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结构调整与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

2013-08-15杨鹏程胡忆红

关键词:历史专业课程

杨鹏程,胡忆红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招生和就业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历史作为缺乏应用功能、远离现实的传统学科地位日益下降,生源质量远不如金融、财会、管理、外语、法学、中文等其它文科专业。作为师范专业,随着计划生育成效的显现,中学生人数剧减,尤其是历史课列入高考“文综”之后,历史课的师资需求量减小,师范类历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重。长期以来在大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法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作用,影响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妨碍了开拓创新型人才目标的实现。历史专业如何迅速自我调节、更新与改造,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形势的发展,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形势的挑战呢?无非是治本与治标两种方式。治本之法,是将高师院校中的文科专业联合,如文史、政史或文史政,重新组合为人们常常提到的“大文科”。“大文科”并非简单合并,也可以下设若干专业。比如一、二年级学习“大文科”公共课,到三、四年级进行分流,分别学习各专业课程。“大文科”可使师资力量、图书资料、教学设备优势互补,学生一专多能,能够广泛地适应社会需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师院校实施“大文科工程”的条件还不够成熟,所以只能采取治标的办法。所谓治标之法,也是一项综合改革的系统工程,包括教学大纲的修订(不是小修小改而是大修大改)、教材的更新、教学内容的深化、教学手段的创新、专业结构的调整、课程设置的改造等全方位的改革。本文拟结合工作实践,就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结构调整与课程设置改革,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 高师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

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合格的中等学校历史教师。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的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设置应该体现十个原则。具体来说,通过四年培养教育,使历史专业本科毕业生具备三大素质。

(一)政治素质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为人师表,热爱教育工作,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专业素质

掌握历史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科研信息和最新成果,并接受从事历史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较为广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一专多能的本领,必要时可以向邻近学科转化,担任中学语文、外语、政治等课程的教学。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科学知识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懂得教育规律,具有从事中等学校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身体素质

具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历史学系的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重新布局的改革工程应该紧紧围绕这个培养目标来展开。

二 历史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设置遵循的原则

(一)科学性

历史学专业结构的传统模式是“3+1”,即三年通史课(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一年选修课。这种几乎“通天下一式”的模式存在不少弊端,主要是通史的时间过长,选修课时间不足,影响教学内容的深化和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学生已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循环学习了两次(世界史)或三次(中国史)通史,大学通史课程是在此基础上的提高和扩充,似可不必再占用三年时间。学生感到不少内容早有所知,多次重复难免产生厌烦情绪。仅用一年时间安排选修课,而且安排在第四年,弊大于利。四年一期学生教育实习占去相当部分时间,有的还要准备研究生考试,四年二期撰写毕业论文和联系工作单位,都不是教学的“黄金时段”。所以选修课达不到它应有目的和效果。因此,我们主张改“3+1”的模式为“2+2”,即两年通史课,两年选修课。用两年时间完成主要基础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历史文选)和外语、政治等公共课的教学任务,再用两年时间开设各类选修课。学生中愿意将来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的,可以通过历史类选修课(如专门史、断代史、地区国别史)得到提高;愿意从事其它工作的,可以通过非历史类选修课开拓知识渠道。学生自由选择的范围宽松,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随着时光的流逝与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历史学的下限已随之延伸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学教材也增加了建国以后的中国史和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史。高师院校历史专业必须对此作出反应,增开一个学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世界当代史,于是2+2的模式又演变成了2.5+1.5。但由于这两门课程所占课时不多(各54节),对整体影响不大,即使仍视为2+2的模式亦未尝不可。我们认为,压缩通史课,增设选修课的2+2模式,既保证了基础课的教学,又留出更多的时间增设各类选修课,能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为学生将来择业扩展渠道,是比较科学的。当然,它对历史专业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课时间削减了,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不能打折扣,基础不能削弱。这要求老师减少低层次的知识重复,对内容进行筛选提炼,把精华传授给学生。比如讲林则徐禁烟,学生早在小学“禁”过一次,初中“禁”第二次,高中“禁”第三次,如果在大学课堂教师只满足讲述虎门销烟的壮举与鸦片战争的经过,学生感到是老生常谈炒剩饭,味同嚼蜡无新意。倘若教师能省略某些过程性叙述,重点放在中英双方是非功过成败得失方面的分析,学生自然会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深化内容和增开选修课,都会加重教师身上的担子,有利于中青年教师的成长。

(二)师范性

这是高师院校历史学系区别于综合性大学历史学系的主要标志。既然培养目标主要是造就合格的中学教师,学生就必须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科学知识,掌握教育教学规律。除了开设直接体现师范特色的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教材教法等课程之外,还要开设书法、普通话、教学语言艺术、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体育知识、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等多种类型的专修、辅修课程或专题讲座、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课余生活,又使他们初步掌握当好中学教师必备的各种知识技能。

(三)思想性

历史学科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历史专业除了开设德育、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律等课程外,还开设了马列经典著作选读课,重点研读《共产党宣言》、《起源论》、《法兰西内战》、《国家与革命》等若干部经典著作,并配合其它课程,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提高理论水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情操和远大理想,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时代性

民主与科学仍然是时代前进的主旋律。在课程安排上要注意体现时代特色,如开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等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国与世界大势,增进民主观念和改革开放意识。又如中国文化史和东西文化比较课程,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研究与反思,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及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审美情趣等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进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传统与走向现代化两难抉择中的冲突与契合,比较中西文化的同异与走向,为现实的社会经济改革提供借鉴;中国政治制度史与世界政治制度史则从政治制度的演变发展体现时代特色和社会进步的趋势;港澳台研究通过介绍港、澳、台的历史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三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学、文化、外交等多方面情况,展望未来,从历史的角度论证一国两制的构想必将全面实现。

