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和谐社会的伦理价值取向

2013-08-15宫秀芬教授辽宁省委党校沈阳110004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诚信伦理

■ 宫秀芬 教授(辽宁省委党校 沈阳 110004)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必然要求。从伦理价值角度来看,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取向。

公平正义取向

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第一次如此凸显“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道德理想。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实践已经表明,致使社会不和谐有诸多要素,但社会缺少公平正义是关键所在。只有遵循公平正义原则,才能在目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情势下,协调好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关系,取得各阶层人们和不同利益主体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增强社会凝聚力。

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等“刚性”因素的保障,还离不开公民道德、社会伦理等“柔性”因素的作用。正如美国著名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所言:“公平、正义不仅是一种伦理价值,也是法律、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体系”。其中伦理支持有时比制度安排更重要。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作保障,还尤其需要每个社会成员以道德意志约束自己,使公平正义不仅成为必要的制度选择,还成为重要的伦理价值取向。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加强对自己的道德约束并作出道德努力,增强促进公平正义的责任感,再加上必要的制度保障,才能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持久性、稳定性。

在西方国家,“公平正义”早就被视为和谐社会的条件。如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和谐”,新自由主义思想家格林提出的“政治和谐”,都是将“公平正义”理念贯穿其中。我国正处于改革深化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公平正义理念的秉承和坚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同时却出现了贫富差距扩大、下岗失业、贪污腐败等较为严重的影响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贫困人口、新弱势群体的出现对于社会公平正义提出了严峻考验和挑战。

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的急剧转型期,各种利益矛盾很突出,需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而公平正义是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的伦理基础。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使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使各种社会矛盾得到有效解决,使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这也尤其需要公平正义的伦理精神的支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平、平等的发展机会,以缩小贫富差距,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公平正义包括政治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和程序公正等,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在法律面前平等,在一切社会制度面前平等,核心在于使人们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平等地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如马克思所指,“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公平正义还要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人们在享有各种权利的同时也要尽相应的义务。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倡公平正义,还尤其需要为人们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保证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避免特权行为。

公平正义的伦理精神是“民主法治”的前提。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最根本的特征。也正如此,在“六项要求”中,“民主法治”居于首位。民主本身就蕴涵着道德要求,也蕴涵着公正平等的伦理精神。民主包括权利自主、对人权的尊重等,这些都内涵着道德公正和意志自由。一方面,公平正义有助于民主法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民主法治也有助于公平正义理念的树立。通过发展民主政治,健全公民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扩大公民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有序参与,有助于公民更好地诉求和表达利益需求,实现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也是“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要求的重要前提。因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将增加人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人们的创造活力。因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将有助于减少仇富恨富心理,减少利益矛盾冲突。这些无疑有助于社会的“充满活力”和“安定有序”。

公正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话题,也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日益凸显。在社会转型期,当传统的社会秩序被打破,传统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伦理之间的高度整合被瓦解,尤其需要从伦理学的角度来阐释“公平正义”。 建立人与社会的伦理道德规则,均衡好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利益分配的均衡,并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助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并特别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我们坚信,以公平正义的伦理精神作为社会运行的根本前提,使公平正义的伦理价值观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道德力量的作用,将有助于“和谐社会”从“社会理想”演变为“应然现实”。

诚信友爱取向

诚信友爱堪称中华民族传统伦理文化的精髓。中国自古以来就很崇尚“诚信”。《礼记·中庸》对“诚”与“信”的意义都有涉及:“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人无信不立”。关于“友爱”,历史也从不缺乏。众所周知,“仁爱”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诚信友爱”重又引起关注,也必然要求赋予其时代特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社会进步也日益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到人们的精神和思想上,也体现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实践证明,经济发展对社会精神和思想有正向促进作用,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但有时也发生负面影响,甚至产生比较严重的负效应。经济发展容易导致人们物质欲望的膨胀,也容易导致人与人关系的异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深入,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在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改革和建设中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情势下,人与人之间防备、淡漠甚至是虚伪、欺诈多了,而诚实、信任、友爱、互助这些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品质却明显不足。

