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通文史哲学的有益探索——评刘培《两宋辞赋史》

2013-08-15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文赋辞赋文人

张 丽

突破人文学科壁垒,建设性地回归传统的文史哲学融通的学术,这种研究路径在目前学术界颇具感召力。日前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培的专著《两宋辞赋史》(上下册),在这方面的探索颇具启发意义。

对于文体研究来说,回归历史,还原文体发展的原生态,首先面对的是对文体的定位。长期以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一命题深入人心。此命题自有其合理性,但是它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很容易遮蔽同时代其他文体及其文学发展史的真实面目。宋代文学的研究,即存在这样的情况。“宋词”向来被认为是“一代之文学”,因此,宋词这片园地上麇集了太多的学人,他们一代又一代反复耕耘于此,许多成果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有相当的成果则是低层次低水平重复,意思不大,而宋代文学其他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冷清多了。至于宋代辞赋,则问津者更少。该书全面揭示了宋代辞赋在当时的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辞赋在宋代文化生活当中所处的位置和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辞赋多彩多姿的艺术世界和它在反映社会学术方面的独特意义,对宋代文坛和宋人心态的嬗变有一个新的认识。本书作者想说明:宋赋开拓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辞赋这种文体反映生活、表现心灵、展示汉语语言之美的功能,在宋代文坛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在辞赋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宋代辞赋追求诗歌的那种音乐节奏和要眇宜修,融合散文的流畅跌宕和生气远出,迎合了宋代文学融通众体情理兼备众美兼具的发展要求,因此,在宋代文人心目中,辞赋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甚至是尊崇的。

由于学术界对宋赋的长期漠视,相当一部分学人对其非常陌生,对宋赋的了解,也就是欧阳修、苏轼的那几篇赋。有的人竟然想当然地以为宋赋“都是律赋,没有什么意思”,不了解实际情况,把元明时一些人出于推崇汉魏辞赋的立场而偏执地宣称“宋无赋”的谰言文不对题地加以重复、发挥,这是相当幼稚、不负责任和缺乏学术品格的。其实文学研究路数众多,无所谓孰优孰劣,但是,许多学人盘桓于宋词的疆界内流连忘返,不仅对宋代的历史学术等漠不关心,甚至连与宋词有直接联系的宋诗宋文也没有兴趣。研究文学而不深入当时的社会,这种眼界,的确让人难以苟同。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宋代“一代之文学”的桂冠并不是天然地生长在“宋词”的头上,在宋人的自我评价中,他们的“一代之文学”是“宋文”。宋人看重经术和性理,看重情理兼备和吞吐纡徐,宋文包括辞赋正是适合这种文学观念的重要载体,而“词”在当时则被视为末技,处于文学的边缘。在元明清时期的大多数正统文人看来,宋文仍然是宋代的一代之文学,“词”则逐渐被一部分非主流非正统文人所看重。宋文与宋词地位的消长原因复杂,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宋文”之“一代之文学”地位的逐渐丧失,其实是古代正统学术研究的偏移或者断裂,其幕后是礼乐教化和个性解放的角逐。但是,连同正统学术一起旁落的还有融通文史哲学的治学精神。今天,如何建设性地回归传统学术,如何树立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治学精神而又具有深挚的人文关怀和普世之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该书的探索是相当有价值的。

此书是国内学术界和国际汉学界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宋赋的专著,其价值不仅在于开拓学术领域方面,更在于对融通文史哲学的治学方法的探索,该书以文本解读为核心,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辞赋在社会文化方面的价值,揭示其“原生态”。作者在扎实的文史哲文献把握的基础上,细致梳理辞赋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联系,通过对辞赋文本的深入解读来展示其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意义。该书突破传统的文学史和文体史的惯例,以辞赋为基点,深入到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在文化史的背景下全面考察辞赋的发展。其对诸如理学与辞赋、党争与辞赋、专制政体与颂美文学的关系等问题的讨论,极具开创性和启发性。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部专著的探索意义不容忽视。

