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

2013-08-15彭洪林崔万秋

关键词:艺术类人文素质教育

彭洪林,崔万秋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a.艺术学院,b.教育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和高考招生录取政策的影响,艺术教育单纯强调专业学习的偏颇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等,使我国高校艺类学生中出现了文化知识匮乏、道德观念模糊、审美情趣低俗、人文精神缺失等明显的人文素质不高现象,这不仅阻碍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会直接影响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普通高校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不良的现象。普通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一般在其他专业学生平均成绩的60%左右,从入学的起点上,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之其他专业的学生就有很大差距。再加上文化课成绩只是入学的门槛,要求较低,这种高考招生录取方式造成了多数艺术类考生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上,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和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从而形成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先天不足。另外,从培养过程看,普通高校艺术类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占的比例很小,从专业教师到学生都更加注重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带有人文功能的公共基础课、选修课程的学习;在培养目标上,过多、过细、过窄的专业设置还未发生根本性转变,致使学生本来就过窄的知识面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得不到根本转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缺陷难以弥补。这又造成了艺术类专业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后天不良。

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加强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着力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既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又是促进艺术类专业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人文素质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从词源学的角度看,所谓“人文”,古拉丁文意指人性、教养;我国古代则是指礼乐教化、人间世事、习俗人情等。而所谓“素质”,一般是指人在先天遗传基础上通过后天实践和教育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1]。因此,人文素质指的就是以先天生理条件为基础,受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而外化于人的知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内在修养和气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活动,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就是把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精神积淀通过教化、熏陶以及学生个体的教育实践等多种方式,内化为他们的性格、气质和教养,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在这个意义上,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人文知识的教育,更是人文主义的教育,是人文情怀的教育。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人文知识是学生对人文领域的基本认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心理等等,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但高等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习得阶段,而是要提升到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熏染以及学生个体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逐步形成人文精神,使大学生能够透过自己的良知明确对社会、对未来的义务,对自然、对环境的责任,对他人、对集体能包容,对自己、对生命有反思、能觉解。这种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化过程必然会导致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变化,即形成良好的人文行为,表现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公平和谐的处事原则、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和社会观。

从这个角度讲,当代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应当既是“艺术人”,又是“文化人”;既要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又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通过学生的教育实践,身体力行,将习得的人文知识内化为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

二、从制定培养方案入手,强化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首先要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入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既是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途径,又是全面提升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弥补其入学时的文化缺陷的重要环节,同时对于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导航作用。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更好地应对和驱遣来自外界的各种困难和压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工作。当前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仍然存在重专业、轻人文,重技术、轻素质的弊端。因此,普通高校在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要凸显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一要注意改革和完善专业课程结构比例,丰富人文和艺术修养类课程。适当开设美学、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和文学欣赏、艺术鉴赏类课程,有针对性地充实和完善人文课程体系,合理分配包括专业课程、人文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的课时和学分,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哲学政治观念、社会经济知识、语言文学素养、历史文化观点、道德心理水平、审美情趣和健康素质。二要重视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成长,因此,学校教育要将二者有机融合,互相渗透、相互补充,从而实现教育的整体功能。在艺术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较高,课程门类、课时量均比较大,而且较之其他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高,要充分利用好专业课程的平台,贴近专业课程教学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人文教育得以持续、深入贯彻,并真正落到实处。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专业教学的内容,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性向。其实,专业知识本身都包含着一定的人文精神。科学技术作为人们适应和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和精神成果,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其产生和发展无不渗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充满人性的智慧和精神;另外,专业知识在应用过程中充盈着人文情怀。知识在向生产力的转化过程中,人们不仅关注其转化过程,更会关注这种转化会给自然、社会和人类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和影响。因此,任何专业知识的产生都无不体现出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愫。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不能人为地把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割裂开来,应该将二者很好地加以统一、融合。特别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了解专业知识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探索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信仰,这些既是科学精神,也是人文精神。

