异的学习成绩;但另一方面,因为没有老师、父母在一旁指导、监督,加上青年人爱玩、懒惰的不良习惯,从而导致无法适应大学里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新环境。这种精神满足感的失衡,久而久之,就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罢学的心理,把书本丢在一边,把精力放在网络或者其他更容易找到满足感的事情中,这也就是为什么大一新生中挂科率比较高的原因。

二、立足“90后”大学生实际,德育工作之应对

我们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上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但由于社会经验相对不足,认识水平有限,看问题容易出现片面性,甚至偏激,致使出现一些缺点和错误。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变化适时改变教育方法,“90后”大学生对平庸的说教、空洞的套话、大话早已厌烦,他们需要坦率的、真诚的充满感情的教育。在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时,要以平等的身份交流,要充满感情,态度温和,力争做到“情是深,心是暖,语言是生动”。切忌盲目性和板着面孔训人,教育固然具有“遇物而诲”的特点,但每次说理教育要说得有水平,有新意,说到学生的心坎上,让学生觉得你既是严师又是挚友,心悦诚服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可能会培养出外表温文尔雅而内心龌龊的伪君子、两面派。所以,我们要择机而教,顺应时代变化适时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

首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在思想上的差异,针对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学生制订适当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充分把握当前国家发展形势大好的机会,通过深入开展国情、世情、党情教育激发全体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同时,也可以利用学生之间的价值观分歧,开展学生间的相互探讨学习,表彰愿意为祖国发展贡献的同学,对其他学生开展引导教育。

其次,改变传统教育工作者高高在上的姿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进行道德宣讲、理论灌输,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育的内容,没有选择的权利。“90后”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喜欢竞争,且个性独立,他们希望被尊重,不喜欢被强迫接受某种理论,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将教育的主动权尽可能下放,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中充当指导者的角色。

第三,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放在首位。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应当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生涯。通过真切的关怀,学生自然而然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达到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还在于,德育工作者的首要目的应当是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帮助他们能够在今后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成功。因此,应当多选择一些与学生专业知识或个人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的活动,避免空洞的说教。

最后,德育工作者应具备“三心二意”素质意识,培养高尚的人格魅力。

“90后”大学生特点,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充分吸收一些新领域的新知识,同时还要善于捕捉时事热点、新闻焦点,广泛汲取社会信息的营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与其进行无障碍、深层次的思想交流,才能让学生听其言、信其道、效其行、承其志。具体言之,笔者认为,德育工作者应具备“三心二意”的素质意识。“三心”是指德育工作者要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二意”是指要树立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子曰:“仁即爱人”。爱心是做好大学生工作的基础,可以说,一个不热爱学生工作,不爱护学生的人不是一个合格的德育工作者;只有倾注我们的关爱,才能得到学生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才能使学生尊重和爱戴我们。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正如陶行知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责任心即忠于职守,兢兢业业,这是德育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一个工作上粗枝大叶、敷衍了事、推诿扯皮的人,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德育工作者。事业心即终生奉献德育工作精神。默默奉献、甘为人梯,为学生工作吃尽苦、受尽累,却矢志不移、坚守德育工作岗位。应该说事业心是我们工作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什么是服务意识?即我们要始终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工作不仅是管理,更重要的是服务。我们在工作中不但要严格管理,更要真诚服务学生。平时不要把自己关在办公室,用电话、网络遥控学生,甚至指手画脚、颐指气使。我们要走进教室、宿舍、食堂,要知道学生想什么、干什么、需要什么。只有这样,学生对我们才会心悦诚服,而不是表面服从,背后捣乱。什么是大局意识?即讲政治、顾大局。德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国际国家大事,密切重视时事舆情,要有政治头脑,有较强的政治敏感度,比如学生关注的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以及两会期间的稳定问题等等,遇到政治事件时不仅要自己不糊涂,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态度。

总之,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使得“90后”大学生有着比“70后”、“80后”更为鲜明的特点与个性,他们为大学校园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诉求,按照大学生成长的自身规律和认知特点,以他们认可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从而提高“90后”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滕飞.“90后”大学生的特征分析和高校育人工作的对策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0(1):9-10.

[4]湛红艳.“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4(4):9-10.

猜你喜欢

工作者德育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