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负迁移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2013-08-15陈琳
陈 琳
(安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现代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口语教学,教学材料也对视听说有了侧重,但学生的口语水平仍然差强人意。从语音语调到遣词造句,无不折射出母语的影子。这也不得不让我们重视“母语迁移”这一语言现象,思考如何在口语教学中尽量消除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一、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和口语教学现状
(一)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现状
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水平普遍不高,虽然近年来,高校对口语教学很重视,在学生期末考试中也增加了口语水平的测试,但是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个别同学甚至不愿意说出口。即便能用口语表达自己的,首先在发音上就存在语音语调问题,发音的不标准自然影响到了与人交流,如听不明白对方说的话,不能被人听懂,从而导致交流不能正常进行下去。虽然已经是大学生,但在口语表达上,与高中相比没有较大进步,遣词造句仍然停滞不前,不能活学活用。非英语专业学生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而完全荒废了口语的学习和练习。有些学生即便考试卷面成绩不错,其口语水平和应试成绩却不是成正比的,这也是常常被提到的 “哑巴英语”现象。学生关注如何考过四六级,对于口语这个在四六级中不会考到的方面,是完全忽视了其存在的。学生缺乏动力,没有积极动机去学习英语,自然很难提高口语水平。
(二)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教学现状
以上种种问题与我们现行的教学模式是不无关系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没有专门的口语课,只安排了一部分的视听说课程。这类教材在编排上给口语练习安排了一部分的比重,但毕竟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还要保证听力训练的时间,口语练习时间则大打折扣,很难让学生进行团队练习。学生对视听说课程的认识不够,态度不正确,认为视听说课程就是听力课,教师只需播放听力即可,甚至有学生把这门课当成了放松课,认为不重要。学生对口语的不重视使得教师的口语活动开展不如预期。学生课上没有时间练习口语,只有少部分学生被老师提问,其他学生则完全懈怠;学生便逐渐失去了对口语表达的兴趣,不愿意参与课堂口语练习。可能学期始,教师在积极准备视听课,到了学期末,就不得不变成上纯粹的听力课了。
二、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
在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母语对我们的英语学习会产生影响,也就是所说的迁移(transfer)现象。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对于二语习得者来说,头脑中早已形成了大量的母语概念,有了既定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母语来学习英语,用已有的母语习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没有考虑到英汉语言的差异,语境包含的不同文化,因而口语表达能力差。我们常说的“中式英语”就是典型的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的表现。大学生在口语表达中,不仅语音语调用词,甚至表达习惯都明显受到母语的影响。虽然有些表达能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却不符合英语习惯,恐怕只有中国人看得明白。
三、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在口语表达上的表现
(一)发音方面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这一第二外语首先遇到的就是发音问题。发音不仅影响个人表达水平,而且跟听力能力也是息息相关的。而根深蒂固的汉语发音习惯对英语语音的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汉语是以音节或词作为其基本载体单位,属于声调语言;而英语是以短语或小句作为其基本载体单位,属于语调语言。(何善芬2002:34)汉语里有升降起伏的字调,而英语里却没有;英语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语调和重音,这恰是中国学生难以把握的问题。因而很多多音节有重音的词学生都很难正确发音,如refugee,interfere,acknowledge等。另外,中国教师在教单词读音时,一般采取教师带读,全班学生跟读的形式,但这种形式往往导致学生跟读时拖音严重,难以区分英语语音中的短音和长音,非常不利于学生对正确读音的把握。
(二)表达习惯方面
在表达习惯上,学生在英语习得过程中也习惯性地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受到母语表达的影响。笔者发现,很多中国学生在口语表达前如有时间准备时,会在纸上写下汉语关键词,然后再想出对应的英文,即便没有写的时间来准备时,他们也是在脑海里完成这一过程。所以他们完全是在用汉语思维习惯来建构英语的语言表达,可以说是有意识地造成了母语负迁移。比如,中国学生习惯性地用“人”做主语,特别多地用到第一人称,甚至有时也习惯性地用到“物”做主语,这是因为汉语的心理活动方式属于主题指向性思维,人称主语用的多;而英语的心理模式属于客体指向性思维或物称思维,非人称主语用的多。所以他们说出的句子大部分是以“I”开头,会说出“A lot of TV stations have the blind-date shows.” 这样的句子。英语讲究时态,汉语没有时态变化。中国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时,时态是最基本、最常见、也最不容易改的错误之一。还有一个几乎每个学生都会犯的错误,那就是在被问及反意疑问句时,中国学生的回答一定是想都没想的说“Yes”,比如被问到 “You didn’t go there,did you?”,学生肯定是回答“Yes.I didn’t.”。更让外国人匪夷所思的是,中国人常常会在电话结束时连续地说出好几个“ok”,正常交流时说出好几个“all right”。这正是无意识情况下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影响,是我们的母语心理习惯以无意识的方式干预着我们的口语表达,大大影响了交际效果,甚至造成交流障碍。
四、对口语教学的启示
以上谈及的都是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影响,虽然这种负迁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影响着口语水平的提高,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上,通过教师和学生学习时有意识地纠正,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即习得过程和学得过程。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无意识地吸收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正确使用该语言。“习得”能使语言表达更自然流畅。学习一门语言势必是从接受信息阶段过渡到表达信息阶段。从婴儿的学习语言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接触、视听是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而后是不断的重复,包括即时重复和凭记忆重复。因而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首先要做的是多听、多读,也即要为自己创造一个语言环境,浸泡在目的语环境中。要意识到口语练习的重要性,不断地重复,不断的地道的英语语言的输入必能促进流利的口语表达的输出。通过多次的英语地道表达的重复练习,将陌生的语言表达变成自己能脱口而出的东西,这是口语学习的第一步。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如果不了解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口语表达时难免会受母语思维和表达模式的影响而出现错误。所以在口语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适当地增加英汉语言对比知识,不光是这两种语言句子结构上的不同,也应提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比如,可以每两到三次课之后,总结学生的普遍性错误,并就这些错误进行探讨,适时补充英汉这两种语言的差异,这样,学生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改正自己的错误,在之后的口语表达中有意识地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教师应努力转变学生学习口语的学习习惯和心理习惯,提倡学生练习口语时能做到完全英语思维,不借助外界工具,尤其是汉语提示。此外,虽然多数学者认为口语教学中尽量不要去指出学生口语表达的错误,以免削弱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但在实际口语教学操作中,笔者以为,适当地纠正学生口语错误是有必要的。学生可以在知晓自己的错误之后,能够在以后的表达中刻意地纠正,这对学生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不断的重复下,将正确的表达变成习惯性的。
教师应在英语上和视听说课程上尽量增加学生口语表达的机会,为学生口语练习创造轻松和谐的环境,笔者通过对所教学生的课后了解得知,越是上课说的机会少,越是不想说,甚至对所给话题不去思考,口语自然每况愈下。鼓励学生说出来,是提高口语的第一步,大学英语教师应保证每位同学的口语表达机会,引导学生力排母语思维和母语表达的干扰,长期坚持,必能有所成效。
五、总结
母语负迁移是客观存在的,尤其突出表现在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上。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一客观存在,在实际教学中,多多加入英汉语言对比,文化对比,思维模式对比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若对这一现象不管不问,势必会影响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
[1]Krashen 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吴潜龙.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2000,(1):425.
[4]易兴霞.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J].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