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双语中委婉语的使用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013-08-15陈红梅
陈红梅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江苏·宿迁 223800)
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1884~1939)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组织生活。”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出于种种考虑,有些话语不便或不能直说,需要用含蓄曲折而又能传达本意的词语代替,可以避免冒昧或无礼,达到取悦人的目的,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委婉语是一种修辞格,又称婉语,或讳称,是普遍存在于不同社会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有其独特的来源及构成方法,并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中西方国家不同的等级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宗教背景以及审美观等。,所谓委婉语,指的是“用婉转含蓄或拐弯抹角的说法代替会使人觉得不够尊敬的言词”。委婉语在日常交流及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渗透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日常生活等各个层面,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使用者的心理、感情和态度。
英文“euphemism”源自希腊语,词头“eu”的意思是“good”(好),词干“phemism”的意思是“speech”(言语),整个字面的意思是“word of good omen”(吉言),有人称其为"语言遮羞布"。 英语是一门国际性语言,其委婉语的使用尤为广泛,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语国家的习俗和社会文化。而同为世界最重要语言的汉语,同样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博大的文化,其委婉语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可见,英汉语言对委婉语的定义基本上是一致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委婉语,既属于语言现象又属于文化现象,记录并反映着各自的特定文化。
一、委婉语的分类
1、委婉语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传统委婉语(traditional euphemisms)和文体委婉语(stylistic euphemisms)。所谓传统委婉语,是与禁忌语密切相关的。如生、死、病、性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就是禁忌语,给人的感觉是粗鄙、生硬、无礼;反之如果间接表达,就是委婉语,给人的印象是典雅、含蓄、中听、有礼。所谓文体委婉语,实际上是恭维语,溢美之词,与禁忌语无关。
2、从使用频度上,我们可以把委婉语分成一般委婉语和临时委婉语。一般委婉语是在一定时间内,作为某一语言社团内流行的现成的语言单位。临时委婉语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知道是有明显的“临时性”和“个别性”。
3、从委婉语的涉及范围来看可以分为:死亡委婉语、疾病委婉语、身体委婉语、战争委婉语、政府委婉语、外交委婉语等等。
二、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1、避讳功能
忌讳是委婉语产生的主要心理基础。比如人们害怕说“穷老病死”等词语,相关的委婉语也就应用而生。把“穷人”称作“the disadvantage” 或 “the needy”.把 “老 人 ” 叫 做 “the senior citizen”,将“死”说成“go to his long home”,“go to?sleep forever”等。近年来艾滋病(AIDS)广泛流行,已成为人类的一大棘手问题,人们几乎都到了谈其色变的地步,于是使用“social disease”来指称它。
2、掩饰功能
委婉语的语用常常是出于好的动机,使对方感到你的友好。但由于委婉语替代的是另一种意思,社会各阶层将其双层含义或模糊含义广泛运用,有利于他们说谎,形成不诚实的委婉语。例如:本世纪初劳资关系紧张,罢工风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报界为了掩盖矛盾真相,分明是“劳资关系”却含糊曰“industrial relation”.“劳资争端”成为“industrial dispute”,劳资双方谈判顺利是“productive”,不顺利是“counter?productive”。这些模糊词语的使用,掩盖了事物的真实性。
3、避俗功能
在一般人际交往中,有的行为,尤其是生理行为,不便描述和表达,像表示正常生理现象、生儿育女、性和排泄以及身体的某些部位等的词语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在语言上须要借助些高雅含蓄、隐讳的词语表达,从而实现委婉语的避俗功能。例如,英语把女性的“menstruation婉称为“I’m?having my period”或“I’m?having my friend with?me”等。 在谈及妇女怀孕时,英语很少直接用“pregnant”一词,而是用“with child”,因为前一种说法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和性有关的行为。以下表达方式同样委婉地说明女人 “怀孕”的生理状态:“a lady in waiting”。 “To be in a delicate condition”,“In the family way,“in?an interesting condition”,“She is knitting little bootees”或“She’s expecting”等。
4、幽默功能
在丰富的英语委婉语中,不乏幽默的表达方式。这类幽默委婉的表达方式可以使人们的语言妙趣横生,诙谐风趣。例如“battle of the bulg”e是二次大战中出现的一种幽默说法,它源于德军在1949年发动的最后一次攻势 “battle of the Bulge”(突出部之战),现在则用来描绘为保持体型而进行的减肥持久战。把女士们为苗条而进行的减肥行为夸大到如同打仗,幽默地说明众减肥女士的决心和毅力。
三、委婉语的使用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忌讳是委婉语产生的主要心理基础。死亡是人类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由于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不同,所反映出的对死亡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基督教在英语国家的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多半来自《圣经》,与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关。许多基督徒都相信“来世”和“原罪”之说,在他们看来,死亡就意味着“to go to heaven”(进天堂)、“to be called to God ”(被召唤到上帝那)or “to cancel one’s account”(销账)。 基督教认为在最后审判中,人人都要把记载自己在世上所作所为的账本交给上帝审判。
