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先进性别文化 促进妇女教育多元化

2013-08-15陈祖英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多元化妇女传统

陈祖英

(福建行政学院 福建·福州 35002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妇女发展,教育为先。所有针对女性个体所进行知识传授、人格塑造和品德培养的社会化过程都可谓妇女教育,它包括女性在家庭、学校、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影响。社会上为女性提供或设计的教育活动、针对女性办的女子院校和各类妇女培训都是教育多元化的一种体现,但其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女性多样化教育的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本文所说的妇女教育多元化是指针对女性所有个体实施的不同的教育目标、形式和手段以及不同的教材教法、不同的评价体系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的一种教育存在形式,包括妇女教育目标和评价多元化、教育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妇女教育,尤其是在女性接受学校教育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法定教育权利和机会;妇女接受教育的总人数和比例不断扩大;妇女接受教育的年限和层次明显上升;妇女接受教育的质量和条件显著改善等。[1]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不平等的传统性别文化还残留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妇女教育政策和法规在实践中的落实,影响着妇女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一、传统性别文化是影响妇女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传统性别文化是指发端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系氏族社会,经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巩固,在男女性别差异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男女两性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规范、风俗习惯等意识形态及其表现,以男权至上、男尊女卑为其主要特征。自父系氏族社会以来,男性为了维护其对社会资源的所有权、巩固宗法血缘制度的合法地位,通过哲理化、法律化、社会习俗等方式和手段,不断地强化男尊女卑观。如《诗经·小雅·斯干》云:“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便是通过社会日常习俗传递男尊女卑的意识。而男主女从的性别观念把女子的一生固定在一个依从他人的毫无自主、泯灭自我的整体框架之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把妇女的角色定位在家庭内部,“家”成了女性全部的生活空间,家务成为女性一生的事业。考察传统性别文化,女性一直被深植于家庭之“内”,古代的妇女教育便是围绕“家”展开的为媳、为妻、为母的教育。

尽管改革开放尤其是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我国政府顺应性别平等的国际潮流,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来加强妇女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妇女教育成就,但依然残存的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外女内的传统性别文化不仅影响了妇女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也限制了妇女教育目标和教育评价的多元化。

二、影响妇女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性别文化分析

在“男女平等”已成为我国社会公众主流意识的今天,在妇女教育方面,传统性别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多以隐性的、教育主体无意识的方式进行。

(一)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在家庭教育中,实施妇女教育的主体是家长。经过访谈一些年轻的父母(70、80年代出生的),这些父母对待子女性别的态度,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不生男孩不罢休的父母;一类是生了女儿略有遗憾但对女儿疼爱有加的父母;还有一类是喜欢女儿,没有性别偏见的父母。即使是毫无性别偏见的父母,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比如,在谈到喜欢女儿的原因时,多位家长提到女儿贴心、顾家;在给女儿买玩具时,多数被访家长会考虑性别因素,不想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假小子。”

在家庭中,妇女教育的另一途径是树立“角色榜样”,以身作则。根据2011年发布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显示:女性承担家庭中“大部分”和“全部”做饭、洗碗、洗衣服、做卫生、照料孩子生活等家务的比例均高于72%,而男性均低于16%。被访者3岁以下孩子由家庭承担照顾责任者的占99.9%,其中,母亲作为孩子日间主要照顾者的占63.2%。[2]父母亲这种传统的家庭分工模式,必然对子女性别文化的形成产生影响。

通过对江西高安市、奉新县几个乡村的走访,笔者发现乡村家庭通常有两到三个孩子,且多有一男孩。家长对男孩的期望值和关注度均高于女孩,如期望女孩温柔乖巧、差不多就行,而期望男孩勇敢独立、更有出息;外出打工的家长对男孩的学习要求更严,而女孩读书好不好不怎么放在心上。农村洗衣做饭照顾孩子的活女性干的比较普遍。

所以,当今大部分父母教育孩子的主流是:教育女孩子要乐于助人、照顾家庭、谦逊忍让,男孩子则应该表现得敢于竞争、自信独立。这种相对固定的性别文化教育模式必然会阻碍妇女教育多元化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偏见

