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老舍笔下的襄阳

2013-08-15王新萍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襄樊襄阳老舍

尚 炜,王新萍

(湖北文理学院 文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1937 年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企图吞灭中华的“卢沟桥事变”,全国许多地方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烽烟四起,中华民族到了存亡绝续的关头。在这种情况下,老舍的生活也随着国难而发生了重大转变。原本过着宁静的书斋生活,对政治不太关心的他开始投入到全国文艺界的抗日大军中,于1937 年11 月,独自挤上南下的最后一列火车,投身于复杂激烈的社会现实中。当时的文艺界有着众多的团体和派别,政治倾向迥异。然则1938 年初,全国所有的爱国艺术家们抛弃了过去的政治信仰和派别,星聚武汉,他们主动团结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担当起宣传动员民众,营造氛围,鼓舞士气的责任。走出素日徘徊低吟的斗室,去感受祖国大地上的枪声炮火,为祖国的抗战胜利争一口气。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文艺界经过几次筹备会议后,在武汉成立了“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旨在一致对外。这是一个巨大的抗战文艺组织,《发起旨趣》写道“漫天轰炸,遍地烽烟,焦诲的城市,血燃的山河,在日本强盗帝国主义的横暴侵略中,中华民族正燃起了争取生存和解放的神圣炮火。……我们感到文艺抗战作用的重大,散处四方的文艺工作者有集中团结,共同参加民族解放事业的必要。……民族的命运也将是文艺的命运,是我们的文艺战士能够发挥最大的力量,把中华民族文艺伟大的光芒,照彻于全世界照彻于全人类……”[1]“文协”的成立让老舍看到了希望,也带给了他无尽的感动。作为文坛巨擘,也在此表达了他愿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的精神。他变成了“文艺界的一名小卒”[2]。在这次南下的途中,他经过了襄阳,写了《老河口》、《襄樊》(即今襄阳)、《南阳》等与襄阳有关的诗篇,这些诗篇后来辑录在《剑北篇》中。同时为了纪念在抗战中牺牲于襄阳这片热土的孤胆英豪,还写了有关的话剧《张自忠》。

一、“文协”的成立及老舍来襄阳

1938 年3 月27 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总商会礼堂举行成立大会,老舍是此次大会的筹备委员之一。清晨,老舍就从武汉大学出发,渡过长江,到达汉口。这一天,总商会大门前扎着彩牌,一条白布横过宽大的马路,写着雄大的黑字“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老舍会见了到来的各位文艺界先生,有丰子恺、王平陵、华林、宋云彬、钟天心、郁达夫、胡风等等。会后“文协”的工作开始正式展开了,老舍因为什么党派都不是,以及在现代文坛中的重要地位和他随和谦恭的性格而当选为“文协”常务理事和总务组组长。

