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制度的冲突——藏族与印度的一妻多夫制的渊源
2013-08-15陈丽
陈 丽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眼中的婚姻观念是一夫一妻制。何为夫妻?就是我们探讨的论点。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一般而言,婚姻一词的起源有三种说法:汉朝的郑玄说,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礼。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 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换句话说,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过程。这是一个古往今来亘古不变的道理,然而现时代的我们不会想象得到在藏族和南亚一些地区都出现了一种一妻多夫制(Polyandry)的婚姻制度。一妻一夫制一妻多夫制一夫多妻制,这些纷繁复杂的婚姻制度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文明,在这里我们诠释文明与制度的交替所产生的影响。
一、一妻多夫制的起源
婚姻的解释无外乎就是男娶女嫁的一种过程,然而现在的我们脑海里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一妻一夫制,一妻多夫制(Polyandry)大致有两个类型,一类为兄弟共妻(Fraternal polyandry)另一类为非兄弟共妻(Non-fraternal polyandry),又称纳亚尔亚。以最先发现有此俗的部落——印度东南部马拉巴地方的纳亚尔亚(Nayar)人而出名。我国出现这种制度最早应该追溯到公元前1700到公元前500年之间的青藏高原。而在南亚出现的早是在南亚的北印度,南印度,斯里兰卡,而关于二者的起源则是一个相当扑朔迷离的问题。关于青藏高原一妻多夫制的起源,国内学者持两种主要观点:一种是持进化论的观点,将其社会形态认为是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的中间过渡带,是群婚的残余。另一种观点则是功能论,认为产生的原理是封建农奴制的后果,这无异于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脱不了关系,由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导致生产方式的落后,这给一妻多夫制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生这种婚姻关系的上层思想就是根深蒂固的贫农思想,由于长久以来的这种封建思想的扎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不发达导致人们的思想得到束缚,在这种束缚中他们始终没有走出这个怪圈。一代一代的循环从而使他们一直生活在一种仅仅能吃饱的境遇,所以从现实上来说,他们没有富足的经济以至于更无法谈享受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所以一妻多夫制度就是他们的最好选择。
在青藏高原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有一个放牧少年,和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他们是青梅竹马,可是往往现实都是残酷的小姑娘的家人为了几头牛把女孩嫁给了别人,然而女孩的丈夫总是出差,放牧少年就照顾女孩,和女孩一起放牧,后来女孩的丈夫发现了,接受了这一现象。从此在青藏高原女子的这种现象被得到赞扬。而在南亚《摩奴法论》给南亚的一妻多夫制做了完美的诠释:此书集中反映了印度封建社会初期的习俗。其中第九章的颂语的第59条64条146条记载;在无子嗣的情况下,已婚女子可以合法的与其叔伯生子。此子成为 “田生子”第120、145、146、159、162、163、164和165条记载田生子有权分家产。在这里要区分原夫已亡或是未亡,前者为收继婚或转房,后者才是兄弟共妻。这两种情形都是为了继承香火或者说是传递香火,继承家产得以维护家族的产业。只有无子或子为残疾,不能履行义务时才能这么做,由此可见中间状态是存在的。无论是青藏高原还是南亚地区这种自然地理条件下的文化产生的婚姻制度都是不可避免的。
二、藏族与印度产生一妻多夫制的原因
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西藏是一块神秘遥远的土地,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地方,生活着以藏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在高原缺氧、寒冷干燥、出产不丰的恶劣生态环境下,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藏族人民用他们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藏语,藏文化,藏族佛教等等。以及适应他们生存环境的婚姻制度——一妻多夫制。藏传佛教的教义中明确阐述不许杀生,所以他们反对人工流产,认为生命是自然的上天赋予的,他们任何一个人没有权利扼杀生命,这就为一妻多夫制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藏族的习惯是崇尚婚姻自由,倡导男女自由恋爱,他们认为女人是凝聚一个家族的重要力量,他们认为女人在家里可以使父亲儿子兄弟和睦相处,并且可以维持一家的生计。
