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及物系统的三要素与意图的传递

2013-08-15桂永霞

关键词:行为主体参与者意图

桂永霞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50)

一、意图基体

印四海在《关于意图及其传递》[2]一文中将意图分为意图基体和意图变体。意图基体主要有与言语行为对应的拒绝、命令、请求、反对、承诺、陈述、宣告等等功能,意图变体主要考虑社会文化等因素或特殊场合,是一种策略,如礼貌意图变体,效果意图变体,情感意图变体等(本文对这些概念不一一讨论)。不管意图变体怎样变化,其意图基体是不变的。

印四海将意图基体分解为:

意图基体=行为主体+行为+对象+内容+时间+地点+方式+原因+条件…④

意图基体=话语+语境构成信息+推理假设⑤

本文感兴趣的是印文中语境或语境信息的构素到底是什么,怎样穷尽?印文以什么为依据把意图基体的构素分解为:行为主体+行为+对象+内容+时间+地点+方式+原因+条件…在意图的产生与理解过程中,什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及物性系统的三要素(过程,参与者,环境)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及物性是语言中表示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按动词分类包括6种过程,每一个过程由“过程(process)”,“参与者(participant)”,“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三要素组成。 六种过程如下:1)物质过程;2)心理过程;3)言语过程(单指表示说话的动词如 say等);4)行为过程(单指人体行为如哭、咳嗽等);5)关系过程;6)存在过程。[3](P106)[4](P82)

这六种过程,是从动词或动作类型的另一个角度划分,由于任何一个过程都由人类语言表述,因此六种过程也可统称为“言语行为”,与上节“言语行为理论”有不同点,但包含上节“言语行为理论”的功能:拒绝、命令、请求、反对、承诺、陈述、宣告等行为。 如:“It’s cold here”、“he’s coughing” 和“he said so”,前者是关系过程,中间是(人体)行为过程,后者为言语过程,但都能表示陈述功能。又“there is a snake or danger here”与“look out,stop and run back”,前者为存在过程,后者为物质过程,但都可以实现命令或警告的功能或行为。 又如“I’ll think about it later”,是心理过程,但却能行使礼貌“拒绝”的功能。

在物质过程,参与者被划分为:“动作者(Actor,即逻辑上的主语)”,动作的“目标(Goal,即逻辑上的直接宾语)”和“受益者(beneficiary,即逻辑上的间接宾语)”;心理过程的参与者只有“动作者(即逻辑上的主语)”;言语过程的参与者包括“讲话者”、“受话者”,“讲话内容”;行为过程的参与者被称为且只有“行为者”;在关系过程中,参与者被称为载体和属性;存在过程的参与者为“存在物”。

表示环境意义的成分包括时间、空间、方式、条件、程度、比较、伴随、因果、身份等等,可能出现在上述六个过程中。所有环境成分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过程中,但一般情况下部分出现在同一过程中,如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或原因状语等同时出现,也有很多情况所有环境成分全部省略。这些成分如果不在句子中出现,但实际上它们还是存在的。见例:

(1)A Would you like to see the film with me this evening?[2]

例(1A)句“话语”为表示心理过程的疑问句,即询问意愿,通过对这一过程三要素的审查或提问和推理,可以得出该过程或该语句行使“邀请”的功能。过程即动词是“喜欢、愿意(like)”,参与者为有三个:“你(you)”, “我(me)”, “内容或事件(to see the film)”。及物性理论把动词的宾语(或目标或内容),当成参与者之一。故该句中“to see the film”,既是喜欢的内容,同时也是一个物质过程 (这是次一个层次(表示依附关系)的过程):“看(see)”为动作过程,“电影(the film)”为看(see)的目标,即为次一个层次的参与者。环境成分时间“今晚this evening”是“看see”的环境成分。这些信息是话语信息,即外显的或明示的要素,也就是印四海所说的“话语焦点”。这些明示的要素,构成问题或推理:谁和谁,喜欢什么,做什么,什么时间等,即听话人获得如下信息:她问我喜欢什么;她问我是否愿看电影;在今晚,和他一起看电影?这些信息构成话语源即刺激信息,包含:行为,行为主体(“你(you)”,“我(me)”), “内容或事件(to see the film)”,“事件的时间”等,这些都是明示的语境构素。

