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幼师专业《学前卫生学》课程建设的思索

2013-08-15孟清牧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卫生学卫生保健学科

孟清牧

(安徽省宿州逸夫师范学校 安徽·宿州 234101)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是研究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的一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运用能力强的综合性学科,亦可以界定为预防医学范畴。该学科不仅为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及教学法等学科提供了内容支撑,而且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保健提供了知识积淀,更是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提供了必备的专业技能。依据培养幼儿教师《纲要》,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幼教工作者对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力度和水平。因此,本课程作为健全幼教学生知识体系和培养幼师生道德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构建技术应用型幼教人才的基础和保障。

一、课程内容的适应性

教材是教学之本,教材的内容决定着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目前《学前卫生学》教材版本众多,但教材涵盖内容大致相似,主要由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个体发育及胚胎学、营养学、免疫与疾病卫生防治和意外事故的预防与急救、幼儿心理健康与幼儿园环境卫生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构成,侧重于实践运用的综合性预防医学。

依据我国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及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本着“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宗旨”的理念,着重于下面五个方面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第一、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该部分内容贯穿于全书,是全书的理论指导核心,为促进学生从事学前教育教学起支撑和奠基作用;第二、营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个体合理膳食,并具有为托幼机构提供合理膳食管理的能力;第三、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意外事故的急救知识及技能,以利于幼儿教师正确的日常护理和处理或急救突发的意外事件;第四、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形态指标的测量方法和评价技能,以培养学生具有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进行准确的测量和科学评价的能力;第五、心理健康卫生保健及心理偏差的预防,能应用自如的进行教育环境的创设及把握教育过程中心理卫生的要求。以上五个方面内容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幼儿卫生保健的技能,提升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促进和科学评估的能力。

目前,此课程建设以有限的教学课时数难以圆满完成课程目标任务。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基本理论为框架,将“以生为本,知行合一”的理念作为课程建设的立足点,构建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职业能力为核心内容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彰显课程内容的广博与深刻。教学过程中应既重视传授知识,又特别注重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领会掌握蕴含在理论知识中的精髓,进而重视知识运用,强化技能培养,并内化为学生所应具有的素质。对此,处理课程内容时应遵循以下要求:第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不断追踪学科发展前沿,丰富教学资源;第二、借助各种可利用的教学工具如模型、挂图、标本等,努力使课程中的抽象内容变成适合学生可接受的感性知识;第三,注重以学生乐学为先导,采用多渠道、多层次、多途径拓展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如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及实训、实习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利于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将所的知识转变成应用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的应用性

“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宗旨是提高学生从事幼儿卫生保健的实践活动能力。传统的教学多以课堂讲授,课后作业为主,着重追求课程本身的理论性,缺乏课程实践性,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够,学校所能提供的实训场所有限,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具体从事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卫生保健知识丰富,但运用能力有限,偶遇突发意外的卫生保健事件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该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形成了阻碍瓶颈。为此,学前教育专业应具备为学前卫生学技能培养提供所必备的学前卫生学实训室或实训基地。实训室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此课程提供验证课堂教学内容的机会,并对重要的实验内容模拟、巩固。依据教学内容及培养学生应具有的以上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应将学前儿童的解剖生理、营养卫生学的合理膳食配制中的食物营养素数量的计算与鉴定、疾病卫生学方面的护理技术和意外事故的急救技术、幼儿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的测量与评价及身心发展的综合评估等作为主要的实训重点内容展开。

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及实训室的实际操作训练,再加上实训基地的见习、实习,不仅容易掌握“学前卫生学”相应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灵活地掌握、运用从事卫生保健的技能和技巧,为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卫生保健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支持,因此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有必要对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相应实训室或实训基地。

三、课程考核的层次性

“学前卫生学”教学考核就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变成真实的实践技能,是借助外力激发内力的手段,以更好的促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培养合格的幼教人才。而传统的一卷定学生成绩的考试方法,难以真实考查出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学科水平。为实现“学前卫生学”课程目标,应将传统的课程评价方法做必要的调整,从单一考试转到多层次考核,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巧,在此评价过程中增强评价的实效性和真实性。笔者认为应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方面进行,并两项评价按不同的评价方式记录到该学科的综合评价栏中。

(一)形成性评价

主要是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的积极性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水平和程度等进行评价。

主要形式有:

1.学科素养评价

即对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即学科素养的考核。应是日常表现的积累,通过出缺勤,听课态度的专注与否、对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否、作业完成数量与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自评、小组评和教师评结合,给出一个评价等级,作为学科终结评价分数的一个辅助成绩。

2.知识能力评价

即知识能力素养的考核。应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灵活采用了以下考核评价办法:(1)是课堂提问。提问可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加深对知识的强化记忆。但教师提问尤其要讲技巧,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在讲述时随机进行,所提问题要体现启发性或重温性,并能加深对所学问题的延伸,使学生既温故知新,又能达到很好的理解所学内容的效果。(2)是作业考查、章节测试。通过对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认真度、作业的质量进行考查及通过分阶段章节测试,初步摸清学生对知识及知识系统掌握的程度。(3)是能力应用测试。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检验其实际应用的能力。如结合其它教学课程进行具体教学活动设计中卫生保健措施的正确运用能力的测试;另外还有应用能力强的教学内容,如膳食配制、食品的营养素分析可以通过学生对食谱的分析自我设计报告的形式来测试;意外事故的紧急救助可以通过叙述加模拟试验的形式来测试等。该部分的测试是从较高层次检查学生技能技巧的能力发展,掌握知识灵活和运用的自主性,也检查学生潜在能力的发展程度,是达到真正形成技能目标的测试。

(二)终结性评价

是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的评价,或一门课程两学期教学时间的每学期结束时的期终考试。主要目的是全面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扎实程度,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评价方式上,形成性评价的学科素养评价应按等级打分,分为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四个等级记录到该门课程的综合评价栏中,而形成性评价的知识能力素养评价三项应按学分百分比打分,占综合评价的40%(具体比例为:课堂提问、作业测试、能力应用分别占10%、10%和20%)。终结性评价亦按百分数打分,或百分制折算,占综合评价的60%。

通过以上评价手段,在学期结束时给出学生这门学科的综合评价,包含一个等级评价和一个分数评价。这种评价手段更有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和掌握,更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更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学前卫生学”课程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更新教材的实用性,以期能更好的发挥本课程在培养幼教人才中的实践价值。

[1]王东红,王洁主编.幼儿卫生保健(第1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郦燕君主编.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第1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张英莉.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0(9).

[4]贲春明.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8).

猜你喜欢

卫生学卫生保健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儿童卫生保健知识绘本的交互设计研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质量的提高策略
中国公共卫生学建制化起源刍议——始于认知致病微生物的显微镜时代
利川市培训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员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高层建筑二次供水水质卫生学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