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视角下的话语语用翻译研究

2013-08-15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立场语篇译者

马 蓉

(兰州商学院 甘肃·兰州 730020)

视角(Staging或Perspective)是说话人所处的位置或角度。视角现象普遍存在,是说话人经常采取的一种立场;是一个涉及观察者、观察对象以及观察路径的概念。观察者是视角的发出者,可称为视角主体;观察对象是视角的落点,可称为视角客体;观察路径可称为视角切面。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叙述、分析的视角或侧重点不一样,看问题所得出的结果自然也就不一样。近年来,在话语分析研究领域,尤其是在话语的组织和理解方面,视角现象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一、视角的含义

所谓视角是指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叙述、分析事物的现象,即同一段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下或上下文中会有不同的价值(Widdowson,1978)。在日常会话以及书面行文中,说话人或作者都是按照线性思维组织话语的,即将字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组织成句,然后又将句子有机排列组成段落,进而将段落组成短文。在组成过程中每个短句、句子、段落、情节及其每篇话语都会围绕一个起始点展开,就好像说话人是从某个角度来陈述他的观点(Grime,1975:23),例如:

【例 1】A:I’ll attend tomorrow’s meeting.

B:Dr.Wilson will be there.

【例 2】A:I won't attend tomorrow’s meeting.

B:Dr.Wilson will be there.

【分析】例1B、例2B为相同的句子,但由于例1A和例2A两者所提供的前提条件不同,两者的言外之意和感情色彩截然相反。

例1A的说话人“出席明天的会议”,其理由是“D r.Wilson会出席”,表明了说话人对Dr.Wilson的感情色彩是积极的; 然而在例2A中,说话人“不出席明天会议”的理由与前者一致,但却表明了说话人对Dr.Wilson消极的感情色彩。通过这两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原因却因看问题人的视角不同表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视角也受语言语境(包括语序排列以及话语结构等)的影响。句子语序排列不同,对话语的理解也会产生不同的语用效果(Levelt,1981:91)。例如:

【例 3】He stood in the rain and he was ill.

【例 4】He was ill and he stood in the rain.

【分析】以上两句话看似内容一致,但是由于语序排列不同,造成听话人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第一句可理解为因果关系,即“因为他站在雨中,所以他生病了”。然而,第二句可理解为转折关系,即“他生病了,却站在雨中”。或者让步关系,即“即使生病了,他还站在雨中”。

一般说来,作者写作和说话人发言的视角可分为全面视角、单向视角和多向视角。全面视角指作者站在一个局外人的立场,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来描写社会生活的客观现象,这种写法适用于矛盾斗争的场面;单向视角则指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阐明和叙述出来,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它几乎是主观的自白,且比较容易使人们接受和相信;多向视角是指作者采用一种混合的方法来描述事物,即以“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穿插出现的形式来对事物进行描写和阐述,它兼具客观叙事和主观抒情两方面的特点,也可以说是对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全面的叙述和刻画。

二、视角与翻译

视角是作者所持的立场和角度。翻译与视角密不可分。翻译一方面要求译者保存原作内容,用译文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将特定内容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求译者不拘泥于原作,可以在正确理解原作内容的前提下,结合各种语境因素,体现原文的风格和文化背景。视角不同,对语篇的理解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译者作为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桥梁,在实际转换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理解作者的交际意图,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语用推理过程,译者必须充分掌握好各种语境,尤其要把握视角。译者作为源语与目的语的桥梁,在翻译实践中要根据不同的视角来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向,转换分析角度,最终达到实现作者意图与作品意图的转换目的。例如:

【例 5】Our company had 30 employees relieved their posts.

【译文】我们公司30名员工离职。

【例 6】The company laid off 30 employees.

【译文】该公司解雇了30名员工。

【例 7】We were kicked out by the company.

【译文】我们被公司扫地出门了。

【分析】同样是描述裁员事件,因为源语说话人的视角不同,采用不同的谓语动词,因而各句显示出作者不一样的观点、态度。翻译时,译者需特别关注作者的视角,准确再现作者的立场。从例5的员工离职,到例6的员工被解雇,再到例7的员工被扫地出门,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烈,完全是因为视角的变换而再现出了不同立场。

视角作为作者组织语篇的一个重要资源,一方面展示了一定的文体风格,另一方面可以折射出作者的观念形态。译者要怎样才能真正把握作者或说话人的视角,尽量缩小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者失误呢?我们认为,理解并把握好话语的主题、标题、话语体裁以及其他方面因素与视角在话语中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一)主题与翻译