从文本的整理而言,这部专著是目前对宋代辞赋最为深入全面的整理研究。几乎目前能见到的古籍、碑志、石刻甚至目前仍以崖刻状态存在的作品,作者都注意到了,讨论到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文学倾向于破体为文,许多不以“赋”名篇的作品其实就是赋,是对赋体杂文的发扬光大,这些作品,作者广泛收集阅读古籍,做了非常深入细致的钩稽工作。

融通文史哲学,其实就是深入当时的社会,深入当时的学术文化之中。从文化史的角度着眼,这部专著揭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文化现象。宋初辞赋呈现出雍容闲雅的治平心态,这是百年太平无事的环境和对文臣的优渥政策涵养出来的一种自足情绪。从宋初开始的崇儒,文人们也自觉地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使命,然而相互掣肘的官僚体制却不能使他们充分施展抱负,只能修己,求得内心的平静。著者围绕这个主题分析宋初辞赋,得出许多较为公允的结论。又如对于文赋的问题特征、形成原因,不少学者作过见仁见智的探索。作者通过排比审察前人成说与考察当时文坛的具体情况和作品,根据古人从题材和体式两个方面确认文体的习惯,否认了那种以为“文赋是先秦汉晋古赋的模仿”的说法,并断言说:“文赋的出现主要是中唐以来散体文风向辞赋渗透的结果”。对古今学者的共识“散体为文、骈散结合是文赋的基本特征”,他又大胆怀疑,以为“这一标准有失宽泛”。鉴于“赋的文体特征往往与表达的内容、风格密切联系”,他认为“从内容上看,北宋的文赋有两种不同的走向”:“一路由宋初议论之文发展而来”,另一路是“以散文语势来抒情写志,抒发深邃的人生感悟。”由此第一次给出了文赋新概念,即:“宋代文赋是以散体语势微行文风格,以议论治乱、心性修养和抒发人生感悟为内容的一种赋体。它的语言浅显平易,追求理趣韵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提出了“散体美文化文赋”这一新论断。还有对破体为文的阐释,也比较精彩,对宋代的诗歌散文词曲研究具有普遍意义。其他如北宋时期儒家人格的确立、园林在宋代文化中的意义、宋代文人从高雅到世俗的嬗变、耕读传家传统的深入人心等,都是在文学和文化研究中意义重大而为学者所忽略的问题。

由于融通文史哲学的需要,该书结构布局编排上颇费苦心。它以时代先后为线索,先综述后分论,然后以类相聚,辨析异同。重点比较突出,条理较为分明。著者尤其擅长辨识赋学风格:各种不同赋体的异同,不同时代同类赋家的异同,同一时代不同赋家的异同,兄弟之间不同性情对赋风的影响等等,都能条分缕析,定位较为令人信服。其中对宋氏兄弟、刘氏兄弟、新旧党人、苏氏兄弟、两宋之际社会文化之嬗变、理学与辞赋等的论述,颇多新见。本书对宋代辞赋的宏观定位是建立在可靠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的,他的细部研究颇多精彩之处。如作者论晏殊赋作,通过“细读”其《中园赋》,指明此赋“描绘了理想的丰腴生活图景”的同时,也揭示了其中所含的“如沐春风般的舒适闲逸的治平心态”;通过详剖其《雪赋》,论定说:“它是作者的意识在自由地流动,是一次审美的心理历程,是闲散的心灵在体认美的艺术境界。”然而作者的目的并不囿于微观的透视,而是由此来“显微”北宋中期赋作中流露的治平心态。而且在结构布局中也注意到对辞赋创作环境的开掘,这是以前的文学研究者颇为忽视的问题,如对北宋后期辞赋与文人文化生活关系的讨论,就比较精彩。