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伦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当人与人之间关系出现明显的异常之际,尤其需要伦理价值观的弘扬。且和谐社会所要求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不仅仅是变“异常”为“正常”的问题,而是需要构筑高标准、高要求的人际关系。它要求人与人之间应该以诚相待、彼此信任、互助互爱、和睦共处。也正如此,将“诚信友爱”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作为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意义深远。此外,诚信友爱不仅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也有助于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秉承诚信友爱的道德规范,将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感和凝聚力。

诚信友爱不仅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精华所在,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走过几百年的市场经济之路,尽管市场经济崇尚“竞争”,但竞争并不排斥合作,而诚信是合作的基本前提,所以诚信在这些西方国家很受礼遇。如果古老的东方国度以市场经济为由,丢失了曾带给其荣誉和尊严的诚信,实在令人痛心和遗憾!实践已经表明,诚信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诚信并不妨碍竞争。恰恰相反,诚信才是人们在竞争中最终获胜的“秘密武器”。强调诚信,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减少社会功利主义的盛行,使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而强调友爱,能使人学会关心他人,进而关心整个人类,增加人的责任感,激发幸福感。同时,一个诚信的社会和国度交易成本明显降低,所以,如果缺乏诚信,社会必将处于一切人与一切人相互敌对的状态,生存成本增加,这样的丛林社会无疑将会使所有人都最终深受其害。

诚信友爱同样是实现“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要求的必要条件。如果人们失去彼此之间的真诚、信任、互助、友爱,取而代之的是虚伪欺诈、唯利是图、冷漠淡然,将带来人心的戒备、道德的危机。长此以往,人际关系冷漠甚至变质,道德危机甚至沦丧,整个社会缺少和谐安宁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也影响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诚信友爱是“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前提。

理论与实践都已深刻表明,构建和谐社会,仅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而诚信友爱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我们期冀,以诚信友爱作为人际关系最基本的道德约束和行为准则,将使人们在彼此真诚与信任之中感受到人的价值和尊严,在彼此友爱和互助中用爱的强音谱写社会生活的和谐篇章。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取向

人不仅要与人、与社会和睦共处,还要与自然和睦共处。因为社会发展是在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的。

在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由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相对不足,人与自然是平衡的、亲近的、和睦共处的。但是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变异。具体表现是,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忽视了对自然规律的遵循,无意甚至有意地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不足等困境。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经使相当多的地方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大量生态难民涌现。

在对待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应该首先清醒地认识自然发展规律。恩格斯曾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此外,人类还应清醒地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尽管人类的需求和欲望从无止境,但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实践证明,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企图征服和控制自然,忽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无限地牺牲自然来满足人类需要,都将遭遇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如此说来,并不是强调人只能对自然“顶礼膜拜”,那就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人既不能破坏自然,也不能脱离自然,关键在于,如何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该从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视角来对待人类的生存发展,寻求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的一致性。

中国是人口大国,资源短缺问题极为严峻。尤其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于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关系到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而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谐进步的瓶颈因素。而且中国的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国际化,一些国家借环境问题提出中国威胁论,要求中国承担环境义务的国际呼声越来越高,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环境摩擦。而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自从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之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执政党的重要执政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继续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提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具体要求,充分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在实践中,提出“绿色GDP”概念,使环境保护和社会生活更好地融合。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 的传统伦理观念。无论是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都要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观念。人类应该充分尊重自然内在的价值规律,遵循道德规范特别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的伦理价值观,从道德角度思考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要对社会、对他人履行道德责任,还要对自然履行道德责任。通过人的自觉、自律,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同样是和谐社会重要的伦理支撑。

一个社会只有充满公平正义、成员间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和谐社会。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诚信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