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促进秦皇岛旅游立市的策略与路径*

2013-08-15秦学武韩国春李强华

关键词:山海关秦皇岛长城

秦学武,韩国春,李强华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秦皇岛市旅游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区位优势明显,在壮大旅游产业上,潜力和空间巨大。2009年秦皇岛确立了旅游立市战略。2011年国家批准实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环渤海重要旅游城市和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秦皇岛面临多重政策叠加的发展良机,加快发展旅游业适逢其时。

地域文化是推动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重要切入点。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尤其是注重地域文化的现代价值阐释,是提升秦皇岛旅游业的整体水平,打造现代旅游产业的必经之路。

一、秦皇岛市地域文化资源分析

秦皇岛地处冀东,地域文化资源丰富。这里既有历史悠久的孤竹文化、碣石文化,丰富多彩的冀东民俗文化,也有享誉中外的长城文化、滨海休闲文化和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共生。

(一)长城文化

山海关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美誉。山海关长城是明长城东部起点,集平原、山地、海上、河道四种长城类型于一体,境内长城26km,城、楼、台、堡、关、塞、隘、口齐全,堪称“万里长城的缩影”,长城专家罗哲文誉之为“天然的长城博物馆”。中国三大传说之一的“孟姜女哭长城”,妇孺皆知。建于宋代前的孟姜女庙,就坐落于山海关。

要挖掘有关长城的事件、人物、建筑、传说、文献等资源,以现代人的思维进行充实,让无形的文化有形化,让有形的文化活起来;同时,要引入新兴文化要素,丰富长城游的文化形态,创新产品类型,如长城山地高尔夫、长城极限运动等。这是地域文化推动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滨海休闲文化

“秦皇岛”因公元前215年始皇帝东巡至此入海求仙而得名。这里有帝王边臣、文人武将以及伟人志士的足迹,也留下了他们的佳作和趣事。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滨海生态资源,为秦皇岛的滨海旅游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整合滨海休闲文化,要走功能化、国际化、文化化的创新之路。

功能化,即把岸线资源结合地域文化特色规划为四个功能海岸:长城海岸(山海关区)——长城文化与滨海休闲文化,城市海岸(海港区)——都市文化与滨海休闲文化,国家海岸(北戴河区)——高端文化与专属休闲文化,国际海岸(北戴河新区)——高端商务文化与国际休闲文化。国际化,即以国际海岸为功能载体引入新兴产业,移植高端休闲文化要素如高尔夫、游艇、会展、文化创意、葡萄酒等,强化旅游品味、客源上的国际视野。文化化,即充分发掘滨海休闲度假中的文化要素,充实产品的文化意蕴,丰富载体类型,创新表现形式。

(三)冀东民俗文化

冀东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冀东“三枝花”(皮影,大鼓,评剧)、冀东“三歌”(民歌,吹歌,地秧歌)、抚宁太平鼓、特色饮食和风俗节庆等。在北戴河集发观光园等景区引入相关文化要素,是整合冀东民俗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山海关古城开发中,以明清市井文化和长城军事文化为核心,深度开发特色景观和文化旅游产品。

(四)孤竹文化

孤竹是商代北方的重要诸侯国,距今约3 600年。孤竹国的两位储君伯夷和叔齐在卢龙留下“相与让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等经典传奇,以及首阳山、书院山、清节庙、夷齐井等物质遗存,彰显孤竹文化的魅力与光华。以夷齐“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为精神内核的孤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被誉为“中华德源”。

孤竹文化是冀东文化之祖。挖掘孤竹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有利于丰富秦皇岛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态,拓展秦皇岛旅游的发展空间。

二、制约秦皇岛文化旅游发展的瓶颈分析

旅游业是秦皇岛的传统优势产业,旅游经济总量逐年上升,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秦皇岛市以“旅游+文化+生态”为着力点,深度整合旅游资源和相关产业,全力构建以旅游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中国北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休闲城市,形成了滨海度假、长城之旅和生态旅游为主的三大产品体系,正逐步打造昌黎国际葡萄酒节、山海关国际长城节、南戴河民俗文化节等节庆旅游品牌。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过度依赖自然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

旅游业发展离不开自然旅游资源,但过度依赖直接导致秦皇岛旅游以传统观光为主且集中在夏季,淡旺季反差大,缺乏拉动淡季旅游的特色休闲度假产品,国际前沿休闲度假产业缺乏,这成为制约秦皇岛旅游发展的最大瓶颈。

从开发方式看,秦皇岛旅游对地地域文化融入不足,文化旅游比重小且发展水平低,开发粗放,形成“看得多,参与少”的局面。即便是文化旅游项目,如果偏重于物质呈现而缺少从地域文化角度的科学、统筹规划,也会留下见物不见人的遗憾,给后续经营和发展也带来诸多问题。只有充分发挥当地的人文资源,全面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与品质,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打好文化旅游牌,才能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文化旅游,缺少宏观政策层面的规划