传统译作者通常以句和段为单位来进行翻译,很显然这其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说体裁、标题、主题都未考虑在内。这里所讨论的主题跟Halliday(1967)的主位(Theme)概念是有区别的。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Theme一般指句子最左边的成分,有时候主题出现在句首,因而与主位重合。Katz(1980:1—42)曾经指出,话语主题这一概念是指话语中前面句子的共用主题,即作为后面句子中谓语的相同主语。Prefetti&Goldman(1974)也曾指出,主位化就是一个话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所指(Referent)被发展成为该话语的中心话题,而这种主题化就是一个所指在话语中的凸显化。

主题并非是作为整体的话语所特有。话语中的每个段落或句子都可以有自己的主题,这些主题是整个话语总的主题的组成部分。Keenan和Schieffment(1976)指出,所谓主题并不一定是一个名词短语,而是一个命题。主题与视角有极大的关系。

主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可以用具体的标题来表示,亦可以从话语的内容来获得。主题指话语中前面句子的共用主题,即作为后面句中谓语的主语。Prefetti&Goldman(1974)认为主题化就是一个话语过程。在此,本文所理解的主题化实际上就是一个所指在语篇中的凸显过程(莫爱屏,2007)。主题跟主位并非一个概念。主位一定是句子的起始部分,而主题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也可以蕴含在整个语篇中;主位一定是以句子为单位,而主题可以以句、段或篇为单位。简而言之,主题就是某个内容的凸显(ibid)。

视角与主题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在特定语篇里,视角相对固定,而主题可以有多个。主题是视角在语篇中的具体体现。语篇中,每个段落或者句子都可以有主题,整个语篇可以有总主题、副主题等。主题有可能与视角吻合,也有可能与视角不吻合。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翻译实践中,译者领会原文本的意思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他们的主观理解。译者作为原文本与译本之间的沟通媒介,在转换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语篇的主题,要将其主观理解尽可能客观化,减少主观性。只要抓住语篇的主题,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视角或意图,在语用翻译中就不会偏离最起码的方向(ibid)。在话语谋篇布局的过程中,主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主位化实现的,即话语会按照某个主位来进行组织,这样既利于行文,又利于话语的衔接与连贯,也利于听话人或读者的理解。

主位化的推进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延续形、派生形等,这些形式我们会在以后的信息结构中加以详述。以下简要介绍话语主题的构建模式和主题界限的标志。

1、主题构建

话语的主题主要通过具体的内容来实现,即整个话语内容都是为主题服务的。van Dijk(1977)认为,一个话题,即各个小的主题,可以看作一个复杂的命题(Proposition),这一命题又被话语后面的句子所表达的一群命题所包含。

【例 8】Peter is going to Paris next week.

【译文】彼得下周去巴黎。

【分析】此话语的命题表达式为:[go to(Peter,Paris)]&next week。

不管是其句子本身还是该句子的命题[去(彼得,巴黎)]&下周,翻译起来都比较简单。但如果将整个段落或一个长篇的话语也做如此划分,它会远远长于原来的段落或话语。尽管这种划分意义不大,但对话语的理解或翻译是有一定启示的,即主题是一个复杂的命题。

Thorndyke(1977)曾提出一个记事一故事语法模式。他认为叙事性话语中的主题是按照一定的模式来组织的,其模式如下:

A.故事——背景+主题+情节+结局

B.背景——人物+地点+时间

c.主题——事件

D.情节——插曲

E.插曲——次目标+行动+结果

F.行动——事件插曲

G.结果——事件状态

H.结局——事件状态

I.次目的之目的——理想状态

J.时间地点——状态

其实这个图式跟图式理论非常相似。它强调了话语构建与人们的百科知识密切相关。事实上,我们在理解话语时,也会不自觉地按照某个模式来进行推理。比如当读到一则交通事故新闻,很自然地会想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遭遇到了交通事故,结果如何等。作者如此构建主题结构,译者在重现作者主题构建的过程中亦应如此。这种过程就是按照两种语言的习惯,采用各种翻译的技巧,或者简化,或者添加文字、体现主题等,将原文的意图传神地表达出来。

2、主题界限标志

一篇文章的标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该标题下面内容的构建和组织,即其内容都是围绕着该主题而展开的。那么主题下面的话题是如何展开的?在书面语中,段落是主题变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作者通过结束此段转而进入另外一段以变换话题,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Longacre(1979)指出,段落并非都是表示主题变化,有时作者是出于文体方面的考虑,或者是出于效果的考虑。

口语中变化的话题标记主要有停顿、高音、表情、体态,这些非文字性的标记方式对译者来说非常重要。除需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译者还需注意观察说话人的一些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让译者能够及早预测说话人的讲话内容和态度,以便准确地传达说话人的意思。另外,像well,um,er等语气词的使用也可引起话题的变化。

(二)话语标题与翻译

任何书都有一个书名,同样,每篇文章也会有一个标题,有些文章中还会有小标题。标题对文章在总体上起到 “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切勿忽视对标题的理解。标题是作者传达其意图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不同的标题,哪怕其下面的文字是一样的,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标题的拟定大多是作者的核心思想在文章形式上的精练体现。看下面的例子(Brown&Yule,1983:139):

【例 9】Today,no nation is an island.Those who would ignore this fact are destined,I believe,for decline and irrelevance.

