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二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013-08-15王翔
王 翔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道路运输管理处, 山东 青岛266555)
交通运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基本建设投入1.98万亿元,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国高速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里程数在“十一五”末排名世界第二;港口交通运输不断提升;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加大等,不论是网络规模还是客货运量等我国交通运输业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交通运输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和突破,充分发挥了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促进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建设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问题,交通运输业作为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产业地位和作用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的条件没有变,在国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发展及人民群众交通运输需求持续增长的前提下,我国交通运输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也都将仍处于大发展的重要战略发展时期,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推进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要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整体上来讲,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世界交通运输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业自身发展规律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上,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在创新和发展中寻求更好的发展,提高我国交通运输适应能力和服务水平以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
一 继续加大力度,建立健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交通运输方式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从宏观层面正确看待国民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业两者间的关系,对于交通运输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仍较为滞后,使得我国交通运输仍处于总量不足、规模较小的状况,无法更好地满足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同时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发展速度的不均衡,交通运输体系结构的合理化问题更加凸显,难以形成交通运输体系布局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发挥交通运输网络的整体效能。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及健全,要进一步加大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力度,为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
首先,一是按照适应超前的原则,将更多的中央与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到交通运输公益事业中,继续稳步推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力求到2015年,全国性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建成,内河航道、沿海港口继续进一步发展,民用机场的覆盖率有所提高,同时要积极推进我国城乡交通运输的协调和一体化发展;二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并不只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简单整合,而是基于国家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各种交通运输资源进行统筹规划、调整和优化,使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凸显其比较优势的前提和基础上,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有机协调配合,优化交通运输结构,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并实现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分工清晰、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最终形成,从而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组合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2]。另外,综合性运输枢纽的建设是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无缝链接的关键,更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需重点关注。
二 进一步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间的关系,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交通运输的发展需消费大量的资源,同时对于环境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十二五”期间对于我国交通运输业来讲既是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要加大进一步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建立健全效率高、能耗低的绿色交通运输系统,才能保障我国交通运输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体来讲,当前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协调发展。实现观念的转变和理念的创新,要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意识,坚持好字优先,积极贯彻和落实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实现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经济发展的相互和谐和统一,提高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全面发展。除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化发展化外,同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实现从单纯依靠建设到建设、养护、管理、服务一体化一站式内容的转变,拓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范围和深度,完善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行业结构[3];三是创新发展。实施“科技强交”战略,积极推进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重点把握好重大科技研发、成果推广等工作,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质量和水平,从而提高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运营效能。同时以信息化为切入点,加强交通资源的联通、整合和信息的共享,逐步建立成一个统一、开放、兼容的现代交通运输信息的网络系统,有利于交通运输管理的协调和沟通,从而更好地支持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四是绿色发展。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通过高效环保的交通运输技术、新能源、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推广和应用,逐步实现我国交通运输装备达到环保节能、经济安全等的要求,构建起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三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水平
坚持推进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消除制约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因素,构建起更具活力并与国际通行准则相接轨的“大交通”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交通运输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是“十二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性保障。具体来讲,首先从长远来看,建立负责囊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运输方式的综合性交通运输部,实现我国交通运输“大交通”的管理模式是适应国民经济和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综合考虑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运输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当前的主要任务则是要进一步明确界定各部门的部门职责分工,进一步确立我国交通运输部在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主导性地位,同时统筹规划逐步推进我国交通管理大部制改革的深入,最终实现交通运输管理的统一化和集中化[4];其次,当前在理顺各级关系的基础上,准备定位交通运输管理中的政府职能,明确各级交通系统的工作重心,即行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城市公交、出租车、道路管理与养护等方面的行业经济体制改革,从宏观上把握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提高交通运输的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能力;第三,鉴于交通运输对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影响,要进一步加强对于交通运输的安全管理,尤其是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重点和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提高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能力。
四 争取在国际交通运输领域的话语权、发展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积极借鉴和吸引国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教训,以更好地推进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继续扩大交通的对外开放,加强与周边国家和重要发达国家的交通合作,也是保障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因素之一。一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姿态参与国际交通运输的相关会议和谈判及交通运输规则的制定,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国际外部环境,同时也为我国交通运输企业走出去营造公平的海外经营环境和获得发展空间[5];二是搭建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为我国交通运输学术的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和机制,提高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理论研究水平,为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三是积极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内的国际合作,拓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尤其当前后金融危机时期,真正地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交通运输企业也是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能够参与国际市场上更广范围内和更深层面竞争的关键和实现持续发展的直接体现。因此,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交通运输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更加积极主动的在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在国际市场的洗礼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我国交通运输企业的整体实力;四是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交通运输民间组织的交流活动,在交流中争取更大的合作,争取在国际性和区域性民间组织事务中拥有较大的发言权。
五 加快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
不论是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是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最终都离不开人员的支持和参与,人是关键,而人的素质更为重点中的重点。因此要以人为本,加大交通运输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智力支持和为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具体来讲,一是加强交通运输领域领导班子和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力度,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现有交通运输人员队伍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等,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其中随着市场发展的不断深入,鼓励用人单位利用岗位聘用、人才租赁等方式进行人才的引进,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到交通运输系统工作;二是加快建立与完善我国交通运输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严格把关从业人员,从源头上保障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的较高素质。要积极推动与之相匹配的注册管理、从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及健全,确保交通运输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同时,交通运输业特殊的行业性质,也更加凸显了人才培训制度、继续教育制度的重要性,要加紧完善和落实;三是加快交通运输人才的培养力度,推进交通运输高职业与本科的教育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真正形成多层次的完整的交通运输类人才的培养体系,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支撑,尤其是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培养[6];四是加大对于交通运输业人才工作的重视力度和投入,及时编制十二五交通运输人才规则,用以指导我国交通运输人才的管理工作。
[1]李连成.“十二五”思路:交通运输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J].综合运输,2010,(11):31-34.
[2]张黎.浅谈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J].硅谷,2010,(20):35-36.
[3]汪玚.解惑交通运输业热点——记交通运输部例行新闻发布会[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1,(1):18.
[4]谢选娥,董伟.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取向[J].经济研究导刊,2010,(35):52-54.
[5]沈黎.绘“十二五”新蓝图,交通运输部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0,(8):26-32.
[6]殷缶,梅深.“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建立低碳交通运输体系[J].水道港口,2010,(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