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不仅有利于文化旅游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也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手段。由于缺乏宏观政策层面的规划,秦皇岛市旅游业态发展不平衡:旅游产品开发集中于滨海地区且以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主,休闲度假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北部山区旅游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缺少文化旅游及高端旅游产品;忽视了三区四县彼此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关系,对全市文化要素的发掘、整合严重不足,尤其缺乏具有产业聚集效应和拉动作用的文化旅游品牌,中心旅游地作用不明显,精品线路不够突出;缺少与京、津等周边旅游资源的错位互补和竞合发展。

(三)相关产业要素落后,制约旅游业的发展

与旅游发达地区相比,相关产业要素落后直接制约了秦皇岛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首先,城市体量小、三个城区分割,限制了秦皇岛的旅游接纳能力和游客流动。其次,旅游产业不够发达:旅游企业“小、弱、散、差”,市场开发和竞争力较弱;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升,旅游接待服务不同程度存在差距;缺少区域游客集散中心;高端宾馆饭店不足等,这些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满意指数和旅游目的地的美誉度。再次,尚未形成布局合理、衔接顺畅、服务便捷、集约环保的区域交通中心,主要表现在:民航航班少,航线短;海路客运不发达;高等级、跨路局的铁路车次缺乏;市域内、景区间快捷、顺畅的公共交通网尚未建成。随着秦承高速、秦抚快速和西部快速的相继开通,津秦客专和北戴河机场的即将开通,秦皇岛将成为“十二五”期间42 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这有利于形成京津秦1 小时区域城市圈和半小时市域交通网,快捷、高效的交通网也将极大提升秦皇岛的城市吸引力、扩大游客的出行半径。

三、地域文化促进旅游立市的发展策略

(一)统筹功能分区和产业空间布局,制定秦皇岛市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以北戴河新区建设为契机,抓住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国家先后确定秦皇岛为四个国家级试点城市的重大历史机遇,统筹市域旅游发展,南部滨海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开发国际高端休闲文化游,北部地区做好长城、山地、乡村牌,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二)做大做强滨海和长城两大优势文化,实现文化旅游的产业升级

滨海和长城是秦皇岛的两大传统旅游资源,也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化旅游资源。这两种业态还处在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休闲观光游阶段,必须通过丰富文化旅游内涵,提升产品档次,创新载体形式等路径实现产业升级,提升滨海休闲文化游和长城文化游的品质和竞争力。同时,大力发展山地生态游和田园度假游,实现文化旅游向北部山地的拓展。

(三)做亮做实本土特色文化,打响秦皇岛文化旅游新品牌

做亮做实具有本土特色的精神文化旅游产品,如卢龙孤竹文化游、山海关古城明清军事(市井)文化游、冀东民俗文化游,是完善秦皇岛文化旅游业态、优化空间布局,进而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实力的重要举措。

(四)引入新兴文化、创意文化,为旅游发展注入时尚元素

在旅游休闲文化中引入新兴产业要素和文化创意,如高尔夫、滑雪场、商务节庆、文化演出、游艇、总部、会展、葡萄酒、奥运体育、高端酒店、主题公园等,拉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滨海地区尤其是北戴河新区开发中,要把新兴产业要素开发作为引领秦皇岛旅游产业升级的引擎。

四、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实现路径——以山海关古城为例

山海关古城开发是秦皇岛市和河北省的文化旅游重点工程。“南有丽江、中有平遥、北有山海关”是世人对山海关的评价与期待。深度开发特色人文景观和文化旅游产品,是古城开发的两翼。编制山海关古城文化旅游发展方案,盘活古城开发。

(一)文化定位

山海关是贯通东北和华北的滨海要塞,商属孤竹,周属燕,秦汉属辽西郡,隋开皇三年设榆关,唐属临榆县,辽设迁民县,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军徐达在此建关设卫,始名山海关。山海关的历史兴衰与长城紧密相连,尤以明清两代为最。基于其历史、军事、民族、民俗等文化特质,独特的地理地貌、历史遗迹、人文生态,以及与同类古城的特色比较,山海关古城开发的文化定位应为:明清市井文化和长城军事文化。即以原生态明清民风民俗为底蕴,兼容冀东民俗文化,彰显长城军事、商旅饮食、休闲文化、少数民族风情。