走文史哲学兼容的治学之路,必须把扎实的功底和开阔的眼界结合起来,不然很容易陷入故纸堆中不能自拔,见木不见林,眼界狭窄,思维壅塞混乱;或者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甚至游谈无根,肆意发挥。本书作者既文献功底扎实而又富于缜密的学术思辨,分析问题有理有据,高屋建瓴,发人深省,令人信服。很好地避免了这些倾向。全书征引繁博,辨析清楚,材料得体,钩稽深入,尤其是在注释部分,作者对一些重要的篇什、历史事件、文化现象等,详加辨析梳理,这就巧妙地回避了因考辨而带来的正文文气滞涩。通过正文与注释的恰当配合,作者对许多历史文化事件、学术思潮、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考证,如对梅花意向的论述、南宋初期的爱国精神与世俗情调等,就非常令人难忘。同时,作者对目前的前沿理论也相当了解并能够准确把握,如这部专著的总体架构,其实是从社会文化学着眼的,而对作品的分析始终依托着文学接受理论和文学心理学。

全书醇厚优雅的论述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夫比较精当,全书语言清新流畅,举重若轻,其精炼的观点概括和独具慧眼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如他说:“历史一次次证明,享乐之风和文化专制的合力会导致社会风气的庸俗低下。宋自立国之日起就提倡纵欲享乐,以消磨文人意志。南渡以后,享乐之风并未因国难而有所收敛,反而愈加炽烈。”“南宋初期险恶的政治环境和文化专制使文人对政治由失望走向彻悟、麻木,济世救民的崇高感失落了,这两个世界(指仕与隐)走向分裂:在廊庙则言济世,甚至欺世盗名;在江海则谈风月,魏阙之思几乎消磨殆尽。北宋后期文人的那种深沉的忧患意识演变为对人生、命运的空幻和悲凉慨叹;那种对忘却名利、澄澈精妙、高雅隽逸的心灵境界的企求,演变为对世俗庸常生活的体会、玩味和讴歌。两宋之际的辞赋,真实地记录了文人心理的这一历程”(第四章第一节)。又如“理解任何历史时期的关键,在于找出决定该时期形态的主要动力。南宋时期,有几种发挥作用的强大动力,决定着国家政治生活和文化形态的走向。首先是延续王朝命脉的动力,其次是延续华夏文明的动力,再次是延续士绅阶层与君王共治局面的动力”,并在注释中进一步指出:“对王朝命脉与文化的忧虑以及对文治局面的捍卫始终是人们关注的核心。至于对金人的战与和的分歧与争论,除了党争的意气用事外,更多的是对金采取卑下的还是强势的外交态度的分歧。王朝的两次北伐都缺乏长远的规划而且是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匆忙出师的,主事者似乎没有从心底里做好彻底光复的准备,他们只是想获得某种象征性的胜利以调整朝中各种政治力量的格局”(第五章第二节)。辞赋是适于歌颂的一种文体,作者在讨论歌颂文学时,总是将其与当时政治的专制程度密切联系起来,如在讨论南宋后期文学的帮闲习气时,作者指出:“帮闲之大者,乃是为当道歌功颂德,润色鸿业,所谓歌颂文学,即宣上德以尽忠孝者也。颂美文学的消长与专制集权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强弱同步,专制的环境极易练就文人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伺机献媚、邀宠固宠的习气。南宋的大部分时间里,权臣政治是其主要特色,文人们不仅要为朝廷鼓吹讴歌,还得为权臣乃至那些握有重柄的热官歌颂”(第六章第一节)。像这样富于哲思发人深省的论断在全书中相当多。

总之,这部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的专著,以其开阔的学术视野、深入的文献整理功夫和勇于探索、融会贯通的魄力,以及行文中所彰显的深切的人文关怀,必将给予人文研究者以深刻的启示。可以说,它既是一部文体发展史,也是一部独特的文化演变史、士人心态演变史。

猜你喜欢

文赋辞赋文人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论民国辞赋学史的建构及其意义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陆机巧而碎乱”辨
《文赋》对当下写作教学与实践的启迪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文人与石
陆机《文赋》的抄本及译本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