印度的一妻多夫制的产生于它的地理环境也是不可避免的。印度北方邦西部的米鲁特、巴格帕特和穆扎法那加县的贾特人祖祖辈辈以农为生。因此,他们对土地看得很重,每家都把拥有土地的多少作为衡量贫富的重要标志。为了不使土地进一步分割,弟兄多的人家只好一人成家,其他人打光棍,但实际上是与成家者共享一个妻子。
三、一妻多夫制对妇女的影响
一妻多夫制的体系来看无疑女性在这一体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藏族妇女在家庭中白天和男人一样要从事农活做家务,做的工作和男人没有什么两样。然而长久以来的这种制度危害了妇女,使他们没有走出草原没有走出男人的世界。
1、在一妻多夫制的家庭中女子承担的任务是团结家庭凝聚家庭的力量,使家庭和睦兄弟和谐。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他们的贫穷落后的局面,实行一妻多夫制可以使他们不用分家,可以维持这种以草原为生存环境的生存模式。然而这种模式的女子都是家庭的核心,如果没有她们,那么一个家庭又该如何走下去呢?
2、在单亲家庭中的相当年轻的藏族妇女通常都是超负荷劳动的,通常情况下分娩两三天有的甚至只能休息几个小时就必须去从事劳动。这严重的影响了妇女的身心健康。据阿科里乡生干部讲每次带育龄妇女去到县医院去做安环时发现,大多数的藏族妇女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妇科疾病,然而这是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的。繁重的社会生产任务和家庭负担毫无选择的都落在了藏族妇女的肩上。造成妇女是两种主力军的主要力量,这种现象不仅仅只是发生藏族地区,在印度的北部同样存在现在这种状况,妇女得不到良好的照顾,并且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妇女的这种超负荷劳动使他们的身心健康都受到威胁,然而这是被人们所不重视的,男人很少关心女人更不会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这就是典型的女性地位没有被认识的问题,试问女性连起码的健康都达不到又怎么会去从事其他行业呢,就是连温饱问题都是问题的时候,又有几个人会考虑精神层面的享受呢?
3、这种一妻多夫制的存在无论在印度还是在藏族,女性在这里充当的都是一种角色,那就是生产工具,这种婚姻制度是女性早育多育,使他们永远都生活中这种怪圈里。永远也跳不出狭小的家庭圈子,相对封闭的生活生产方式这就导致妇女缺乏明确的发展意图和发展愿望,承受着比男子更重的生产生活压力。
本文不仅仅阐述的是藏族妇女更想在印度的妇女中找到二者存在的异同点。藏族妇女的这种坚忍不拔的品格使我们看到藏族的发展时至今日突飞猛进,然而印度的今天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印度妇女的作用,所以现时代的人们不能忽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女性话题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喜爱的话题,但话题终归只是话题,始终没有谈论到如何解决女性问题,他们的权利真的得到了解放吗?
印度的一妻多夫制和藏族的一妻多夫制二者是谁先产生的这都是一个长久以来一直争议的话题,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生活在喜马拉雅山的子民,都是喜马拉雅文化的传承,可以说二者无论归功于谁都是没有实际的讨论意义的,而今的我们在说一妻多夫制只能说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是解决当时问题的最好方式,贫穷的境遇无法让人们选择良好的生活生存环境,然而现实的环境让人们生存繁衍,妇女的付出是高尚的,在这里我只想说不要用一妻多夫来贬低妇女的作用,更不要用一妻多夫制和一夫多妻制进行比较,一妻多夫的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
[1]廖东凡.俄曲河边的传说.西藏的民间故事(第一集)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2]藏族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星全成.青海民族出版社.
[3]西藏农民的生活徐平.郑堆.中国藏学出版社.
[4]东乡族保安族女性/性别研究.李育红.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