【译文】今天,没有一个国家是一座孤岛。我认为,无视这一事实的人注定走向衰败,终将被时代所抛弃。

【分析】如果离开标题和语境,单纯来听例16的原文,译员可能将no nation is an island简单翻译成 “没有一个国家是一座岛屿”。事实上,这段话节选自美国副国务卿麦克黑尔在全美汉语大会上的讲话,题目是“Learning Chinese,Thinking Globally”。从标题和语境我们可以推断出,该演讲的目的是鼓励大家学习汉语,提高全球性思维。因此an island在此是一个隐喻,表明与外界缺乏交流,翻译成“孤岛”比“岛屿”更能体现原文的主旨。

(三)话语体裁与翻译

话语体裁与视角有较大的关系,不同体裁的话语有不同的视角。本文所讨论的体裁主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记叙文、小说的作者以叙述事件为主,常常从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角度来描写事情发生的详情;侦探小说的行文常常由一系列的时间和地点状语开始,这样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旅游手册中的话语以描写地点开始居多;科技说明文作者则从比较客观的角度来介绍科普现象等。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译者的处理方法就应该有所不同,要根据作者或说话人的视角选择不同的体裁方式以体现其观点。比如合同,双方制定合同的目的是为了制定符合双方利益的条款并为双方所接受,所以不管是在制定还是在翻译过程中都要注意严谨公正,尽量无漏洞,以免留下后患。

(四)文化视角与翻译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翻译实践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推动了翻译向更为灵活、更为广阔的空间发展。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和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文学翻译是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手段之一,对文化的传播具有极大的意义。采取怎样的策略来翻译文学对于人们接收和理解外来文化以及新事物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在文学翻译中,幽默的翻译历来是个难点。在翻译幽默时,把握好文化视角可以促进文化交流。

(五)作者立场与翻译

立场与视角是一对联系十分密切,却又有所不同的两个概念。立场一般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而视角则是指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叙述事物的现象。

新闻报道作为一种较为特别的体裁,其语言要求准确严谨、简明扼要、鲜明生动、具体真切,并且要具有感染力。鉴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真实性、目的性,新闻记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视角来对某一事件进行报道。我们常看到不同国家的网站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不尽一致,这主要是由于大家看问题的立场和视角不一样。同理,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件的看法也会因为人物的立场、牵涉到的利益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时还会因利益与立场相悖而导致截然相反的结论。因此,译者在翻译之前应该先了解清楚作者的背景、立场及其写作的目的。这样不仅能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而且能使他们在遣词造句方面受益,有利于提高译文的质量。

三、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视角与语篇体裁、主位化、标题和主题之间的关系。译者只要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视角,就等于抓住了作者的立足点,就可以很好地再现作者意图与作品意图。而抓住了主题则可以在话语的构建上使二者能够更加和谐一致。当然,视角和主题的明确并不意味着翻译的成功,因为话语中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如话语标题、话语体裁、文化因素甚至作者的立场,它们与话语视角之间的交互作用都对翻译有制约功能。

视角的存在一方面缩短了译者和作者的距离,另一方面又对调节译者的思维方向、转换他们的分析角度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样,译者就可以灵活地从多个侧面、多种形式、多个立场去思考,从而选择最贴切的字词、最适宜的语句、最合理的方式来实现作者意图与作品意图的转换。

[1]隋然.译学研究的研究与分析哲学的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01).

[2]吴明华.翻译学研究断想[J].上海科技翻译,1989(03).

[3]刘重德.翻译学研究的新成果[J].出版科学,2001(03).

[4]杨自俭.翻译学研究的返祖模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03).

[5]徐盛桓.关于翻译学的研究[J].现代外语,1989(01).

[6]吴建国,魏清光.翻译与伦理规范[J].上海翻译,2006(02).

[7]张柏然,辛红娟.中国需要创建自己的翻译学派[J].中国外语,2005(05).

[8]翁凤翔,翁静乐.商务翻译学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03).

[9]武光军.翻译研究新范式:进化论范式——《缺失的一环:进化,现实及翻译范式》述评[J].外语研究,2008(03).

[10]邹笃双.伪译本研究及其在中国的现状[J].邢台学院学报,2006(04).

[11]严黎.论文学翻译中叙述视角的问题[D].天津师范大学,2005.

猜你喜欢

立场语篇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扬 善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