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应着力四个辩证结合

2013-08-15聂银学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学雷锋雷锋常态

聂银学

(齐鲁工业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之后,全国各行各业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雷锋热潮。然而曾几何时,“雷锋叔叔不在了”、“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因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深入开展学习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笔者以为应着力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辩证结合——

一、内涵的统一性与外延的多样性相结合

雷锋精神的实质表现在她的科学内涵上: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这是雷锋精神的核心和共性,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度结合的思想结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和精华。她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鲜明的个性表现出来。无私奉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体现了雷锋精神;爱岗敬业、锐意创新、“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体现了雷锋精神;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童叟无欺体现了雷锋精神;扶贫济困、志愿服务、助学敬老体现了雷锋精神;“低碳生活”、“光盘行动”、清正廉洁同样也体现了雷锋精神。

在利益格局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日益彰显的今天,为了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认同、传承、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学雷锋不仅要在内容上实现多样化,更需要采取最生动、最鲜活、最能被青少年乐意接受的载体,从形式上实现多样化。可以采用“志愿服务”那样的载体集中学,也可以像“当代雷锋”郭明义那样运用新兴媒体成立“爱心团队”经常学,还可以是每个个体的随时随地学。事实上,更日常、更广泛、更深入地学雷锋,主要还是每个个体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做奉献。

二、优化社会环境与培育感恩情结相结合

从1963年到1966年的三年间,尽管由于自然灾害和某些决策失误,使得物价上涨、商品短缺、生活困难,但那时贫富差距小、干群关系好,干部廉洁、社会和谐、人际友善,大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雷锋精神”就是在这样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时代精神”。另外,从主观方面看,“雷锋精神”源自“感恩”。20世纪50年代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领导干部的言传身教、亲如手足的体贴关怀,使雷锋这位苦大仇深的孤儿真正感受到了新生的喜悦和做人的尊严。正像他1960年12月的日记中写到的:“在我周身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渗透着党的关怀。”所以,我们从雷锋日记、报告和诗歌中可以看到大量 “感恩”、“报答”、“献出自己的一切”等由衷的感恩情结,正是这种感恩情结引领着他的实际行动,点点滴滴、随时随地、帮助同志、奉献人民。

与五十年前相比,我们今天的经济实力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迎来了不少复杂棘手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另外,多元利益固化的藩篱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这些都使“雷锋精神”赖以生长的土壤发生了变化。在计划经济时代,学生上学缴得费用很少,且有助学金和奖学金,家长的负担很轻,大学毕业国家包分配,工作又是铁饭碗,所以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和雷锋一样大多知恩图报。但20世纪末以来,很多学生上学要缴不少学费、家长的负担较重,就业困难,找如意的工作还要靠关系。于是青少年学生们的“感恩”情结日益淡薄,学雷锋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也弱化了。因此,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就必须千方百计改变和净化社会大环境,各级党政领导应切实做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如此才能激发青少年和广大公众的报恩意识,从根本上保持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

三、领导垂范与公众践行相结合

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和党员干部都要带头学习雷锋。”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是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关键所在。实际上,雷锋作为全人类的道德理想楷模,不仅活在 “50后”、“60后”几代人心中,而且活在“90后”、“00后”几代人心中,但为什么学雷锋活动却一度像蜻蜓点水一样呢?问题的症结就在于部分领导干部没能带头学,似乎学雷锋只是青少年学生和普通百姓的“专利”,甚至一些单位的领导贪污受贿、生活腐化,却要求群众去学雷锋,能不引来嘲讽和抵制吗?辽宁省抚顺供电公司在实施“雷锋工程”、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发挥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成为学雷锋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先行示范者和有力推动者。通过创建“四好班子”和“电网先锋党支部”,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学雷锋,有力地带动了“雷锋工程”的顺利实施。

广大公众学雷锋决非狭义的上大街、去敬老院做好事,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岗位上、社会生活里和人际关系中真正践行雷锋精神。要从幼儿园开始,直到各级各类高校,都应把雷锋的事迹和雷锋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把践行雷锋精神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统一,把践行雷锋精神与群众性志愿服务活动相一致,把践行雷锋精神与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相融合。为了使学雷锋活动更加广泛、规范和普及,还应将雷锋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军营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商业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之中,由此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四、制度建构与榜样示范相结合

要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必须构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比如,可以把学雷锋活动纳入公民道德建设的总体规划,引进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乃至文明城市的测评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特别要在公共场所、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建立起学雷锋活动的长效机制。比如可以制定行业《雷锋式服务规范》、《学雷锋活动奖励办法》等。各地应专设基金鼓励学雷锋活动;应把学雷锋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各级各类学校应把学雷锋与学生的入团、入党、评优及奖学金评定相挂钩;每年3月5日像表彰“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那样大力表彰学雷锋先进集体和个人,向他们颁发诸如:“雷锋班级”、“雷锋连队”、“雷锋超市”、“雷锋窗口”、“雷锋出租车”等等荣誉称号。还应在招考招聘、升学就业、大病救治、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真正从制度上保证“好人有好报”。依法遵规严厉惩戒“恩将仇报”的社会怪相。让广大公众切身感受到: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只要践行雷锋精神,归根结底会像孙东林的“湖北信义兄弟建筑公司”那样获得很多有形和无形的利益,真学雷锋不怕吃亏,但社会是决不会让“活雷锋”永远吃亏的。这样才能使践行雷锋精神成为广大公众自觉自愿的工作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生活方式。

学雷锋活动除了运用制度来推动常态化之外,还应让大家面前有榜样树标,身边有典型引领,人人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比如,党员领导干部学雷锋要结合学习孔繁森和陈家顺;工人学雷锋要结合学习“当代雷锋”郭明义和“蓝领专家”孔祥瑞;解放军战士学雷锋要结合学习刘金国和李文波;科学家学雷锋要结合学习林俊德和罗阳;教师学雷锋要结合学习方永刚和张丽莉;医生学雷锋要结合学习吴孟超和庄仕华……每个单位也应培养和发现学雷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广大公众学习有榜样,追赶有目标。

2011年震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人扭曲了的价值观,令我们更加渴望雷锋精神的弘扬和践行。在半个世纪的学雷锋活动历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强党对学雷锋活动的领导。只要各级党委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就一定能切实推动学雷锋活动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近年独立和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主要有:

一、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理论学刊》2008年第二期《县域金融制度创新问题探析》。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经济导刊》2008年第四期《加快县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三、《理论学刊》2009年第五期 《我国现行房地产税收制度问题探讨》。本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财政与税务》杂志2009年第八期全文转载。四、《中国成人教育》2012年第十五期《网络环境下增强“两课”吸引力的路径探索》。本文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杂志2013年第一期论点摘要。

猜你喜欢

学雷锋雷锋常态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写给雷锋
学雷锋,他们一直在路上
学雷锋 知感恩
他们二十四年学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