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艺术魅力解析

2013-08-15任丽君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冼星海现实性船夫

任丽君

(宿州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

钢琴协奏曲《黄河》共分四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保卫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凝聚着集体智慧,描写了人民战争这一主题,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同时在创作手法上比较鲜明以及独特。正是由于该曲无论是从旋律或者是结构上都能够鲜明的体现出我国传统民族特色,从而使该创作曲成为我国协奏曲的代表之作。将近半个世纪,该曲一直成为中国最为有影响力的作品,对当时的战士有着鼓舞作用。一直以来,国内的研究者都对其音乐以及创作特点进行分析,很少对其艺术魅力进行探究,因此,本文从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传统性与创新性融合、东方性与西方性融合、现实性与艺术性融合以及音乐美与绘画美融合这几方面来对其艺术魅力进行解析,对该曲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背景

提起钢琴协奏曲《黄河》,就不得不提起它的原型——《黄河大合唱》。在1973年,光未然先生由于战略阵地的转移,来到了黄河壶口瀑布下,面对着黄河波涛汹涌的海水以及船夫拼命划船与风浪相搏斗的景象,决定回去创作一篇有关黄河的诗作,借助黄河水以及船夫的精神来鼓舞中国人的士气。他仅仅用了一星期的时间就创作了这首家喻户晓的诗作,当他创作之后,就在战友面前朗诵,而这些战友中,冼星海先生就在队伍中。当冼星海先生听完之后,表示要为这篇诗作进行谱曲。他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就为整篇诗作谱写完旋律,并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黄河》的创作尽管是在一个物质条件比较缺乏的环境下创作的,但是并不影响具有的深厚文化价值,它的创作创立了现阶段新型的救亡歌曲。在此后的革命战争中,唤醒了无数战士的意志力,鼓舞更多的人们投入到革命战争中,在将近半个世纪中,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钢琴协奏曲。

二、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艺术魅力解析

钢琴协奏曲《黄河》之所以能够在将近半个世纪中对中国产生深厚的影响,究其根源,在于曲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不单单是从语言中得到体现,而且还源于歌曲中的艺术魅力。在该曲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特征、格调以及风貌,这些特征同时也是区分其他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志。

(一)融合传统性以及创新性

钢琴协奏曲《黄河》没有出现之前,我国的钢琴史上的代表作为贺绿汀先生的《牧童短笛》,该协奏曲对中国的钢琴曲目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黄河》的创作完成,奠定了我国钢琴协奏曲的地位。《黄河》协奏曲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将传统性与创新性融合一体,不仅将传统的钢琴本身以及乐器自身的特点完美的展现出来,继承了我国优秀传统;同时在保留这些传统文化时,又融合了一些创新因素。例如:在《黄河船夫曲》中将钢琴组织体语言中的分解和弦以及柱式的大和弦相互快速交替下行,从而塑造壮观的黄河景象。在这首曲子中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对其进行模仿,将钢琴技法中的同音得到反复运用,让钢琴的表现力更加的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同时在演奏方式以及技法上与之前的钢琴协奏曲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种创新。

(二)融合东方性以及西方性

正如前面所了解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集中反映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乐曲。为其谱曲的冼星海先生,被称为人民音乐家,不管是他的哪部作品,运用的民族素材都比较多。当然,《黄河》也不例外,其中很好的继承了这一特性,并且在民族性的继承上,也融合了西方性,使得该曲在同类钢琴曲中脱引而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曲子的曲式以及调式上。全篇采用的是中国五声调式,呈现出浓厚的民族气息,同时又在作品中将民族性以及西方性融合一起。例如:在《黄水谣》中,冼星海先生深知其中的精髓,认为像肖邦以及李斯特等人的经典调式都不能够将作品中的思想完美呈现出来。于是冼星海先生在谱曲中,不仅采用西方奏鸣曲常用的左手分解型,而且还采用中国双手模仿古筝的音型,将东方性以及西方性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其次,在曲子的配器上。熟知这首钢琴曲的人会发现,在这首曲子的演奏中,不仅有西洋式的交响乐器,而且还融合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在《保卫黄河》这一章中,作者为了能够更好的展现激烈的战争场面,就采用琵琶作为配器,对马蹄声进行模仿,混合着钢琴演奏,给听众一种紧张感,创造出紧张的氛围,同时还刻画了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失望,成功塑造了一种压抑的气氛。

最后,在曲子的旋律上。其中一章《黄河船夫曲》采用的是广东名歌《硬顶上》,同时在这几节的创作中将《硬顶上》这段旋律得以保留。与传统的钢琴创作相比,采用钢琴与交响乐队来代替人声,使用钢琴高声部的单音将领头船夫的呐喊演奏出来,乐队的协奏表示众多船夫的回应,这样一唱一和的举动,给听众一种凝聚之感。中国船夫的号子声是采用西洋乐器来进行弹奏,在当时看来,可谓是一个创举。将民族性以及西方性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最大化的钢琴表现力。

(三)融合现实性以及艺术性

无论是巨作还是不出名的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时代背景。正如钢琴协奏曲《黄河》一样,处于特定时期,由于这一特定时期自身具有的特点,使得这部创作带有明显的政治现实性,同时也体现着艺术性,将艺术性与现实性相融合是该曲的另一特点。在现实性上主要是为当时的政治所服务,就如外国钢琴作曲传入到当时的中国,要想“存活”下来,就必须牺牲自身艺术性,将现实性融入其中,符合当时的政治色彩并为其服务。钢琴协奏曲《黄河》很好的体现着当时的现实性,并且成为当时最具有典型性的艺术作品。由于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创作的,同时作为当时比较典型的革命作品,较好的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特征。当然,《黄河》还是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将钢琴演奏的基本特征融入其中,特别是民族乐器以及西洋乐器的使用,使得该曲在具有民族色彩的同时又兼具有西方色彩,使得与其他代表作有着不同之处。另外,黄河做为中国母亲河,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为抒发情感提供了一个比较宽广的平台。《黄河船夫曲》做为《黄河》整章的代表,船夫们坚忍不拔的性格以及在面对惊涛骇浪时的不退缩精神,都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具有的,需要学习的。

(四)融合画面美以及音乐美

钢琴协奏曲《黄河》借助着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作者内心情感,可以称之为借景抒情,并且还增加了不少绚丽的色彩以及诗意的描绘,能够将音乐与之相融的艺术绘画巧妙的结合起来。通常情况下,在欣赏一场音乐会时,往往注重的是其音乐艺术自身,而忽视了其周围的意境美。真正的音乐艺术能够将音乐美与画面美相结合起来,主要通过采用音响的不同作用在人的听视觉上从而引发对画面的无尽想象,触动着人内心的审美体验。

钢琴协奏曲《黄河》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将黄河做为大背景,赋予丰富的感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很好的将西洋文化融入其中;同时其中融入了绘画美以及音乐美,从而使它在当时的同类钢琴曲中脱颖而出,最终在长达半个世纪中,成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钢琴代表作。

[1]赵静斐.从钢琴协奏曲《黄河》看中西方音乐元素的融合[J].北方音乐,2010,(3):34-35.

[2]戴嘉枋.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音乐分析(上)[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4):39-45.

猜你喜欢

冼星海现实性船夫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船夫和风
坐标式的“艺术高峰”——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读后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冼星海等人应该是“国立音专”的优秀学生
从冼星海两部交响曲的创作看中国早期交响曲的结构特征
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现实性分析
船夫和儿子
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