1938 年7 月,文艺界的朋友越来越多,这让老舍感到十分的欣喜。尽管老舍有很大的热情,但是由于身体弱,他便决定停在武汉写稿子,作为理事为文艺协会跑腿。7 月底,武汉已遭过两次大轰炸,疏散人口的宣传与实施也日紧一日。老舍赞成疏散人口,并且愿为这事去宣传。尽管有千般不舍,为了做个文艺战士他还是离开了武汉去重庆。1939 年初,“文协”理事会决定由老舍、胡风、王平陵、姚篷子等分别参加慰劳总会南北两路慰问团,慰问国统区和部分解放区的抗日军民。慰劳团先到西安,而后绕过潼关,到洛阳。由洛阳到襄樊老河口,而后出五关再到西安。由西安奔兰州,到达兰州榆林,而后到青海、绥远、宁夏、兴集,一共走了五个月,两万多里。这次长征的所闻所见,老舍都记在了《剑北篇》里。1939 年8 月3 日,老舍所在的慰问团到达老河口,活动时间达一周之久,这在老舍整个慰问行程中还是不多见的。回到重庆后,他就写成了《剑北篇·老河口》。在老河口为期一周的慰问活动结束后,老舍又来到了慰问团行程计划中最南的一站——襄樊。1939 年8 月11 日,老舍开始在襄樊活动,并在回重庆后写成了经典之作《襄樊》一诗。老舍写成四幕话剧《张自忠》是1941 年1 月,他写《张自忠》整整用了三个月,在这个四幕的剧本中,选取了“临沂之战”、“徐州掩护撤退”、“随枣之役”和“殉国”,集中表现抗战将领张自忠的身先士卒、严明军纪、体察下情、深得民心,特别突出了他身上英勇无畏、与侵略者血战到底、战死疆场的精神,以此来激励抗战中的人民。在1940 年12 月1 日出版的《抗战文艺》“出版预告”上就写道:“张自忠将军七七抗战开始,迄至襄樊胜利,尽了不能再尽的责任,终之以身殉国,为抗战历史增加了不可缺少之一页,这一页的内容,由老舍先生,尽数月之光阴为之搜集整理,其《张自忠》四幕剧,即数月来之最后结晶,亦即占有抗战历史之一页之不朽之作。”在这部四幕的话剧中,有两幕的故事发生在襄樊。在老舍离开襄樊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动笔写《张自忠》,我们完全有理由把老舍到襄樊,看成是他写作这个剧本的一次实地考察,这其中既包括了军事形势、地理特征、军人气质、民众情绪等等。

1940 年2 月,“文协”成立已经一年多了。“文协”内部已经相当团结,研究部有四个经常的座谈会,集会时经常讨论文艺专题。组织部的成绩也相当的好,在香港、成都、桂林、延安、襄樊都有了分会;长沙、内江、宜昌等处都有了通信处。老舍在这里与文人们一起协力同心的从事抗战宣传工作。以争取国际舆论的同情、引起群众的共鸣。1943 年,“文协”总会因不能接济经费的关系,使各地分会会员有了一些变动。香港失陷,其分会不复存在,襄樊分会因理事都要到别处去工作,一时也告停顿。

二、老舍笔下襄阳的自然美

襄阳优美的自然风光在老舍的如花妙笔下得到了倾情赞美。“一片儿玉米,一片儿蓝靓”、“身在城中,还疑是郊园”、“云来,绿田色暗,云开,闪出青山一线”,在他的这些诗句中,我们眼前很自然的就会浮现出襄阳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的秀丽风光。曹玉玲说:“用我的话来说,襄樊是一个悲哀的半城,古老的襄阳城算是出了名。”[3]是的,古老的襄阳城以其灵秀的自然风光招引了不少文人墨客为她停留驻足。老舍来这里时值江山半壁,在那样一个战火纷争的时刻,这里的自然风光纵然令他倾情赞叹,他也不会在此时不合时宜的纵情其间。“护城的溪水风柔波浅/疏疏的绿柳,静静白莲/城楼瘦耸,树影微偏/诗人的古城啊真是在画图间!”淡水柔波、绿柳依依、树影横斜,眼前的幕幕景象作者感到仿佛置身于图画间,而在这样优美的自然风景下,战争却不期而至,原有的宁静招致嗜掠,“古静的襄阳/本来就清闲,现在更清闲得可惨”这样的战争让作者感到厌恶,感到憎恨,是战争将一个原本宁静的、梦境般的古城搅得鸡犬不宁,作者义愤填膺发出了呐喊“教他们认清这不是内战/不怕奔走,不怕艰难/他们要与国民同行同返!”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涓涓细流,汇聚成海,只要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其势必是锐不可当的。老舍就是以一个人的笔杆,号召人民大众团结起来,共同抵御侵略者。

