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素质教育思想及其对高校实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启示
2013-08-15吴雪龙赵胤德
吴雪龙,何 麒,赵胤德
(安徽财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安徽 蚌埠233030)
一、中国古代近代教育家关于素质教育的育人理念
(一)孔子关于素质教育的育人理念
第一,孔子将德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在《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礼》是重点进行德育的课程内容。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德育外,在日常与学生的相处中,孔子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在当今社会,我们所提倡的德育和智育相结合的育人方式正是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而孔子正是在德育方面起到了光辉典范的作用。
第二,孔子将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应用。在《子路》中,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赞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句话说明《诗》被孔子作为授学的重要内容,绝对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背熟“诗三百”,而是要培养他们把其中的内容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样,孔子对《书》的讲授,也不仅仅是要学生背诵古代文书,而是要他们从中学习古代帝王的治国经验,并学会引以为鉴,从而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在古代,在当今教育中对学生提高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孔子将美育作为教育的载体。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和音乐可以很好地对情操起到重要的陶冶作用。《诗》是重点进行文学作品欣赏的文学作品集,而《乐》则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论语》等典籍中,我们还可以找到孔子重视艺术教育的其他佐证,例如在《雍也》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彼君子”的美学原则,要求弟子们做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在《论语》中有多处记载孔子“鼓瑟”、“击馨”、“与人歌”和《述而》中的“子龄是日哭,则不歌”,则显示出孔子经常参加一些音乐活动,这是他实施乐教,陶冶学生情操的一种重要方式。[1]
第四,孔子将体育作为教育的支撑。他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吸收了官办贵族学校的“射”、“御”等科目,这些都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课外,孔子也经常和弟子们进行体育锻炼。正是因为孔子重视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才为他活到73岁高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陶行知关于素质教育的育人理念
第一,批判应试教育,注重“五育”,发展“真人”。传统的应试教育把分数看得过重,只注重少数冒尖学生和以书本为主体的知识教育,把考试作为目的,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陶行知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在《说书》中指出,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应试教育只会让学生更趋向于书呆子,脱离生产实际和生产劳动,容易把好人变成废人。陶行知认为教育要办成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协调的全面发展教育,而不只是只注重分数而进行的应试教育,只有将“五育”相统一,才能培育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人才。
第二,“教、学、做”合一,倡导实践精神。陶行知特别重视各方面的实践因素,进而创立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1927年,陶行知发表了《教学做合一》这篇文章。在文章中他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实践,二是社会实践。在他看来,做的范围既包括作业、实习和实验,也包括看书、思考、观察甚至是讲解知识。他说:“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这是种稻的教学做合一。”[2](P72)陶行知重视实践,但是并不表示他轻视学习知识,他认为实践只有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充分实现,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二、西方素质教育的思想
(一)并不过于强调分数,而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根本目的
西方国家认为,一味地强调成绩分数和班级排名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当学校或家长过分看重分数时,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一个好学生不只是停留在分数上,还要有对学习的无限兴趣。学校对家长的建议是:尽可能的抽出一定的时间谈论他忽然产生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感想。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促进他们成长。
(二)注重个性化、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
西方学校往往更加注重个性化、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在课堂上,不像中国的座位布局,西方学校的学生会围坐在一起,共同讨论问题,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尊重学生的个性,顺应其发展。此外,西方学校非常重视社会实践,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占的比例很大,比如在荷兰、德国、法国以及北美国家的四年大学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是:一年级2:8,二年级4:6,三年级6:4,四年级8:2。[3]把绝大多数时间安排在社会实践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马思克主义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素质理论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而人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因此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素质的优化对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有着直接的影响,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前提;马克思对国民素质也做出了完整和全面的解释,认为它不仅包括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而且也包括了人的阶级觉悟、阶级意识;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实现全面发展人的素质最终目标的手段,即教育。同时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
(二)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当时我国教育中出现的重视智育,而轻视体育的现象,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他在《知识分子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他看来,德育、智育和体育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德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文化素质条件,智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知识基础,而体育则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身体保障。只有将三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此外,毛泽东针对当时大学中过分重视分数,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注入式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这一问题,他还提出大学生要重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他认为,大学生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大学生真正做到主动性学习,重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邓小平关于“四有”新人的论述
邓小平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四有”新人的理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对学生的教育,首先要树立他们崇高的社会理想,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其次要培育他们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此为基础,做一个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新人。
(四)江泽民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江泽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不断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则是人全面发展的思想保障。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胡锦涛关于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思路
胡锦涛首先要求全国高校要重视德育,并在德育为本的基础上实现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其次要求高校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多方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再次,鼓励学生能够运用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搞好课堂教育,又要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社会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古今中外素质教育思想对高校实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启示
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其中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和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人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就需要高校切实地培育全面发展的精英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古今中外的素质教育思想体现着素质教育思想的地域性和时代性,以这些思想中符合当前我国教育实际特色的内容为指导,进一步革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培育出大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实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顺应时代发展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1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一些理论观点也要随之具体的历史的发展。高校实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体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以往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时,传统的过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既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没能很好的结合当前实际热点问题,显得枯燥乏味。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历史作简略的讲解,而重点要放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怎样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结合当前国际和国内热点话题,联系马克思主义,让同学们自由地畅所欲言,老师起到点拨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思想走在时代前沿,引领时代潮流向前发展。
(二)高校实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开展素质教育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素质教育在我国顺应时代发展产生的理论成果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素质教育理论的情况下,创造出了适应本国特征和时代要求的素质教育思想成果。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教育方式正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当前我国的学生普遍受应试教育影响深刻,严重束缚了他们的个性,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我国现在实行的素质教育,就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主要包括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劳动技能素质教育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等方面。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的思维方式才能被打开,身体、心理、道德等方面才会协调发展。相信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素质教育思想时代化的影响下,我国的学生会向着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在千千万万全面发展人才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一定能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1]张玉霞.从《论语》探析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的现代理论价值[J].管子学刊,2007,(1):64-68.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李静,曾琴.中西方素质教育的差异研究[J].沧桑,2006,(4):122-126.
[4]李庆广.中美素质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