在学校教育中,传统的性别文化主要通过教育内容 (教材)和教育方式(教师对待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两方面影响着男女生的性别观念和行为。

目前,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材研究表明,在现行的各类教材中,不管是内容,还是作者的选择,都存在着明显的重男轻女现象。在女性角色数量偏少的情况下,还存在女性社会角色类型单一,时代感不强等不足。教材中的性别偏见对妇女教育多元化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1、教材中女性角色少,且多以传统妇女形象出现,突出被男权文化认可的品质,导致妇女教育内容单一,使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公共领域中生存所需要的各项能力的教育缺失或不被重视;而即使是有关私人领域的生活与人际关系,现行教材中所传递的信息也与现代价值观严重脱节,难以全面开展妇女多元化教育。2、现行教材一味地以生理性别将人加以分类,还将男女特质赋予优劣的价值区分,使得妇女教育很难引导女性发展自身可能具有的多元化特质。3、现行教材重男轻女,用男性的语言代替整个人类社会,认同单一男性价值观的结果是导致许多珍贵的女性文化遗产无法保留。妇女教育缺少前辈女性来时路的内容,形成女性文化的断裂,[3]不仅影响到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也影响到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4、教材中忽略女性在生产、政治以及科技等领域承担的角色、作出的贡献,导致女性优秀角色的缺失,使得男女学生习得的性别刻板印象反过来影响妇女教育多元化发展。

除教材外,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上也存在一些性别偏见。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被调查的男女教师普遍认为男生逻辑思维能力强,女生更善于机械记忆;男生擅长理科,女性擅长文科等。因此,在给学生的学期评语中,“聪明、机灵”更多地用来评价男生,“听话、认真”多用来评价女生。教师对女性单一模式化的评价影响妇女教育多元化的发展。

当问及“您是否认为男生比女生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时,多位被访的中小学教师非常肯定地说:“不会。男生因为调皮不守纪律,受到的批评反而更多。”尽管被访教师坚持自己对待学生没有性别偏见,但笔者认为,批评也是一种关注,当教师批评男生不守纪律时,可能给女生传递出要遵纪安静的信息,教师无意中强化了女生听话顺从的传统角色意识。同时,由于男生调皮好动,教师在课堂上会更多提问男生,以达暗示其专心听讲的目的,无意中忽视了女生。教师在课堂上这种有意无意的性别偏见,强化、鼓励男生更具有主动性、更积极地学习,而对于女生的积极性却起到抑制作用。所以说,有些传统性别观念仍存在于教师中间,许多教师是在一种群体的“无意识”中充当了维护传统性别文化的角色。教师的性别偏见会挫伤女生的自信心,影响她们的发展,自然也影响到对女生的多元化教育。

(三)社会教育中的性别歧视

在社会教育中,大众传媒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和角色,主要有三种性别模式:一、女性在数量和多样性方面,都未能得到充分的表现。二、在描绘男性和女性时,首先反映和维持的是传统的性别观念,女性常被表现为被动、依赖、温顺和善良。三、对于两性关系的刻画强调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和男女之间权力的不平等,经常把女性描写成贤妻良母或辅助男性的角色。[4]以优秀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首先,女性比例太少,男性是女性的两倍或更多。其次,女性个性单一,美羊羊和暖羊羊都只是善良、有爱心;而男性个性多样且有立体感:喜羊羊聪明勇敢、沸羊羊健壮鲁莽;慢羊羊学识渊博、行事缓慢、懒羊羊好吃懒做、胆小爱哭。再次,塑造的是传统女性形象。羊族的美羊羊爱美、爱打扮,同时被赋予营养师、美容师、模特儿等传统的女性角色和职业。狼族的红太狼虽凶悍泼辣、贪婪愚蠢,但传统女性依赖他人、一心扑在家庭上的形象还是很明显的。此片自2005年推出以来,迄今播出已突破500多集,网上“嫁人就嫁灰太狼”的流行说法更是说明此动画片影响之广。以《喜羊羊与灰太狼》及其系列文化产业强大的渗透力,“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等传统角色定型怎么会不在幼小儿童心中留下烙印呢?传媒所塑造的这类女性形象,所传达的性别观念,将误导女性的性别意识,放弃开发自我潜力的努力,使妇女教育多元化举步维艰。