(二)开发原则

山海关古城复建已经完成,古城开发应综合考量复建街区和原生态保留片区,除要遵循的经济性、系统性、环保性、前瞻性等原则外,还应着力体现以下原则。

1.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地域文化保护是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一方面,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迁移以及异质文化进入导致旅游地地域文化变迁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基于旅游利益而对地域文化进行各种包装,可导致地域文化的过度商品化以及传统风貌、价值精神的弱化乃至遗失。这从根本上动摇了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地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应充分认识并最大限度化解旅游对地域文化的消极影响,努力实现对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兼顾。

2.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结合的原则

注重个性需求和消费体验是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地域文化资源中既包括物质性资源,又包括大量非物质性资源。国内地域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着重视物质性资源,忽视精神性资源的不足。这固然有投入回报的投资效益问题,也与开发理念的局限密切相关。文化旅游要以观光需求为基础,以体验需求为主导。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从关注游客的体验需求角度,结合传统观光性需求,加深地域文化旅游资源的理解。

3.传承与弘扬相结合的原则

在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标本化”的现象,即保护非物质文化资源,几乎反对一切融入现代社会的改变。没有与游客的互动,失去根据时代审美进行的改变,非物质文化资源也就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要兼顾传承与弘扬、守正与兼容的统一,不仅使地域文化中某些传统要素得到强化,更重要的是满足游客在异质文化中快乐体验的需要。

(三)开发方法

1.以古城为核心,以外围为支撑

为使旅游资源释放最大效益,应将山海关古城开发置于与其周边环境相融合的系统之中,以古城明清时期古朴的原生态文化为内部核心,尽量保留、复现明清原生态生活风貌,体现常态化,回归生活态。以城外军事、休闲文化为外部支撑,做到内外结合。

2.以古代为根基,以现代为拓展

无论从规模、布局、还是结构,山海关古城都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杰作。山海关古城开发应以古代为根基,延续历史文化名城文脉,恢复山海关城防体系及其民俗文化,再现山海关厚重的明清文化积淀。为避免单一复古式开发,延伸旅游文化的功能,在立足古代的基础上,还需以现代为拓展空间,在恢复古茶楼、古戏院、古酒肆等同时,适量开辟出现代影院、会馆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人尽享古代与现代生活的契合之美,使游客置身山海关,品味明清文化,一揽山、关、海等自然风光,尽享旅游休闲的快乐。

3.实现旅游由季节化向常态化的转变

山海关区拥有角山长城、天下第一关、燕塞湖、老龙头、孟姜女庙等知名旅游景区(点),旅游开发以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为主,地方文化融入不足,游客集中在夏季,缺少四季游的旅游产品。因此,山海关古城旅游开发应以明清市井文化、长城军事文化为底色,以中国传统建筑为平台,以民俗、军事体验和旅游度假为主体,文化休闲为特色,集创新旅游商品开发、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美食、康疗养生、商务会议、旅游购物于一体,努力营造古城的文化氛围,通过开发丰富的旅游文化产品吸引游客的参与,从而实现旅游由季节化向常态化的转化。

(四)开发思路

以明清市井文化和长城军事文化为依托,结合古城发展规划,以钟鼓楼为中心,古城内东西大街、南北大街两条主干道共同形成“十”字轴线,将古城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形成“一带、两轴、四大片区”的功能布局,同时将长城之旅、滨海休闲紧密结合。

1.一带——环城墙游览观光带

在古城城楼、城墙改造的基础上,开发环城墙游览观光带,注重游客观光与体验功能的有机结合,丰富古城观光旅游的内容。游览分城下游览和城上游览两部分。项目设计主要包括景观打造和旅游项目设计。城下游览以传统交通方式环城墙流动观光,沿途布置景观雕塑、游憩设施等;城上游览则包括定点观光和活动体验。在景观打造方面,一方面,要做好环城墙的绿化和设施配备;另一方面,要着重加强城墙夜景的布置,传统灯具与现代灯光设施结合,展现古城神秘的气息。组织军事活动展示、文化表演和趣味性活动等,增强参与性、体验性。

2.两轴——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两条旅游轴线

东西大街旅游轴线,强调“古道”的参与体验、旅游购物功能,重点突出东西大街作为古城最重要轴线的历史地位,产品设计体现“御道”、“贡道”、“商道”、“驿道”的特点,将大街建成以中高档旅游商品交易和体验参与为主的旅游轴线,形成“明清御制贡品汇聚的大世界”,丰富古城旅游文化内涵,彰显古城特色,聚集人气。

南北大街旅游轴线,突出餐饮、住宿及市井文化体验的功能。与东西大街不同,南北大街要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特色餐饮设施(如明清特色的军营餐饮、平民餐饮、民族餐饮,山海关老字号,北方特色饮食等)和中低档旅游接待设施,使游客融入到当地原生态街区文化之中。

