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协调探究

2013-08-15李庆玉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流域民众

李庆玉

(淮南矿业集团电力公司, 安徽 淮南232000)

一 淮河流域工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现状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之间,流经区域包括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五省40个地(市)181个县(市),面积27万km2,养育着两岸1.68亿人口,是流域五省的重要水源,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淮河流域面积广袤,资源丰富,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南北冷暖气流在流域区内争夺十分剧烈,造成淮河流域夏季气候多变,洪涝灾害频发,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系统脆弱、环境承载力低下、环境容量十分有限。流域总体上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有严重的“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现象,土地粗放式经营和撂荒现象普遍,水资源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淮河流域城市多以发展煤炭、电力工业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工业为主。目前已建成淮南、淮北、平顶山、徐州、兖州、枣庄等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是我国黄河以南最大的煤田。近十多年来,煤化工、建材、电力、机械制造等轻重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郑州、徐州、连云港、淮南、蚌埠、济宁等一批大中型工业城市已经崛起。但是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败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拉稀生癌,二十一世纪难以言表……”,这首歌谣表述了淮河儿女心中的刺痛。治理淮河水域污染、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已经刻不容缓。

在淮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问题上,我国历届政府也一直在进行着尝试和努力,制定了不少文件、通知或决定,然而,仔细缕析就会发现这些“通知”或“决定”大多是描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表达治理环境的决心,治理过程中的原则性要求,却很少探讨改善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具体途径,细则性的要求缺失,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 淮河流域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改善环境的重要性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发展的基础,不但为人类提供了栖息的场所,而且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产品都是由大自然中来,所以,人类在任何时候都应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唯如此,方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互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淮河流域生活了近2亿人口,这一流域的生态环境对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富裕,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改善淮河流域生态环境,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是淮河流域居民安居乐业的需要。众所周知,民众是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之中的,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是该流域民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之所在。淮河流域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着该流域民众的生活状况,而且对于该流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改善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对于民众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安居乐业的实现。

改善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是正确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目前,全国上下正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工业经济发展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人与自然协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淮河流域的民众要富裕起来,必然要实现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走工业化的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环境的改善是一致的,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改善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是该地区尽快走向富裕,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改善生态环境,是淮河域支柱产业深度综合开发、传统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改造与升级的需要。淮河流域聚集着大量的工业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改造升级,结构上需要进一步优化。在新的时代,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需要生态环境的改善,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在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等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环境。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改善生态环境,是推动工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如上文所述,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工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能够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工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

三 淮河流域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改善环境的可行性路径

(一)根据各地实际,实施分权管理,确保环境改善措施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政府管理的集权化和官僚主义形成了政府垄断和管理的失效,也无法因地制宜解决各地区实际所需,因此,上级政府在生态环境改善的管理过程中应去集权化,在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制定、经济干预手段和制定补偿和保障措施等四个方面实行更加灵活的管理模式,旨在为提供更为合适的公共服务和更宜居的环境质量提供政策保障。

宏观调控去集权化要求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结合当地实情来构建合适的调控方案,地方政府通过分权获得较大的资源配置权,从本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和公众需求出发,制定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宏观调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的危害;立法及制度制定过程中的去集权化要求当地政府制定区域化的生态补偿及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及政策,从而保证这些制度及政策对于当地居民以及公共服务受众的可解释性和可操作性。干预性经济手段的去集权化要求当地政府制定适合当地生态环境治理状态的经济干预政策和措施,地方政府在城市生态环境改善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建设大型的生态建设工程,还要进行大量的财政投入,提供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补偿资金支持,确保与当地公众重点关注的生态环境治理相一致的经费投入,避免补偿资金或环境治理专款的挪用误用;在补偿和保障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二)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确保企业改善环境责任的履行

充分调动企业改善环境的参与意识和监管他们改善环境的水平对于环境改善的结果至关重要,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是环境恶化的因素之一。因为这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导致环境和生态恶化的直接原因之一,他们在法律上和经济上都有义务去为自己从自然环境资源和服务的受益行为而提供改善环境所需要的资金。

第二,企业是社会中一份子,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作为社会企业,他们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利用企业利润中的一部分去提供改善环境所需的大额资金。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积极响应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公有制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比翼双飞的科学发展模式。

第三,企业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当前私有制经济企业涉猎很多关系生态环境质量高低的领域,如:工业及生活给水、工业污染物处理以及公共交通设置等。因此,这些企业的积极参与不仅可以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经济支持,而且是直接参与改善环境的主体,他们的技术和工艺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改善环境的质量和水平。

(三)动员更多的民众参与,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社会氛围

社会民众是社会的主体,也是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的群体,每一位民众都是社会的主人,都有义务保护我们共同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生态环境。社会民众参与到生态环境改善的具体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宣传。向全社会宣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环境公平与正义的新理念。民众不仅是被动地生活在环境中的群体和个体,更是会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去关注环保和宣传环保,确保社会整体绿色和环保的生活方式。

第二,尊重并吸纳民众建议和意见。在环境保护立法及政策的制定中广泛听取公共的建议和意见,充分体现公众的意志和利益,在立法中确定和保障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异议权、监督权、举报权等权利,对公众参与的方式、范围、如何组织实施公共参与的程序做出详细的规定,使居民参与真正落实。

第三,对民间环保组织进行支持和引导。政府机关要对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予以支持和引导,为社会公益组织的参与提供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鼓励社会团体或居民可以通过一定的支付手段为城市较为贫困的地区提供环境服务和改善生活基础设置。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EB/OL].[2013-04-26].http://www.un-documents.net/ocf-02.htm.

[2]张崇旺.论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 [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81-89.

[3]张鸿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J].环境保护,2005,(2):41-45.

[4]杜群.生态补偿的法律关系及其发展现状和问题 [J].现代法学,2005,(5):186-191.

[5]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EB/OL].(2005-12-13)[2013-04-26].http://www.gov.cn/zwgk/2005-12/13/content_125736.htm.

[6]李万卿.淮河支流沙颍河畔出现癌症村谁为污染负责[EB/OL].(2004-09-07)[2013-04-26].http://news.sina.com.cn/c/2004-09-07/18453609590s.shtml.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流域民众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压油沟小流域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基于ELECTRE III的淮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