妇女教育的另一媒介是书籍。常听城市的年轻妈妈说她们是照着书养孩子的,访谈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 “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笔者上当当网输入搜索“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统计书名带有穷养富养字样的有24种。点击查看2011年11月出版的《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孙静著),其商品评论到2012年8月23日是1382条。此书前言说明男孩穷养的原因是社会赋予男孩沉甸甸的责任,男孩最终要成为家庭的顶梁柱,社会的主要力量;女孩富养的原因是女孩天生感性、娇弱和纤弱,需要更多人的爱护才能开心成长。因此男孩重在培养责任使其成为男子汉,女孩重在培养气质让她身边的人和家人生活幸福。这类书籍强调男女生理差异,强调女性被看和“照顾者”的角色,正是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复制。虽也强调女性的“四自”精神,毕竟份量太轻。笔者想到有那么多的年轻妈妈奉这类书的言论为圭臬,就迫切地期盼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与深入人心。

三、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对妇女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意义

先进性别文化,是一种主张男女两性人格和尊严受到平等对待,保障男女两性参与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文化和家庭生活的权利和机会平等,提倡男女两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平等相待、和谐相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文化。[5]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对妇女教育多元化的意义表现在:

(一 )先 进 性别文化 可 以促进妇 女 教 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先进性别文化承认并尊重所有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不分种族、性别和年龄、阶层。这是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先进性别文化从人的全体与整体来理解人,指出女人和男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没有先天的高下优劣之分,他们都是人,有一定的共同性。反映在教育上,便是建立一个无性别歧视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妇女教育过程中,只要是能让女性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都可纳入教育内容,不必局限在培养淑女这类传统的性别角色定型上。比如责任平等是男女平等的一个方面,若只强调男性的责任而弱化女性的责任,会进一步剥夺女性的相关权利。内容决定形式,妇女教育内容的多样也影响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在家庭中,家长应尽量避免女孩怎样、男孩怎样的性别模式,根据自己女儿的性格特点,灵活多样地引导她全面自由地发展;在学校,教育内容要能反映出女性的形象和历史,反映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劳动、生育活动的重要性和价值;教师可以鼓励男女学生去尝试传统认为是异性占优势的专业和职业;在社会上,可充分借助大众传媒的多种手段,有选择性地把男性女性形象的多面化、多样性传给受众。妇女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又反过来推动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

(二)先进性别文化可以促进妇女教育价值取向和评价多元化

先进性别文化在承认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基础上,并没有把女性锁定在某一特定的领域里,而是以承认女性的社会主体地位、承认男女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为基础,将女性作为与男性同等重要的社会力量推上了现代社会的广阔舞台,为女性回归社会、与男性一起共同创造社会财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与智力支持,自然也会促使妇女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打破一元化模式的桎梏,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早在1998年,电影评论家科里·布朗和劳拉·沙皮诺指出,动画片《花木兰》和其他儿童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不同的是“她看上去并不像一个芭比娃娃,她也不梦想着拥有一个王子,而且她也没有四处闲逛等着被拯救。激励着她的并不是爱情,而是荣誉。”[6]如果说太熟悉替父从军的花木兰的中国观众可能没太注意到动画片中赋予她不同于传统的价值取向,那么,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成功运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暴露出一元教育评价模式和价值取向的弊端,但也撕开了多元评价和价值取向的一个小缺口。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文化发展也呈现了多元化的态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更是明确提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先进性别文化通过影响人们的性别观念来逐步形成一整套有利于男女平等的政策和制度体系,以保证女性在社会资源配置上得到公平对待,使妇女教育价值取向和评价多元化发展成为可能。虽然构建先进性别文化还任重而道远,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先进性别文化与妇女教育多元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定能促进女性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1]莫文秀主编.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NO.1(1978——2008):改革开放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

[2]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团[J].妇女研究论丛,2011(11):5-15.

[3]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46-147.

[4][美]朱丽亚·T.伍德著,徐俊,尚文鹏译.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87.

[5]谭琳.略论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6):80-83.

[6][美]朱丽亚·T.伍德著,徐俊,尚文鹏译.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241.

猜你喜欢

多元化妇女传统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当代妇女的工作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