3.四大功能区——西北、东北、西南和东南四个功能区

(1)西北片区,为儒家文化与军事文化体验区。根据历史记载,依托遗迹现状,对总兵府、孔庙、山海卫儒学、大悲阁等文物古迹进行改造和提升。建筑风貌要求尊重历史,能够反映当时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特色,文与武结合,项目设置重视文化观光和体验活动的有机结合。

(2)东北片区,为历史人文与休闲文化体验区。以修缮齐整的明清四合院为依托,以秦皇岛地方志馆、四野指挥所为核心,以休闲文化参观体验为特色,力求在尊重历史的同时融入现代生活,古与今、动与静相结合,项目的设置力图走进人的心灵。

(3)东南片区,为民俗文化体验区。突出明清市井文化,将冀东民俗文化、关东文化融汇其中;处理好周边现有地理、人文风貌和已经复建的古城建筑的关系,如与王家大院(长城民俗博物馆),老四合院,少数原住民等;保留、复现明清原生态,体现常态化,回归生活态,淡化商业操作色彩。

(4)西南片区,为商旅饮食文化体验区。突出明清市井文化,打造明清风格的客房;开发多元化的饮食文化,发展商务餐饮、中低餐饮、社区餐饮、农村餐饮的饮食新格局;突显满族、朝鲜族、回族等少数民族饮食特色;旅游饮食开发与旅游节庆开发相结合;建设饮食文化网站,扩大旅游产品营销范围。

(五)项目开发

着眼打造国际文化名城,山海关古城开发,内城结合“一带、两轴、四大片区”的功能布局,在项目摆放上突出明清市井文化和长城军事文化的核心特色,设置不同的文化主题,如军事文化、儒家文化、休闲文化、民俗文化等;古城外围立足长城、滨海两大特色,体现内城与外围的联动、拓展,古城与长城、滨海的互补、交融。

1.长城文化项目

以史实、事件为基础,以“八旗营寨”为核心,以山海关总兵府项目为抓手,全面展示山海关在中国历史上军事要塞的重要地位。打造“中国国际长城文化节”,设置长城太极表演、长城小马拉松、长城风筝节、长城商务节、“山海雄关”大型实景演出等项目;打造品牌项目“长城大讲坛”。打造长城影视基地。

2.儒家文化项目

山海关古城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是古临榆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浓郁的儒家文化不仅弥散在小巷、街区,还留下了先师庙、榆关书院等经典建筑,以古城书院项目为抓手,充实儒家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将文化论坛、实物展示、经典讲唱和文艺展演结合起来。

3.休闲文化项目

休闲文化项目要突显内城、外围的不同特色及其有机结合,依托内城独具特色的北方四合院,开发“游在雄关,住在古城”特色客栈,充实特色现代休闲项目,实行酒店式管理;打造特色旅游产品——“长城人家游”和“海誓山盟·长城婚庆度假游”;打造海基休闲观光平台和通道,开发海上国际休闲会馆;开展时尚沙滩、海上休闲项目。

4.民俗文化项目

全力打造冀东文化休闲会馆、冀东大戏院项目,全面提升王家大院(山海关民俗博物馆)文化内涵和表现方式,依托街巷民居开发民族特色文娱体育项目;开发特色饮食。

5.智能助游项目

将科技元素注入旅游业,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业整体竞争力,提高旅游业各要素和环节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智能助游系统,应实现景区地图展示、景点影音解说、景区交通网络、景区服务介绍等功能。

结语

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对地域文化资源的需求和依赖就愈加明显。地域文化内涵成为塑造旅游文化的灵魂,已成为发展旅游经济的内驱动力和塑造旅游品牌的重要元素。旅游开发重塑了地方形象,旅游的开放性也打破了地域文化的区域限制,重新树立了地域文化的魅力和现代价值。旅游开发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教化、激励、导向功能,谋求地域文化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

[1]孙忠.地域文化在旅游规划中的重要性研究[J].知识经济,2010(21):128.

[2]杨艳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途径探讨——以河南省为例[J].人民论坛,2012,12(下):102-103.

[3]杨子江,王秀红.古城文化型景区旅游真实性实证研究——以丽江古城为例[J].旅游研究,2010(4):22-26.

[4]侯兵,黄震方,陈肖静,等.文化旅游区域协同发展的空间认知分异——以南京都市圈为例[J].旅游学刊,2013(2):102-110.

[5]严荔.我国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策略——以四川省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0(5):105-108.

猜你喜欢

山海关秦皇岛长城
山海关水关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收复山海关(油画)
秦皇岛煤炭价格行情
秦皇岛煤炭价格行情
国共争夺东北第一仗:杨国夫勇战山海关
守护长城
2019《中华诗词》第16届秦皇岛·金秋笔会在秦皇岛举行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