老舍在这样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以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襄阳的自然风光,其目的绝对不是表面的,他是想通过美好的事物激起大众心理的共鸣,激发民众的抗战豪情,如此清丽秀雅的家园怎容他人随意破坏?他是在昭示人们唯有万民一心,众志成城,才能永保美好生活。他在《襄樊》中写道“襄樊,多么古远/襄樊,又多么清鲜/那么多的历史难道都是昨天/多少代的英雄与征战/多少代的诗境与江山/今天在这微茫的两岸/都立在我眼前!”表面上看,是作者在自我感慨,其实,这何尝又不是万千大众的悲酸。“古秀的襄阳,连个灯光也不见/是抱着什么诗里的辛酸/还是什么现实的幽怨?”昔日的襄阳是古秀的,人民安居乐业,闲适的生活着,隔三插五的就有茶园、戏园,市场也是一片繁荣,百姓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如今的现实却是满目疮痍,老舍这是在引导万千民众思考是谁破坏了他们的生活,经过他的点拨,民众自然会憎恨万恶不赦侵略者。正如老舍他自己所说:“我总期望我的文章在抗战宣传上有一点作用。”[4]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又不便直说,于是就用这种侧面引导的方式去激发大众的抗战冲动。那些谷子玉米、青青的河岸,还有那岸上的鸣蝉,一切的景象都给作者带来了视觉和听觉器官上的冲击,在老舍心中如此恬淡郁静的自然环境是珍贵的,是不容破坏的,是襄阳人民的财富,襄阳人民应努力反抗侵略,保护好自己的乐土。

三、老舍笔下襄阳的人文美

古往今来,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史在积淀中变得厚重,襄阳秀雅宁静的自然环境也为襄阳铸就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使得自然环境与人文底蕴相得益彰。这也是老舍在他的诗篇中大笔称颂的。

襄阳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统一,如果说环境美只是襄阳的外表,那么文化底蕴则是古秀襄阳的内在气质。邓新华说:“美学景观它特指以典型的富有美感的自然景观为基础并渗透着人文景观美的,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多功能的地域空间综合体。”[5]在老舍笔下,襄阳就是这样一个地域综合体,他在《襄樊》这首诗中这样说“多少代的英雄与征战/多少代的诗境与江山”“繁星似的古迹罗列在路边/诗人的墓碑,名贤的祠馆”重重青山、依依绿水,让在老遥舍想到了曾经在此吟诗歌颂的诗人,他可能会想到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想到李白的“落日欲没砚山西,倒著接梨花下迷”,想到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还有那历史上的三国之争,炎帝文化。眼前的文化古迹与历史的回想交织于胸,我们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是震撼,是折服,是面对历史的凝重,抑或是为襄阳这片文化沃土而自豪?可能都有一点,如今脚下的这片土地容不了他慢慢品味,前方的枪炮声还在不断响着“城远声稀,波平柳暗。”往事如烟,现实一片惨淡,在这个拥有两千八百多年文化底蕴的古静城市,现在是清闲得可惨,山水醉人心,襄阳的人民是否还沉酣其间,无力反抗战争?

老舍在他的作品中给了我们答案,他在《老河口》中是这样写的“与这清泉为伴/诗人弹弄着琴弦/多少超人的勇敢/多少血肉的奇谈。”诗人弹弄着琴弦以文化的力量配合抗战,而那些身强力壮的超人则以身作战,不畏牺牲,以血肉之躯捍卫家乡的领土,再演一段峥嵘岁月。后继者更是争锋向前,纵然生死疆场、血染江河。战争可以破坏环境,但是破坏不了人民的抗战决心,在老舍的笔下,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他是有意识的要将《剑北篇》写成我们民族在大敌当前团结奋战,不容凌辱的史诗。”[6]王栋的话也有力证明了这一点,而这些鼓舞人心的诗句自然又会激励当地人民英勇抗战。深厚的人文底蕴是渗透到襄阳人民的骨子里的。在紧张的局势下,他们不乱阵脚,进行娱乐性宣传,通过话剧京腔、墙报字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抗战,使百姓生活有条不紊,身体力行的投身战争。老舍在其话剧《张自忠》中也写到了百姓给军队送豆子、鸡蛋、野菜的场景,其中一位老翁的话让人刻骨铭心。他说“知道司令没的吃呀!哎,为了打鬼子吃了这么大的苦,我们还怕什么!我们半夜里给司令摘来的豆子!我们不给这样的军队做点事,还算人吗?”老翁的话很朴实,但却折射了襄阳人民身上那种知情达理、知恩图报,积极配合抗战的性情与精神,这就是襄阳秀美的环境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共同孕育的结果。在老舍看来,襄阳的文化底蕴令人赞叹、自豪,那些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精神传统也影响了当地人民,影响到了抗战,所以他坚信抗战的前途是光明的。

