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

2013-08-15何继勋郑宏颖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中国化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

何继勋,郑宏颖

(武警后勤学院,中国天津300162)

党的十八大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其中,理论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勇于推进理论创新的特征。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认真总结党的理论创新经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做一简要论述。

一、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根本是立足实践,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的根本是其实践性。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P146)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的理论以后,也“不能把它们限定在僵硬的定义中,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2](P17)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曾说:“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3](P381)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在反复告诫后人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中国几十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经历过成功、挫折乃至失败,但无论成功与失败都从正反两方面反复印证着一点,这就是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时刻不能脱离我们的实践,脱离中国实际。任何一种理论形态的形成,当然都需要有相应的概念和范畴、逻辑演绎以及理论原则的支撑,但是,理论的最终来源决不能简单归之于理念的神秘性和深奥性,只有活生生的实践才提供了人类思维演进的驱动力。历史条件和实践水平的变化,奠定了后人超越、突破前人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前夕,我们党就明确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随后,吹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改革开放伟大号角,3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突破性发展,创立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绝非出于一种单纯的理论创新的冲动,而是出于解释和回答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要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新的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实践发展、理论发展和制度完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的过程,而根本点就在于立足实践、勇于实践。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党善于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推进理论创新,并坚持运用理论创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立足实践、创新理论、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是我们党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新时期我们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但是今后的路具体怎么走,还需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认识。

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核心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努力实现坚持与发展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地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核心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几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启示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行动指南性、科学方法性、不断发展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科学的态度。一是坚持。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义就在于通过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方法。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P742-743)新时期伊始,邓小平就指出:“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5](P173)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反复强调:“我们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如果头脑里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就不可能以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认识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6](P491)“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新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7](P2414)二是发展。要坚持不懈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讲:“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是长青的。”[3](P26-27)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深刻地指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5](P291)我们党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认为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始终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不承认世界上有任何终极状态和终极真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代和世界形势的新变化紧密结合起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8](P21)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创新过程,就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建设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其基本要求就是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当代化和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使之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来实现,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以便被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从而在中国大地扎根、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化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办法,用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就是按照新的时代条件,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永葆生机和活力;把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四化”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同时进行,有机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空间维度上,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个特定国度中的民族化、具体化、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在时间维度上,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就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关键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的鲜明特征就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国情和世情的认识,进而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构成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轨迹。

首先,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这就是要有从世界历史的整体角度,认识和思考中国社会主义问题的全球意识。邓小平指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5](P274)从党的十三大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从党的十四大起,就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表述扩展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从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念中明确地注入了“当代化”元素,并且在概括邓小平理论的特点时,明确地提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强化了“世界眼光”意识。[9](P729)“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10](P10)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在这一变化进程不断加深的世界中,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不断完善我们的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中,必须使这个理论本身具有一种开放的内在品质,主动迎接多极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以广阔的视野了解和研究这一进程中各种社会现象和思潮,特别是注意运用最新的世界进步因素来说明和发展我们的理论。

其次,要不断解放思想。3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新时期开始,邓小平首先提出了解放思想的问题,他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001年江泽民“七一”讲话、党的十六大报告和胡锦涛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都强调了“三个解放出来”。即全党同志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胡锦涛强调:不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再次,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理论特色。与时俱进就是理论和认识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实践。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1](P55)恩格斯也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而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4](P284-285)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反映时代的问题,回应时代的呼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准确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理论、思想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把和平与发展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在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创新了社会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党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开拓前进。

最后,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这就是要有发展的观点和过程意识。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一种运动,还是作为一种制度,都是在实践中,在发展中,它不可能停留在某一固定的时空,既然时空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那么社会主义就必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必须善于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其中包含着我们要有过程意识,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他特别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他还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创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理论空间十分广阔,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将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四、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基本方法是密切联系群众,努力实现理论的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的本质就是其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就是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科学问题,一是价值问题。前者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本来面目,知道怎样改造世界;后者认清客观世界同人类自身关系,知道怎样对待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前者追求科学和真理,后者把握和实现价值。为此马恩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遵循唯物史观科学与价值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实现了科学维度和价值维度的统一。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交融在一起的,社会发展是包含着价值意蕴的历史运动。社会运动与自然界不同,本质上是一种在客观物质条件制约下,由人所主导的发展过程。在社会历史领域里,发展与不发展不仅是以社会客体发展的程度来界定的,而且是以发展的结果对主题的价值关系来确定的。在马恩的视野中,探讨社会发展规律与追求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里讲也就是科学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唯物史观这个科学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4](P241)科学社会主义既是一个符合历史必然性的真理体系,又是一个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价值体系。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始终坚持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要一切为了群众。社会主义首先要尊重规律、尊重科学,但同时要追求价值。社会主义价值是社会主义的神韵,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内容。搞社会主义当然需要知道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和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知道社会主义的功能、价值、目标和任务,即社会主义是干什么用的,社会主义的一切制度、体制、模式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的问题来设计和建设。其“用”就是其价值,就是人民性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要始终把握好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仅勇于实践、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而且始终致力于强调和阐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获得了其真理性的证明,又得到了价值性的证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内涵和价值目标的全面系统地阐释作为主题的,都是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抓住了生产力和人民利益这个根本,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从世界观和历史观层面端正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我们党看来,社会主义是基于利益的考量而提出来的,着眼于最广大民众利益的需要和满足,离开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就是要更好地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就是要使社会主义不仅要富,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地体现出它更能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能为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创造条件,更能实现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更能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的理论,才算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理论。

其次,要始终坚信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我们党力量和智慧的源泉,要密切联系群众。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就要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在理论创新的进程中,密切联系群众,倾听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当年,毛泽东讲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时,明确地指出:“简单地说,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下决心长期下去蹲点,就能听到群众的呼声,就能从实践中逐步地认识客观真理,变为主观真理,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如果行不通,则必须向群众的实践请教。”[12](P324)新时期我们党更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所向,最终决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13](P11)要密切联系群众。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列宁选集(卷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邓小平文选(卷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9]龚育之,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1]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

[12]毛泽东文集(卷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胡锦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07-02.

猜你喜欢

中国化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