(五)理论性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如果学生不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就很难掌握史学发展的主体与走向。除了开设政治理论课外,还要安排分量较重的史学概论课,它重点讲授史学的各个流派、渊源及特征,史学的社会功能,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史学的基本理论及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史学史是历史学的历史,介绍和研究中国自古至今的重要史学家、史学著作、史学流派、史学主张和史学理论。这些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践性

师范院校学生是未来的教师,他们不能局限于纸上谈兵,还要具有动口、动手的实际工作能力。一个出色的历史研究工作者、史学理论工作者不等于一个出色的历史教师。教师的工作特点是通过自己的言行输出知识信息,学生则从教师的言行中接受知识信息。因此实践性环节对于师范专业学生显得十分重要。从新生入校开始就安排相关的课程加强学生的教师基本功,重点是三字(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两话(普通话、口头表达能力)一机(计算机)。在教育实习的前一个学期安排中学历史教材教法和实习训练课,前者重点在理论,后者重点在实践,包括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备课、板书设计、教学方法、教态等)的训练,以便学生顺利走上实习讲台。还要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技能培训,熟练掌握计算机制作课件。

对教育实习课更要予以高度重视,从指导教师的配备、实习的编制、实习学校的选择、实习的具体实施到实习成绩鉴定和总结,都要精心组织,保证时间和质量。本科实习生讲授新课不少于6节(专科实习生不少于4节),使他们通过教育实习得到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初步实践,毕业后能胜任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我们多年以来实施“三结合”综合实习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谓“三结合”综合实习改革,是变单一的教育实习为教育实习、历史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三者结合的综合实习。即在教育实习的同时开展专业考察和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考察历史古迹和革命根据地(如韶山、井冈山、历史博物馆等),要求学生根据考察内容写出考察报告,把他们学得的历史、地理、文物考古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升华到新的理论层次的循环发展过程;社会调查则是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街道、学校等各地,搜集材料,加以整理后写成调查报告,或谈自己的感想收获,或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或对症下药提出整改建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理论学习用于实践的一次总检阅,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主要环节。从学生选题、搜集材料、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教师评价、论文答辩都要精心安排,认真负责。如果说教育实习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实践活动,毕业论文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实践活动。

此外,还要安排适当的选修课或讲座,指导学生自制教具、自制幻灯片和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从事微格教学的动手能力,以适应中学实践的需要。

(七)系统性

课程设置切忌随意、零散,不能因人设课,要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来确定和安排课时。

我们认为,选修课中的断代史(如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和地区国别史(如美国史、英国史、法国史、日本史、俄国史、亚太史)与中国通史、世界史有较多交叉和重复,除了保留少量确实质量较高、受到学生欢迎的选修课外,过渡到以专门史为主,如政治制度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如政治制度史,就包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中国现代政治史和世界政治制度史四门课程。只有专门史课程配套,包罗古代、近代、现代各个时期及中国与世界两个层次,涵盖古今中外,才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

(八)适应性

凡事总应从实际出发,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主要是面向基层,大多数要到县以下的乡镇中学工作。乡镇中学配置专职历史老师数量有限,而它们又对大学毕业生寄予极高的希望值,要求门门通,路路精。根据历史系毕业生追踪调查,有30%-40%的学生毕业后并不是担任专职中学历史教师,而是兼任甚至改任其它学科课程。因此历史专业学生除了胜任历史教学之外,还要有转行的能力,必要时向语文、英语、政治、地理甚至音、体、美等邻近学科转化。只有一专(历史)多能才会受欢迎。

为此,我们确定了“一专多能,以历史为圆心,向邻近学科辐射”的方针,在课程设置上表现为:

开设大学语文、汉语、写作、书法、普通话等课程,历史文选课有意向古汉语字词句翻译和语法倾斜,使学生既能阅读一般的中国古籍,正确使用现代汉语和普通话,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具有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英语课课时比重较大,国家也制订了过级考试的规定,毕业生一般都能达到四级水平,有的甚至可以达到六级,具备中学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

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概论等课程,举办有关讲座,使学生具备政治教师的基本素质。

鉴于图书馆、资料室、档案馆、考古队、博物馆、出版社及新闻媒体等单位需求部分历史专业毕业生,有的学生将要从事行政、科研、新闻、出版、管理等工作,有的要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深造的情况,必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理论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学生阅读古籍、写作科研论文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训,以提高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我们开设了图书检索与利用、目录学、考古概论、文物鉴赏、历史地理等多门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基本技能,掌握有关的基本理论,使历史专业的“产品”具有更广阔的市场。

(九)广域性

历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应该具有自然科学知识、审美知识和生活知识。计算机是学生的必修课,学校也制订了过级考试的规定。此外,除了本系开设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学、实用就业学等选修课外,我们还鼓励学生选修全校性的跨系选修课,如科技史、当代科技革命概论、诗词欣赏、摄影、美术等课程,力求加深和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加强学科横向联系,实现文理渗透,全面增加学生的知识养分,防止“偏食”引起的“营养不良”。

(十)地域性

乡土教材已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许多中学都开设了乡土课程,如乡土历史、乡土地理、乡土自然,一些考试中也设置了乡土知识内容。我们开设了湖南近现代史作为必选课程,讲授湖南近现代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方面的概貌,三湘四水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及杰出人物,对于部分将要从事地方史志工作的毕业生也有一定的作用。

三 结 语

历史专业不断调整专业结构,重新设置课程,实施改革工程,通过不懈的努力,提高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就一定会使历史学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青春的光彩,接受住时代的挑战!

猜你喜欢

历史专业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