四、老舍笔下《襄樊》及《老河口》的创作风格

在老舍以往的作品中,读者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那种幽默风趣、京味浓郁的风格。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舍的作品反映着北京这个独特地域所孕育的灿烂文化。“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7]他在文学作品中将北京文化特色推介出去,如《离婚》中“到朋友家去,他的汗比话来得方便的多,有时候因看朋友,他能够治好自己的伤风。”使用的一些拉家常的口语,生动活泼;《骆驼祥子》中通过一个个经典语段来书写市民底层生活的出色表现等等。但是在途经襄阳的过程中他所创作的这些篇目却一改以往风格,以亲切自然的笔调,以诗歌的形式去描绘襄阳的自然风光、人文底蕴。在这些作品中,读者更多的看到的是静静的城垣、窄窄的街衢、深深的庭院、玉米田、湖泽畔、滔滔江水、青青河岸、圣贤遗迹等景物以及襄阳人民骨子里的友好与勇敢,以往的风格没有丝毫的展露,而且时而还用了一些高亢的笔调。例如,它在《襄樊》中写道“我们从昭明台走向厢关/护城的溪水风柔波浅/疏疏绿柳,静静白莲/城楼瘦耸,树影微偏/诗人的古城啊真是在画图间”在《老河口》中他写道“三步一家茶馆/五步一座戏园/河南坠子配着单调的丝弦/汉调京腔争鸣着古板”,“到夜间,灯明如昼,柳影姗姗/男女老幼,静立成环/儿童们唱歌,还加以表演/且歌且舞,声和步圆/小小的领导年方十二三”。这些语言具有一气呵成之感,与他以前的创作风格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襄阳这种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底蕴给了他强烈的刺激,给了他深刻的印象,让他感受到襄阳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值得倾情称颂,更重要的是当时特殊历史背景的原因,为了民族抗战,他极力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以此激起人民的抗战热情。“老舍的艺术创作,始终是为社会服务,如果为着时代的需要他是不惜牺牲自己偏好的。”[8]以群的这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为了民族抗战,老舍可以舍弃个人偏好。

襄阳作为中华大地上独特的一块领土,老舍他赞美这里清澈的泉水、赞美这里的青草流烟,也赞美这座历史名城的从容、恬淡。在他的笔下,襄阳不仅是孟浩然所写的那样仅有秀丽的山水,像王维所写的那样仅有寂静的风光,更有诗人的墓碑,名贤的祠馆,他通过自己的如椽大笔调动民众热情,去积极参加那如火如荼的抗战,去捍卫自己的家园。

[1]蓝 海.中国抗战文艺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31-32.

[2]老 舍.老舍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14.

[3]曹玉玲.襄樊印象[J].湖南林业,2009(2):33.

[4]老 舍.述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80-181.

[5]邓新华.三峡景观综论[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8(4):38-46.

[6]王 栋.老舍在抗战时期戏、曲、新诗创作述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82-85.

[7]舒 乙.谈老舍著作与北京城[J].文史哲,1982(4):86-88.

[8]以 群.我所知道的老舍先生[N].华西日报,1944-04-17.

猜你喜欢

襄樊襄阳老舍
北平的秋
襄阳销售打响春耕攻坚战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老舍的求婚
“襄樊”更名“襄阳”,助力历史名城建设
形形色色的美食服务车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履职尽责——襄阳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