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悟行知教育精髓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13-08-15刘春水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教师

刘春水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江苏·宿迁 223800)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民族复兴和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高等学校肩负的历史重任。多年来,社会各界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创新氛围的营造、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理论的开创者,在他多年的教育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以创新为基本特征、以实践为核心内容的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遗产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从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出发,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素质,从更新观念、激发兴趣、创设机遇、注重实践等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措施和途径。

一、更新观念,提高创新意识

我国传统的教育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其缺点是:重教有余,重学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新的教育观念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这与毕生崇尚创造,毕生创造不辍的教育家陶行知教育主张相一致。他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创造教育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在《创造宣言》中说:“创业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陶行知的创造思维始终面对世界,指向未来,认为“新世界的创造是我们的主要的功课”,“相信生活教育必定能够发出伟大的力量,……帮助创造一个和平互助的新世界”。在应对国际竞争,实现民族复兴,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提高大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新观念,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时代精神,鼓励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价值取向。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中,不仅要有创新的思想意识,还应具备创新的行动意识和竞争意识。在校期间应加强对自己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要力所能及参与社会实践,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基本技能,为进入社会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为适应市场的竞争做准备。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欲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敏感。陶行知先生也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各科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

(一)鼓励学生质疑,教会学生发现问题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发现法”组织教学,让学生依据教师的要求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且尝试分析和解决问题。“发现法”教学方法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因好奇而发问,往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好奇心强的人探索未知世界的内在驱动力会更大,也往往更容易获得创造发明的机遇。所以,利用这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成为他们“做”的能力的要素之一。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勇于突破成规,勇于对现有知识质疑,在发现和创新知识方面敢于独辟蹊径。要打破“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观念,倡导勤思、善问的良好学风。“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

(二)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改革教学手段,利用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化“静”为“动”。还可以使用模拟仿真,增加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紧密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培养兴趣

陶行知强调:“要改造学校的教育,就要使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基于学习型社会,学科知识已不是学生可以获得的唯一学习途径,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已经发生转变,已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只有让学生紧密的结合生活,寻找兴趣问题与学习的相关资源,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中分享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抗衡,无疑会更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创造机遇,捕捉创新灵感

灵感,是经过长期探索和积累之后,突然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思维状态。就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要创新,就要寻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在体验—自悟—成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拓展活动空间,引领师生创新

陶行知倡导“教学做合一”,既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十分强调教师的创新精神挖掘。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实际也就是“创造”,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学、去做、去创新,随时随地捕捉灵感。同时拓展活动空间,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我们不是缺少资源,而是缺少发现,课程改革给了我们一双慧眼,也给了我们勇气。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陶行知“六大解放”,通过多种途径、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作;对自我、社会、科技、文化引起足够的关注,赋予学生充分自由的时空,让他们无拘无束,尽情地去做,去学自己所感兴趣的、向往的事情,引领学生走向创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

(二)营造和谐氛围,活跃学生思维

要使学生参与创新,就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使其创新精神得以发挥。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行知先生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能使师生间亲密合作,形成欢愉的情感气氛,成为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激起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巨大热情。

(三)启发学生心智,捕捉创新灵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出于《论语。述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这不仅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在思维碰撞中展开,让学生在 “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它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注重实践,提升创新能力

实践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认为“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陶先生倡导要“重行为,重行动。”陶先生之所以将名字由陶知行改为陶行知,就是因为他认为行比知更重要。他把创造与实践等同起来,把“做”视为实践——探索——创造的过程,强调以生活为教育内容,以实践为中心,教学做合一,这些主张从本质上说明创造教育就是实践的教育。大学生在自身创新素质培养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实践环节。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促进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在实践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在实践中培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的创新意志品质。

(一)重视实践,巩固知识技能

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领会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学”和“做”的重要意义。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基础、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反思,从多方面去验证、体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也要根据“教学做”的逻辑关系,激发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树立进取心和责任感,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努力成长为国家有用的建设人才。

(二)加强合作,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

创新固然需要有创新的个体的行为,但是创新需要合作。马克思讲人是社会的人,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我们今天的创新创造,创造力。要会协调沟通,发挥团队优势,群体优势,使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升华,在合作中升华。陶行知在主办育才学校时提出通过开展集体生活,让学生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因为集体生活是 “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大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集体生活“可以逐步培育一个人的集体精神。这是克服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及悲观懦性思想的有效药剂”。集体创造目的是“运用有思考的行动产生新价值”,他有助于培育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自觉、自动地开展创造性的学习和对新知识的探索。

(三)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全面提高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我们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多方拓展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开口说、动手做、用脑想。我们把这种从各方面协调动作的语文教学形式,称为“生活教学法”或“立体教学法”。具体做法有:(1)在学生中组织读书笔记摘抄评比、古诗文擂台赛、习作竞赛、书法比赛;(2)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即兴演讲或利用晨会时间举行谈天说地、新闻发布会;(3)课本剧表演,由学生以自愿结组自主选材的形式,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通过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学习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就是要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教育的突出地位,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在强化教育创新的进程中,发挥教师的引领主导作用,去创造新型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熊贤君.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J].教育研究,1999(11).

[3]陈芳,张丽娟.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安康学院学报,2007(4).

[4]陈胜勇,杨鹏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推进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J].高教研究,2003(9).

猜你喜欢

陶行知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