汉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表达的是对人生、死亡不同的看法。首先是起源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观点认为,人的自然生命可以完结,但其高尚精神和道德都将永留人世。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指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因此,辛亥革命前后,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慷慨赴义,被称之为“舍生取义”、“就义”、“取义成仁”。而庄子把生死看作同万物一样的一种变化,以他为代表的道家理论中,有“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为友”之说,死生之所以能忘,在于他完全能与“无终始者”的天地万物同在。汉语中的“永垂不朽”、“羽化升仙”等委婉语,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观念。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语汇相当丰富,有关死亡的委婉语更是远远多于英国。和尚之死为“涅盘”;高龄而死为“寿终”;殉情为“飞蛾扑火”;为贞节而死为“全节”;为民族利益而死为“殉国”;随君主一起死为“殉葬”;为保卫祖国而死是“烈士”;共产党人之死是“去见马克思”,更有老百姓所谓的“地下工作者”等对死人的谑称。以上所述也许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西方人难以理喻的,但同样,两大民族都把死亡看作“休息”“或睡眠”,“final sleep”、“to be at rest”、“to return to dust”"这些都反映出了两大民族对"死亡"看法的相似之处。
中、英两国对婚前、婚外性行为都持否定态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已为人们逐渐认可和接受。 这一点从“affair(桃色事件)”、“trial love(试婚)”掩饰中都有所体现。英美人谈及“私生子”一词时不用“bastard”,而是说成“love child”,因为前者除有“私生子”的意思外,还有“杂种”的含义,而后者则不带有歧视、骂人的意味,体现了对私生子一视同仁的态度。而这几年中国人用“婚外恋”、“外遇”、“情人”、“试婚”等委婉语对过去所不齿的“偷情”、“养汉”、“搞破鞋”等婚外性行为进行了宽容的遮羞。
英语国家的教育界也出现了不少委婉语。他们中有人不把教师称作“teacher”,而叫“educator”。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尽量用积极用语来代替消极用语。当教师谈到学习差的学生(below average student)时,他们不用 “she/he is poor in her/his studies”,而用“she/he is working at her/his own level(她 /他在根据自己的水平学习)”,这样就不会伤害学生本人及家长的自尊心。 说“she/he can do better work with help(她 /他在有人帮助的情况下,可以学的更好些)”,比直接说 “she/he is slow(迟钝)or stupid(笨)"更不会得罪人。做教师的当然不会说学生“stupid”(笨),“lazy(懒)”,这样说会使学生和家长都很难接受。所以把“lazy student”叫做“under achiever(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学生)”,这种表达听起来既不刺耳,也没有说明成绩如何,也可能勉强及格,也可能不及格。又如用“he/she depends on others to do his/her work(他 /她靠别人做作业)”代替“he/she cheats in class”。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尊师重教的典范。自孔子以来,教师被尊称为“先生”,教授技术的人则被称作“师傅(父)”,即有代父教子之说。今天我们把老师称作“园丁",称学生为“小树苗”,纠正他们的错误叫“修枝打杈”,对他们的培育是“浇水施肥”,他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孔夫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得到了升华和扩展。因此,今天的学校里,早已听不到“朽木不可雕”、“榆木脑袋”、“没出息”等挖苦侮辱学生的话语,取而代之的是“很好”、“下次努力”、“如果好好写字你会更棒”等鼓励的话。开家长会时,老师更经常说:“您的孩子很聪明,但注意力不集中"或“您能注重培养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的进步会更大”、“孩子反应较慢,但很用功”、“您的孩子更适合学技术”。这些委婉的说法,既使家长认识到了孩子的缺点,又很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
英美国家从事服务行业的人收入可观,但其社会地位并不高,官方为了对此加以粉饰,常常使用装饰词“sanitation engineer”而不是“garbage collector”。因为后者会使人联想到垃圾,而前者则会给人一种垃圾被消除之后的卫生、洁净之感,同时其社会地位似乎也提到了与工程师一样令人景仰的高度。 类似的还有“building engineer”(建筑维护技师)代替“janitor”(照管楼房或者办公室的工友),“hair stylist”(发型设计师)代替“barber”。
在中国,随着社会的变革,“拾荒者”、“下岗”、“弱势群体”、“家政服务”、“保洁员”等一些粉饰性名词也相继出现。这反映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的增多,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观念上的差异也在逐步缩小。
四、结束语
委婉语是人们在社交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适当的语言表达形式,从它一产生起就紧密地和社会文化联系在一起。委婉语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范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广泛。通过它的使用,可以避免语言过于直白,而给对方造成伤害,或给人留下唐突的印象。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只有充分注重中西方委婉语的差异,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才能对对方的信息进行准确地解析与判断,避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因此,应该在了解彼此文化的前提下,正确理解、把握委婉语在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运用和含义,动态把握并有效地运用委婉语,才能更好地发挥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良好的作用,减少交际中的失误,提升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效果,顺利成功地达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但委婉语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适用的。当我们需要明确地表明态度时,则不可使用委婉语。因此,我们应该对委婉语进行细心地研究,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并学会恰如其分地使用它们。
[1]姜风华.从委婉语看中西文化差异[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79.
[5]葛校琴.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6]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J].外语研究,1992(2):43-45.
[7]谭文芬.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3):93-95.
[8]赵文兰.从委婉语透视中美两种文化心理的共性[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11-113.
[9]Judith S.Neaman&Caro1e G.Si1ver A THESAURUS OF EUPHEMISMS-EXPANDED&REVISED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