综上所述,例(1A)句的三要素的关系显示,该句行使的功能或说话者的意图是:邀请。并且“为什么邀请”、和“在什么地方看电影”的环境成分,以及“参与者(主体)”的性别(语境隐性构成因素)构成一种可能性:男女恋爱的邀请。

我们得出结论,语境信息的构素(行为主体+行为+对象+内容+时间+地点+方式+原因+条件…)就是及物性三要素的构素(行为主体+行为+对象+内容+时间+地点+方式+原因+条件…),也就是意图基体的构素(行为主体+行为+对象+内容+时间+地点+方式+原因+条件…)。

三、推理假设与意图的传输

(2)A Would you like to see the film with me this evening?

B I have to read this book.[2]

推理假设,就是对及物系统三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提问、审视、推理和回答: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条件或什么原因以何种方式做了什么事情等等,然后做出假设:P在T时间L地点C条件R原因以M手段做了G事情等等。

推理假设有两个层面:句子内层面和句际层面。前面例(1)(即例(2)句A)我们讨论了句子内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句子的功能与说话者的意图,例(2)句B在句子内层面的三要素的关系我们从略。下面我们讨论句际(如例(2)句A和句B)之间三要素的关系。及物系统三要素在句际之间的关系构成意图的传输。

句A与句B融合成某种三要素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意图的理解与传输。

首先,例(2)B听到A有声的语言,就会考虑:谁在说话(你或 A),说什么(看电影),对谁说(我或 B),什么时间说的(现在)、什么地点说的(此地)、以什么方式说的(请求)、为什么这么说(?),条件是什么(?);他要干什么(和我一起看电影)、什么对象(我),看电影的时间(今晚),地点(电影院),方式(怎么去),原因(?),条件(?)等。B就会得出结论:A邀请我看电影。这是一个明白对方意图(邀请)的过程,或者说,该话语行使了邀请的功能。

然后B将新信息与大脑中程式化有关三要素 (时间、地点,说话人的方式、原因,说话人之间的关系等)已有信息综合加工,即推理假设,在大脑中产生“接受邀请”或“拒绝邀请”的意图。

第三,意图的表达。即在三要素之间进行假设推理,然后用三要素的构素作出回答。如,句B构成句A的环境要素(原因)。是一种省略的表达形式。也就是说,句B可以将“拒绝意图”用详尽的话语表达出来。汉语为:今天晚上我不能和你一起去那里看那部电影,因为我得看书。或者:现在,在此,我拒绝今晚和你一起去那里看那部电影,因为我得看书。这个详尽的表达,详细陈列了各种语境信息(行为主体,对象,内容,时间、地点),还陈述了推理假设的过程(不能去是因为…)。但是也可以简略地回答“我得看书”。

推理假设就是审视、判断、提问、回答及物过程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语篇层面,连续的句与句之间也构成三要素的关系(如例(2)句B是句A的原因),及物系统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语篇的发展、意义的表达和意图的产出。对及物系统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的推理假设是语篇理解或意图传输的普遍法则。

四、总结

及物性系统的三要素为 “过程”、“参与者”、“环境成分”。其中过程即“行为”;参与者包括“行为主体”、“对象或目标或内容”、“受益者”、“载体”、“属性”、“存在物”等构素;环境成分可析解为 “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程度”、“方式”、“比较”等构素。这些构素即语境信息的基本构素,也是意图基体的构素,同时对这些构素的提问、审视与回答构成推理假设。推理假设在意图的传递即意图的产出与理解过程中其决定的作用。

(注: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语言的模糊性与得体性》项目,项目编号:11B60)

[1]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2] 印四海.关于意图及其传递[J].外国语,2000,(2):21-28.

[3]M.A.K.Halliday,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4]桂永霞.英语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使用场合与意义的差异[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10,(01):80-84.

猜你喜欢

行为主体参与者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架构
财政违法行为及监督的演化博弈分析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辨析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