在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适当开设一些综合课程。近年来,课程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艺术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化趋势更加明显。音乐和美术交叉融合为艺术课程,戏剧、舞蹈、影视、设计等也更多地融入艺术课程[2]。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对世界综合、整体的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区域社会经济文化所能提供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综合性的生动活泼、丰富多采的学习内容和信息,从而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对艺术学习的整体认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可以使艺术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3]。然而,当前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长期沿用专业艺术学院的教学模式,过分重视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情感的体验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往往很难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艺术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缺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渗透,同时偏重于理论教学,不注意艺术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与高师艺术类专业培养目标脱节的状况。因此,普通高校在制定艺术类专业培养方案过程中,应进一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调整课程设置,适当开设一些综合艺术课程。将音乐、美术以及戏剧、舞蹈、影视、书法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相互融合、互相渗透,培养学生综合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观念,在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生活、情感,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综合艺术课程不是简单的几门课程的叠加,而是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有机融合,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整体认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综合艺术课程也不仅仅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创新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造就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创新型教师[4]。

三、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是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只有不断地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才能更好地实现专业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也才能使广大教师不断拓展和深化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好地实现教育观念的革新、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艺术类专业的师资队伍包括专业师资队伍和人文社科类师资队伍。普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教师多数毕业于高等艺术院校,专业知识比较丰富,专业技能也比较娴熟,但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人文素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的系统学习和培训;有个别教师自持高雅,有比较严重的重专业轻人文、鄙薄文化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倾向[5]。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艺术类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把提高专业教师的文化素质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广大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学习、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加强与兄弟院校专业教师交流的机会,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文化素质培训,使广大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活动中,能够用自身的知识素养、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人文拓展,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艺术作品所包含的人文韵味、人文情怀,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人文行为。另外,还要进一步规范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非理性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造就一批高品位、高技能、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家。

艺术类专业的人文社科类教师多是由其他教学院系的教师兼任,要充分发挥这些教师在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这些教师在课堂上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贴近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他们的人为精神;同时,由于这些教师对现代艺术缺乏系统的了解,会影响其与学生的交流,人文教育与艺术教育也难以贯通整合。因此,要加强人文社科类教师对艺术教育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认真听取人文社科类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也有助于人文社科类教师更好地把握整个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和人文社科类课程的目标任务。定期组织人文社科类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参加的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协调教学内容,交流教学方法,促进人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贯通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提高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具有示范、引领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修养等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普通高校要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具有比较浓郁的艺术气息,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与文明的格调,感受到校园文化给予他们的积极、向上的力量。要努力营造一种内涵丰富、形式生动、富有感召力的学院人文氛围,创造一个宽松、平等、民主、和谐、友爱、合作的学院人文环境。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学院文化的创建活动,充分发挥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让他们在校园文化创建活动中既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能够充分体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给予他们的熏陶和感染。另外,还应定期聘请一些知名学者专家进行经典文化专题讲座与交流,邀请高水平艺术团体来校园演出,组织学生参加一些音乐会或艺术作品展演,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与艺术的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6]。

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是使学生富有人文精神,并努力使学生把学到的人文知识通过教育实践活动逐步体验、感悟,内化为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方式、心理品质。因此,加强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重视包括第二课堂活动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学生积极参加的主题活动,如举行各种形式的人文讲座、读书活动、文娱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定期举办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艺术经典作品演唱、演奏、欣赏、文学经典作品诵读等艺术活动。同时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领域。另外,还要积极扶持和鼓励大学生人文社团活动,通过学生自发的、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总之,加强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切实转变观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通为基础,以专业情意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为核心,不断完善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拓展社会实践领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人文精神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1]徐晓宇,李国俊,张兵.多维视阈下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134-135.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大学出版社,2002:25-26.

[3]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5-47

[4]崔万秋,赵建平,杨倩茜.开设“综合艺术”课程培养艺术综合教育创新人才[J].科教文汇,2009(8):33-34.

[5]何志颖.浅议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8):180-182.

[6]刘凤.加强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修养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0(19):237.

猜你喜欢

艺术类人文素质教育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艺术类专访心得
人文绍兴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